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经营与管理 > 正文

长篇分析:论战麦肯锡 把脉咨询业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1月07日 11:30 eNet硅谷动力

  文/宋斐 刘朝阳 谢文辉

  【eNews专稿】继“实达事件”之后,声名卓著的麦肯锡在国内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一次的起因是一份名为《IT and Productivity》(《IT与生产力》)的报告,该报告似是而非却又非常明确地传达了这样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在绝大部分经济领域中,对IT方面的大幅投资没有起到任何帮助生产力增长的作用。

  报告发表后,IT业界一片哗然。从观点到观点梳理,从统计到统计分析,这样的做法
让身处第一线的信息化实践者很不以为然,到底谁更了解事实的真相呢?

  面对似乎纠缠不清的“生产力悖论”,当我们回到IT厂商那里时,我们看到了远比空泛的统计分析更为具体和更具“可讨论性”的一面:IT厂商在系统建设和接触客户的过程中,已经给出了具体、生动,同时也是复杂、多面的实践和创新性思考。信息技术投资究竟该如何测算?究竟有没有效益?IT业把这一命题引入了一个更真实的境地:事实要比麦肯锡的报告更为复杂,而结论似乎也不支持这家一流咨询公司的见解。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所有被采访对象都坦承精确地测算信息化效益是一件让他们很头疼的事情,不过,他们在多年的从业经验中也大都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对成型的方法。以高伟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伟的观点为例:

  我们发现过IT投资的低效,但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很多IT投入能带来非常大的效益。问题的根本出在哪里?我们自己的看法是:是否将信息系统的建设看作是企业价值链或生产线的建设。如果能够从建设生产线的角度去建设企业的信息系统,就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有效性。这意味着我们建立信息系统的同时应该将我们组织结构与人员岗位角色合理分配到信息系统上。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看待信息系统的建设,那么对信息化的投资回报的模型将很容易建立起来,因为企业自身创造的价值必然依附于生产资料在生产线上的增值。信息系统构成的生产线的收入成本分析,就是信息化投入与产出分析。

  

  麦肯锡报告直接引发的另一个话题是对国内咨询热陷阱的担心。当前,经过体制转型后,我国企业正进入管理改造和信息化建设的高潮期,这为以IT为主题之一的管理咨询业创造出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现状却是“不成熟的咨询公司误导企业”和“不成熟的企业盲目信任咨询公司”的同时存在。显然,这是一个危险的处境。咨询公司必将扮演关键性的角色之一,但问题是:对于咨询的接受方和实施方来说,他们相互有了更为明确的认知吗?对于一些关键性问题,他们能够达成深层次共识吗?最后,他们能够获得基于务实和明智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吗?

  麦肯锡看错IT

  

  如果它是在试图陈述一个事实,那么它陈述的事实是不全面的;如果它是在试图传达一种观点,那么它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如果它认为自己的努力只是止于事实而已,那么它组织材料、运用事实的方式本身是经不起推敲的;最后,如果它一向珍视自己作为观点提供商的形象,那么它本来应该采取更多的行动去做进一步的解释和沟通继“实达事件”之后,声名卓著的麦肯锡在国内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一次的起因是一份名为《IT and Productivity》(《IT与生产力》)的报告,该报告似是而非却又非常明确地传达了这样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

  在1995年到2000年期间,美国经济确实得到了提高,但促成这一转变的能量主要来自少数几个商业领域;与人们普遍预料的相反,对IT行业的高额投资并不是创造美国生产力增长“神话”的主要力量;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绝大部分经济领域中,对IT方面的大幅投资没有起到任何帮助生产力增长的作用。该报告所传达的信息似乎是要把那些在IT投资上出手阔绰的企业导入另一个极端:怀疑IT所承诺的一切。

  与这一结论形成反差的是,在麦肯锡的网站上,我们却很容易发现一些截然相反的判断:麦肯锡的研究说明,由于企业正被大量不断增加的数据包围,IT(信息技术)的应用将逐渐成为逐鹿商界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

