在全球PC产业阴云笼罩的时候,中国PC市场却能见到几缕阳光,这对国外PC巨头来说,无疑是一块充满诱惑的土地。国际PC巨头要在这里找回全球其他市场无法拉动的增长。于是,国外品牌PC厂商不得不放下架子,从高利润、低销量的固有策略,转而代之以与国内PC厂商大体相同的市场策略。国外PC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加大了对中国PC市场的投入。
国产品牌电脑凭借“小步快跑”的运作和低价高质的价格策略,在较短的时间中取得了相对于国外品牌的优势地位。在去年最终形成的PC市场竞争格局中,第一名和第二名仍未发生变化,联想以其绝对的优势再次稳坐头把交椅,方正依然名列第二。而国外品牌进入前十名的寥寥无几,面对国际PC市场的萎缩,洋巨头已在中国行动起来,准备打价格牌,以期分得中国PC市场的一块蛋糕。中国国产品牌的PC是否还能坐稳头几把交椅?
洋PC厂商变招
全球PC第一大制造商戴尔公司首先开始出手。为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戴尔公司制定了非常特殊的策略。首先,戴尔放弃了其一贯使用的定制化的生产策略,于去年7月推出了专门为中国家庭用户生产的具有固定配置的电脑:“速马(Smart)”。该产品售价仅为4700多元人民币,没有太多花哨的功能,但又能满足普通用户的需求。依靠这种低价产品,戴尔将战旗指向了中国家用PC市场。拿该公司市场代表的话说,其目标是“向中国85%的无电脑家庭提供用得起的电脑”。去年,戴尔公司主要靠台湾代工厂商为其装配“速马”电脑,但从今年起,该公司将通过其位于福建厦门的厂房自行生产该产品,以求进一步降低产品的成本和售价,在中国PC这个由价格主宰的市场上占据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
其次,戴尔公司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采取了特殊的销售策略。中国消费者多数信奉眼见为实,不接受直销,戴尔便在商场举办现场体验促销活动,让消费者消除电话购物的疑虑;中国消费者多数没有信用卡,戴尔便向消费者提供货到付款的服务。该公司还与国内各大银行推出银行帐户付款的服务——在开通此项服务的地区,用户可在订货后带着存折到最近的银行付货款。
被称为“蓝色巨人”的IBM近期也动作频频。近期IBM在PC市场上新品频出并进行策略转移,似乎已经表明“蓝色巨人”将在PC领域卷土重来。不久前,IBM公司副总裁兼个人计算和打印系统部总经理Robert W.Moffat来华期间,态度坚定地表示,IBM将重点在市场和品牌建设以及新产品研发上投入精力,而将生产、制造和流通等非IBM优势领域,交给第三方完成。这样,IBM不仅可以在产品价格上,而且可以在新产品推出上领先于竞争对手。同时,IBM一改其PC往日价格较高的竞争策略,准备在价格上做到可竞争性。
以前,很多客户反映IBM产品的价格较贵。但从去年开始,IBM中国公司为了扩大在消费市场的品牌知名度,提高销售业绩,在中国举办了多种多样的促销活动。2001年7月,IBM PCD(个人电脑事业部)与中国工商银行携手,在全国18个城市推出了多媒体电脑暑期热卖活动。牡丹卡持卡人可以通过首付20%,再以半年或一年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热卖产品。这两款热卖的IBM多媒体电脑均配置了15英寸的液晶显示屏,价格分别为8998元和10998元;8月,IBM策动了纪念PC诞生20周年的大型市场活动,特别为PC 20周年定制的纪念机型NetVista A60i在中国八城市热卖,价格从14888元猛降到10999元,低于某些相同配置的国内品牌电脑价格,这在IBM在中国出售电脑产品的历史中,开了先河;9月,“P4+液晶”的升级NetVista A60i,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八大城市再度以低价露面。随后,IBM PCD类似的促销活动一直持续到年底。这使客户慢慢感觉到IBM的产品是他们可负担、能接受的,IBM PC跟国产品牌PC的价格差已经不大,现有的差距只是自身品牌带来的利益。
目前IBM PC业务的竞争方向之一便是把产品成本压低,把利益让给客户,让客户感到实惠。据了解,IBM总部设在日本的笔记本研发团队已经来到北京,这个团队将根据中国用户的实际情况设计电脑。贴近中国市场,是研发团队接到的第一个任务。从成本来看,产品上使用新技术越来越多,特别是专门为内地市场开发设计的。笔记本电脑的研发中心在日本,台式机的研发在美国,根据全球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来开发产品,但未必所有的产品都能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比如说,有一些安全性的标准,在中国没有的,针对这一特点,在设计中加以取舍,就可以免去不必要的成本,从而提高IBM的竞争能力。
从近期的情况看,以前由国内厂商发起,国外品牌不得不面对的价格战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关税降低的前提下,国外厂商率先行动起来,这也是中国PC市场前所未有的局面。毕竟价格优势在中国的国情下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利器。
芯片制造商搅局