  这是一家被美国《财富》杂志誉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严守秘密、最有名望、最富有成效、最值得信赖和最令人仰慕”的咨询公司。但这家公司在这里的表现实在是离《财富》杂志的赞誉相距甚远。奇怪的是,国内舆论界居然很少有人去求证这其中的道理所在:他们缺乏信心去怀疑麦肯锡的观点有可能是错的。

  Strassmann的回击

  

  报告发表后,IT业界一片哗然,网上甚至有这样的言论,“有人在试图拿走他们的奶酪,方式则是动摇IT企业生存的逻辑基础,轻视乃至否认他们工作的价值。”对于IT界多年来自认为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麦肯锡拿出了无比的勇气去怀疑和指责。以至于最初很多人在怀疑,是否这只是头脑风暴时的一时糊涂,抑或是.com热后一种矫枉过正的提醒。最善意的推测则是:这大概只是某一研究人员的片面之语?

  没等到麦肯锡做进一步的解释,专业媒体上很快就出现了反击文章。12月3日的Computerworld (US) 上发表了Paul A. Strassmann对麦肯锡观点毫不客气的驳斥。他首先摘录出了麦肯锡报告中的关键所在:IT投资在59个经济领域中的53个那里对生产力的提高影响很小;IT与生产力提高之间的关系非常模糊;在大多数情况下,IT并不能大幅拉动劳动生产率。Strassmann直指这一报告中存在的缺陷:

  对生产力的评测应该是以企业为基本衡量单位,不应该是部门或行业。而麦肯锡认为IT在零售、批发、证券、电信、半导体和计算机制造这六个行业中促进了生产力的高涨,对其余53个行业生产力增长的贡献则很少。如果以行业去观察,那么麦肯锡所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情况:实际上很多零售商在IT方面的投资都失败了,而同样在六个行业之外的钢铁行业中也不乏显著的增长。

  

  即使是增长最显著的部门也低于通常的预期。麦肯锡认为由IT驱动的高速增长的行业只占经济总量的30%,而占其余70%的行业在生产力的提高上并不明显,这归咎于等量齐观的损失。我获得的部门数据显示,1999年度,7719个美国企业的总利润是4.173千亿美元。根据这个数据,6个高速成长的行业只占经济总量的16.4%,其中三个行业的测算方式还存在问题。比如说,以股价上升反映证券行业产能提高的测算方式主要基于投资者的精神状态,而非IT投入。如果将这几个在测算方式上存在问题的行业排除,那么符合卖肯锡标准的高增长行业占经济总量的比例更是小得可怜。

  单纯地依赖联邦统计数据值得推敲。麦肯锡的结论完全是基于自相矛盾的政府统计—而那些有关生产率增长的政府统计经常是伴随着事后的修正。只有企业层面上的财务报告才是充分可信的,在判断生产率增长的时候也才会保证一致性。政府的统计所反映的是平均数而不是少数有效利用了IT技术的企业的实际表现。

  劳动生产率不应该是衡量IT生产率的标准。麦肯锡在分析劳动生产率时用的是一个陈旧的观点:劳动时间/单位资本。而各企业的管理层在做投资决策时是基于现金流,在衡量IT的贡献时则是基于它们究竟如何影响利润。象银行这样的行业在过去十年中工资增长远高于收入增长速度,因此单纯就数字而论也是毫无意义的。另外,大量的服务外包也让“工时比率”变得很不可信。

  争论的背景:无效?低效?高效?

  有关IT投资效益的争论由来已久,在挑战IT投资效益的短短的行列中,麦肯锡无非是最近的一个。1987年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就发表了如下的言论:“你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看到‘计算机时代’的影子,但是在经济统计年鉴上除外。”对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投资没能提升生产力水平—即为著名的“生产力悖论”。针对这一问题,讨论一直在不断深化。去年年底的《经济学家》曾专文介绍了这一论题上的新进展。文中提到了生活质量的难以衡量,提到了政府统计数据需要改进等问题。

  一句话,这是一个繁杂的话题:尽管IT投资低效论在过去一直处于明显的劣势,但这些争论目前似乎也还没有停止的意思。而就麦肯锡上述的报告来说,至少有几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如果它是在试图陈述一个事实,那么它陈述的事实是不全面的;如果它是在试图传达一种观点,那么它的观点又是自相矛盾的;如果它认为自己的努力只是止于事实,那么它组织材料、运用事实的方式本身是经不起推敲的;最后,如果它一向珍视自己作为观点提供商的形象,那么它应该采取更多的行动去做进一步的解释和沟通。这一次,麦肯锡又给所有关注它的人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这样的一个麦肯锡?

  不过,回到现实,一切就没有这么复杂而难以解释了。麦肯锡的话题,或更直接地说是国外咨询公司出现的这类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能够直接引发讨论的大概还是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具体实践是怎样的?对于洋咨询的观点,IT企业的说法和见解是什么,他们的选择和实践是什么。商业是由一家家企业和一个个行动者所构成的,所谓的统计数据和行业划分从来都是另一层面的事情。

  第二,对于国内正在升温的咨询市场来说,这一事件又可以带来哪些影响和启示?

  IT观点: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从观点到观点梳理,从统计到统计分析,这样的做法让身处第一线的信息化实践者很不以为然,到底谁更了解事实的真相呢?面对主要特点是“永远不变的是变化”的IT技术和IT应用,谁又比谁高明多少呢?IT业试图以自己丰富、具体的实践给出不同的答案信息化究竟有没有效益?如果有,该如何测算?阻碍信息化出效益的因素主要有哪些?IT促进生产力这一问题究竟应该从哪些角度去把握?有关这些问题,第一线的实践者回答的还不是很令人信服,但他们的选择和判断应该让麦肯锡听到。对于变化迅速的IT技术来说,对于各不相同的IT应用来说,这都应该是一个仍然有待继续讨论而不是匆匆就下结论的大命题。

  不敢苟同

  在我们采访的IT公司和咨询公司的管理者中,很多人都对IT投资无效论感到非常吃惊,对于他们,这不仅是工作价值的来源,对于部分改行来到IT业的人来说还是生活意义的基础。

  IDC中国区总经理谢亦冰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直言不讳:“我不敢苟同麦肯锡的观点,就目前中国企业信息化所处的阶段而言,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IT投资的价值除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外还表现在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存活能力上,也许企业的利润短期内并未增加,但作为日渐E化的经济基础设施的一个单元,随着行业、规模、行政法规、市场环境、管理模式、CIO阶层的成熟,正确的IT投资将逐渐显露出其竞争力价值。比如,对很多实施了ERP的企业而言,实施带来的思想模式转变的价值在短期内是很难用投资回报测算的。还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化广泛开展之前,基础设施的完善,网络安全、数字版权保护等方面的大量IT投资对企业来说,短期内的意义不在于提高生产力,而是保证存活能力。”

  实际上,大部分人在不愿意对麦肯锡观点进行评论的同时,他们也表示,他们更愿意回答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会出现低效、无效。这些信息化第一线的人关注的领域没有麦肯锡那么宏阔,他们更愿意讨论某个具体的问题或是某一企业;这些IT技术的熟悉者在遣词造句时也是一向谦虚谨慎,即使面对客户,他们也愿意承认测算信息化的效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复杂才是真相

  被采访者大都认为,生产力或生产率的考察角度当然应该是根本的衡量标准,但对于涉及到业务和管理两方面的信息技术来说,把生产率作为单一衡量标准则有失简单化。 举一个例子,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模式正在逐渐成为电信业下一阶段竞争的主要焦点,为