正当国外PC巨头忙着抢占中国市场的时候,PC处理器制造商也耐不住寂寞行动开来。INTEL于近日内出台了新一年的CCAP计划。INTEL的CCAP计划就是将原来INTEL在国内的PC厂家即OEM客户,按规模和销售量的不同分成了Intelinside和CCAP等三个级别,而Intelinside由以联想、方正、清华同方等A级的厂商和七喜、八亿时空、恒升等组成的区域性OEM厂商,其它的为三级的CCAP计划厂商,而Intelinside厂商享受6%的返点基金,其它的厂商只能提取3%的返点。CCAP另一个重点项目就是支持计划成员进行基于英特尔处理器和Intel Inside标志广告宣传,对符合CCAP要求的代理广告将使零售商广告获得返款,符合CCAP要求的电视、广播、互联网旗帜广告也将获得返款。而返款计划又分A、B、C三级,将现在的主打产品P4处理器设为A级,B级以奔腾品牌为代表,C级以赛扬为代表,其返款的百分比分别为70%、50%、25%。
在芯片制造领域处于霸主地位的AMD坐不住了。面对现在蒸蒸日上的笔记本市场、庞大的OEM定单以及对手IBM的一系列举动,AMD要想提前摆脱只有在兼容机市场中有所作为的阴影,必须作出比INTEL更贴近PC厂商的合作计划。
AMD在近日重新改变了原来的战略方针,针对国内PC制造商举步维艰的现状,提出了非常诱人的合作议向,开始向中关村乃至全国的OEM市场扩张。在德国CEBIT国际展览会上,我们可以一睹AMD推出的笔记本(NB)处理器Athlon XP,将与INTEL近日内推出的Pentium4—M一比高下,而针对中关村乃至全国的中小品牌对INTEL苛刻要求和支持相对滞后等诸多不满的现状,AMD制订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策略。据有关业界人士透露,AMD在央视和各大纸媒体及网络媒体上均作出了大手笔的投入。
不言而喻的是,AMD在PC品牌机上涉足,与INTEL公司争夺OEM市场,势必会引起品牌机新一轮的降价风暴。
国内PC厂商应对
面对外国PC巨头的价格打压,良好的渠道建设是国内厂商迎战国外品牌挑战的武器之一。因为在技术含金量和价格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谁的渠道通畅谁就容易获得战略意义上的成功。渠道电子化、渠道内部整合的始露端倪。方正今天之所以能做到今天国内第二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当时坚持不懈的内部渠道建设。据了解,联想将在今年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积极开拓西北市场。与之相应,联想的管理和营销将更加区域化,具体举措是成立大区营销中心。长城也宣布,今年将再发展一批PC经销商(以专卖店为主),最终形成万家以上的销售网络。加强渠道的建设仅仅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做实,能够坚持下去并保持竞争优势。
当然,对厂商而言,价格不是品牌的惟一优势,也不是市场竞争的惟一手段。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价格也不是惟一的依据。国产品牌在技术平民化、本地化方面大有发展空间。客观地说,国内厂商的优势在于对环境及国内市场的把握能力。同时,在产品研发、价格定位、渠道销售、维修服务、市场认同度等多方面的优势也已呈现出来。在技术实力方面,国际公司拥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强大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实力储备。而国内厂商由于对国情比较熟悉,更了解用户的需求,所以更有针对性。凭借这些本地化的优势,可以为国产品牌的PC赢得客户。事实上,厂商在意的不是如何实现本地化,而是如何能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也就是赢得客户的过程。毕竟,电脑是一种同质化程度非常高的产品。同质代表的是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相似产品的完全相同的认同,代表着各种品牌之间区分度的丧失。同质的直接代价就是赤裸裸的价格竞争。纯粹的成本大比拼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但在同质时代,除此之外,难道就别无选择?
为了摆脱同质带来的种种弊端,服务就成为显示PC品牌个性的重要手段,拼服务将成为今后各个厂商竞争的焦点之一。实达的“蜂巢服务”、方正的“全程服务”等,各个厂商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保持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同时,厂商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不再仅仅是售后维修,“大服务”的概念开始被广泛认同,从售前、售中一直到售后,服务用户的概念已通贯于厂商经营活动的始终。各厂商在做产品推广时,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尽可能地实现增值,他们已经不是在卖一个单一的硬件产品,而是在通过服务或解决方案来实现客户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在中国PC市场山雨欲来之际,单纯依靠价格战已是行不通的了。只有更加努力,苦练内功,加强内部管理,在各个环节降低成本,增加整体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从单纯产品提供向“产品+解决方案”的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进一步发挥产品技术本地化的优势,才能守住国产品牌PC的霸主地位。(本报记者张晓馨)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