  此长天公司COO王焰特意提到了IT技术支持运营商去实现业务创新的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为电信客户完成他的计费产品,如果计费产品非常完善,就可以帮客户建立很多新的计费模式,电信客户可以实现一些新的服务产品提供给他们的客户。比如说我们可以推广一个包月计费的服务品种,分析某一特定的客户,他可能会有一定的电话呼叫的规律,可以对他提供特别的优惠,例如一个台湾同胞到大陆来做生意,他要经常打电话回台湾,我们就可以针对他的呼叫的规律,为他提供新的销售方案。”这种IT技术支持业务创新的过程似乎很难跟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直接联系起来。

  同天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商武则把这一大命题拆解为了三个方面。业务方面,“对于银行这样的行业来说,有没有IT系统那是有质的差别,IT系统对于银行是必需”。管理方面,“有助于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益。这些多数是间接的效益”。从个人经历出发,他特意提到了可以直接测算效益的IT投资:“修一条路能带来多少效益,这算不出来,但再拓宽需要多少钱,能收回多少,这相对容易一些。同样道理,IP电话可以省下多少钱,大的IT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完成后,在上面再去追加某一个具体的应用,这时候的投资/回报比相对容易测算一些。”

  所有被采访对象都承认精确地测算信息化效益是一件让他们很头疼的事情:单一地落脚到生产率或是“看投了多少钱,收回了多少钱”,这种计算方式和思维方式本身就是片面的、机械的、错误的。不过,他们在多年的从业经验中也大都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对成型的方法。他们的测算方法大多从本企业的业务出发,但这总比空谈生产率要实在得多。

  从大的趋势来看,1990年以前,中国IT市场的竞争要素是品牌、1995年以前是速度而2002年以后将全面转向方案导向的IT服务。可以说IT业正在向更容易见到投资回报的服务上发展,IT投资所包含的内容也丰满起来,企业IT投资回报的测算方式也随之需要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重新制定。

  具体到各家企业来看:

  关于IT投资节省成本的问题,ORACLE公司大力宣传电子商务应用软件为企业大幅节省成本,而IBM大中华区总裁周炜锟却认为未来5到10年,IT投资的价值正在从节省互动成本转向新业务和效率的拓展。康柏大中华区市场总监孙秀芳同样认为,“企业信息化无效益”的观点是错误的。她认为,IT技术的核心在于解决信息沟通的问题,它的价值体现在与企业运营的结合之上,它能够使企业运营摆脱低效率的时代,进入一个高效率的阶段,即可与网络上的所有雇员、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开展轻松合作。

  神州数码副总裁兼技术总监、软件集成事业本部常务副总经理谢耘坦承,信息化投资的回报很难用理论体系来论证,“因为信息化的目的是要用更先进的手段把原有事情做得更好,并不能从无到有的创造出根本性价值,所以很难用公式或理论来测算。要考察信息化的效益还要回到信息化能够解决的那几个问题,即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信息的及时性、信息的集成性、信息的易用性。看这四个方面是不是都做得很好了,是否对业务发展有很好的支持和帮助。”同是神州数码公司副总裁的肖方晨个人有更为直接的测算方式:“如果把时间因素单抽出来,就很容易看出IT投入的价值了。大家总说要提高效率,其实效率里面就隐含了时间概念。我认为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或者说信息管理最大的节约就是时间的节约。”

  德勤国际的贾裕泉博士也告诉记者,虽然“要定量化计算很难”,但几个大的咨询公司一般也会有自己的测算模型,“象我们德勤也有一个Value Print模型就是这样一种分析工具,帮助客户分析IT的投资效应”,这位咨询人士还提到了一个处于信息化起步阶段的我们通常所不了解的情况:“很多企业不去精确地测算IT投资效率是因为成本太高。购买有些测算模型的花费甚至不亚于购买一套ERP系统。”

  于伟的观点:信息系统构成企业价值链

  高伟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伟的观点值得单独记录如下,他的思索为我们切近事实的真相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

  “我们发现过IT投资的低效,但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很多IT投入能带来非常大的效益。问题的根本出在哪里?我们自己的看法是:是否将信息系统的建设看作是企业价值链或生产线的建设。我们能够认识到有形的生产线对企业效益的提高,而信息系统实际是构成了企业无形的生产线。如果能够从建设生产线的角度去建设企业的信息系统,就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有效性。这意味着我们建立信息系统的同时应该将我们组织结构与人员岗位角色合理分配到信息系统上。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看待信息系统的建设,那么对信息化的投资回报的模型将很容易建立起来,因为企业自身创造的价值必然依附于生产资料在生产线上的增值。信息系统构成的生产线的收入成本分析,就是信息化投入与产出分析。

   

  从信息系统构成企业价值链的理念出发,企业的信息系统投入是一个非常慎重的决定,应结合企业运作来综合考虑,需要企业主要领导参与,而决不能不考虑企业自身运作,赶时髦盲目上马。从众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成败可以观察到这个现象。

  就我们公司专注的银行业来看,银行的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即体制的现代化和手段的现代化。体制的现代化是靠手段的现代化来推进的。这里最重要的是管理意志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去实施和贯彻。我目睹了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进程。以前从广州汇款到北京,要好几天时间。最可怕的是,假设你1000万从广州汇出了,广州那边已经走了,北京这边还没收到单据,钱去哪里了,当时这种情况叫在途资金。最多的时候这类资金中国有几百亿,这笔钱对银行和客户都是损失。在哪里?在途中。在什么地方,谁都不知道。这一延迟,你这周的统计都是不真实的。这是管理上很大的缺陷。现在好了,银行基本上做到了实时划归。从管理上来看,效益提升确实非常明显。

  这个信息系统就是在为银行与企业创造价值,它构成了银行的生产线,创造了银行的利润。银行为客户服务的生产线直接为银行创造价值,因此投入比较大,但是银行内部管理生产线所创造的价值经常被领导们忽视,虽然其回报也非常大,但其价值并不能直接体现出来,因此得到领导的重视远远不够,所以这类系统建设失败的风险更大,如OA系统实施真正成功的比较少。”

  信息化已经出效益—来自国家经贸委的角度与结论在为大家所熟悉的DELL、CISCO 、Oracle、联想等IT企业之外,国家经贸委也已经总结出了国内企业信息化的效益,只不过这些效益不是直接表现为财务上的开源节流,或是简单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中国企业互联网应用成效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应用水平较高的企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市场开拓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业务流程重组,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优化。

  从管理优化来看,首先体现在业务管理的透明度增加,采购业务暗箱操作的机会减少。如中石化集团通过网上采购,对采购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使采购过程公开化、规范化,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其次是业务流程趋向合理。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应用迫使一些企业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重组业务流程、提高了管理水平。如联想集团通过ERP的实施,规范和优化了77个业务流程,而且对流程进行系统化、集成化,加强了财务、销售、生产制造、采购等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性。联想集团实现信息化后,产成品库存的周转天数从72天降为22天,一年降低成本1.2亿元;产品积压损失从2%降到0.19%,年降低成本3.62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8天降到14天,年降低成本4700万元;应收账款坏账占总收入的比例从0.3%降为0.05%,年降低成本5000万元。这几项加起来,年节约费用6亿元,效益相当可观。最后,体现在信息反馈与汇总速度加快,企业决策水平和管理规范化程度的提高。

  从成本控制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降低采购成本。如中石化物资采购系统从2000年8月15日正式投入运行使用,截止到2001年4月20日,上网供应商1700余家,网上累计成交金额34.8亿,节约采购资金1.87亿,平均节约采购资金3%-7%左右。二是降低管理成本,主要体现在库存管理成本、产品生产和销售成本的降低。东风集团物资供应公司1993年钢材库存20万吨,占用资金14亿元,1994年应用了采购供应系统后,占用资金减少了一半,仅此一项,节约利息就达5000万元。

  从市场拓展来看,初步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改善企业形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产品知名度及改善客户关系。

  从人才培养来看,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过程中,培育了许多既懂业务又懂IT技术的综合性人才。

  从观念与制度变革来看,效果很明显。很多传统企业的领导,在企业实施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中,传统观念受到了触动,在决策和管理制度上民主化趋向明显,有些企业还通过新的信息系统来推进改革。

  总之,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已逐渐显露出来。因此,大力推动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并逐步取代和改造我国企业传统的商务模式,重组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加速流通过程,是我国企业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由之路和可行手段。

  摘自《中国企业互联网应用和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综合调查报告》,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经济信息中心提供。

  IT咨询热的陷阱

  明年及今后几年将是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高潮时期,不可否认,有着IT业务的那些咨询公司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之一,问题是:对于咨询的接受方和实施方来说,他们相互有了更为明确的认知吗?对于一些关键性问题,他们能够达成深层次共识吗?他们能够获得基于务实和明智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吗?

  麦肯锡报告所引起的话题既是一个社会话题—不妨姑妄听之,同时它又是一个很严肃的产业话题—放到国内方兴未艾的咨询热中和刚刚起步的IT咨询市场中有什么参考意义?咨询的重要意义不必多说,麦肯锡等洋咨询的表现倒是提醒我们首先要关注的还是:陷阱在哪里?

  致命的简单化

  

  对于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来说,麦肯锡的报告显然过于简单化,它忽视了很多关键性的细节,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处理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字推演过程。在所有的著名咨询公司中,据说只有麦肯锡依然“清高”,没有与任何IT厂商有公开的联盟关系,它坚持走战略咨询的路子,很少参与IT项目的实施—有人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它最初转型没有成功,也有人认为它已经是“战略咨询”领域的领先者,其他咨询公司很难超过它—与己无关,麦肯锡做份报告大致推论一下本也无妨,但如果信息化市场的从业者不去思考这其中的繁杂的过程,那就是在砸自己的饭碗了。

  落脚到国内信息化的进程,单纯就技术来谈技术是不够的,就投资来谈回报也很困难,甚至就经济谈经济也会存在很多偏差。很多时候,信息化更近乎一种社会变革过程。它其中涉及了太多的因素,在国内这样的环境下尤其如此。比如就黑龙江斯达集团来说,它的变革过程突出地反映出:并不是说企业买了计算机、上了网就一蹴而就了,信息化“是与企业原有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运作模式等诸多利益格局的根本性变革互为基础和条件的。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的过程。” 于伟对银行业数据大集中的精彩分析,同样表明了这一点:

  

  “当前银行业的数据大集中,它首先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果,以前没有技术手段想做也做不到,另外就是管理意志的体现。朱总理曾经直接管理金融,他接手时银行业情况很糟糕,银行资金入市、呆坏账等,所以要整顿。信息技术一是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二是规避风险。朱总理接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规避风险,各大银行纷纷把管理权限上升。在这之前各地银行都是独立法人,可以对外签约很大的经济合作。所以朱总理就要求银行必须是总行一级法人。管理权限上升了,集中了,数据集中也才提上了日程。”

  对于那些试图在IT咨询业一试身手的企业来说,如果不去第一线客观准确地捕捉到这些复杂而关键的细节,凭什么去给别人做咨询?国外的大咨询公司还有老本可以吃,国内的咨询业则是根本就没有退路。同样,对于国内的客户来说同样如此:如果你自己心里没一个大致的框架,没有一个对信息化艰难进程的深切体认,盲目去听任咨询公司开出冠冕堂皇的诊断书,那无疑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此前有人曾就此提到了掠夺式开发的问题,不妨引述如下:“一些跨国咨询机构在开发中国市场的时候,存在对中国企业的案例和数据进行掠夺式开发的嫌疑。也许,文字游戏背后掩盖着的一个巨大阴谋就是,中国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充当了某些咨询机构的实验品。”很难把西装革履、侃侃而谈、文质彬彬、优雅有礼、饱学深思和“阴谋”联系在一起,但问题是很多时候从业者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是很多时候都缺乏大力调整的勇气。

  把脉咨询业

  IT业的快速变化和快速增长这两个特性,共同促进了以IT咨询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咨询的繁荣。在信息咨询、管理咨询和战略咨询这三大层次的业务中,IT作为主要变量吸引了IT公司和传统咨询公司的双向转型。管理咨询公司正在越来越多地与IT技术结合在了一起,开始从传统咨询转为兼营咨询和IT服务的公司,它们的通用做法是与IT公司广泛结盟。而在IT背景的公司这边,转向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也是其产业竞争自然升级的结果。IBM、EDS正是这一类企业的代表。

  了解了“IT咨询已成为管理咨询的重要主题,及新型咨询公司正在从两个方向上转型过来”这一大背景,落实到国内环境来说可以延伸出来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洋咨询与本土咨询企业,到底选择谁?本土咨询企业的不成熟和洋咨询的洋八股对企业来说同样有很大风险。

  第二,当前,经过体制转型后,我国企业正进入管理改造和信息化建设的高潮期,这为以IT为主题之一的管理咨询业创造出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预测,2002年,国内市场上将是IT咨询公司或IT公司的咨询部门大行其道的一年。一方面是新进入咨询市场的公司突然增多,原来一些软件业或调查业、公关业的公司开始参与进来;另一方面是这个行业中一些成熟的规则还远没有形成,不成熟的咨询公司误导企业和不成熟的企业盲目信任咨询公司的现状同时存在。显然,这是一个危险的处境。采访中各位老总都表示,明年及今后几年将是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高潮时期,不可否认,咨询公司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问题是:对于咨询的接受方和实施方来说,他们相互有了更为明确的认知吗?对于一些关键性问题,他们能够达成深层次共识吗?他们能够获得基于务实和明智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吗?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发表评论】【IT业界论坛】【短信和E-Mail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麦肯锡:中国宽带普及率将最高 (2001/12/31 07:38)
麦肯锡预言中国将成世界最大宽带市场 (2001/12/13 09:07)
麦肯锡帮忙 “两个大唐”合二为一海外上市? (2001/12/10 10:00)
麦肯锡:芯片市场酝酿巨大变革 (2001/12/05 11:39)
评论:麦肯锡的话该怎么听? (2001/11/13 16:54)
麦肯锡报告结论惊人 对IT所做投资几乎无任何实效 (2001/11/06 07:27)
麦肯锡锦囊妙计:电梯测验与先摘好摘的果子 (2001/11/03 09:40)
麦肯锡:9-11事件后美经济潜力犹存 (2001/10/25 11:18)


新 闻 查 询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发祝福短信得大奖
对方手机
发送内容[最多60字]

选择闪电方式
您的手机
您的密码
索取密码  
千首新浪短信点歌
闪电传情不看不行



分 类 信 息
投真实一票 获精彩大奖!
:D-LINK产品供货商
   ★联想IBM供货商
   华荣掌上电脑总汇
   数码录音复读机
   ¤高质量低价格¤
   移动存储专家科力
:圣诞节花给最爱
   进口车其实也不贵
   聆听春之先赞歌
   做女人"挺"好
:颐和园=谊和缘
   新网络服务器平让
:最新飞行器广告
   超级星期天招商
:全新人才招聘信息
   城市先锋网友会
:省内游优惠线路
   蔡屋围发展大厦租
:“郑明明” 送大礼
   千禧平安夜狂欢
:多功能车热销
   痘为何与年轻结缘
:好大夫美牙器
   超乎所值的性价比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或 010-82628888-3488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