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政策与产业 > 正文
分析:IT业“发现”长江三角洲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6月29日 13:56 互联网周刊

  互联网周刊记者 张晔 蔡超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工作的目的是寻索中国信息化的最佳路径。这里的“路径”,不仅仅定义为发展中国IT业的某种方法和模式,也不仅仅在研求中国IT业的阶段与状态,还延展到地理环境、人文因素、投资地域等等更为开阔,具备前瞻意义和实验性质的视角。

  为此,我们曾走到许多城市,试图在全国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发掘并呈现一些归结性的东西。在《大上海的沉默》中,我们做过这样的结论:如果说21世纪的中国要以信息化为契机升华为具备高度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中国的话,上海等几个全国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将成为这场变革的支柱。以这些城市为节点延展开来,已经可以描绘未来数字中国的基本发展轨迹和走向;同时,这些城市的网络化建设情况和网络经济的成熟周期,直接牵动了中国步入数字化时代的节奏和步伐。

  近一年来,有关北京、上海“芯都”之争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为我们的结论继续增添佐证。我们发现,上海崛起的意义并不仅仅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城市的潜力;把镜头拉长,一条激荡中国经济的新动脉正跳脱出来,活力四射

  长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也暗含着深刻的人才危机。众多机制上、管理上、观念上的痼疾已经拖住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步伐,被捏了闸的珠三角业已开始重新打量自身

  沉重的珠三角

  没有人怀疑珠江三角洲对于中国IT乃至国民经济的意义——广州是传统的富市,深圳是改革的窗口,东莞是早期的中国制造业基地……那里的经济奇迹一度是全国的样本,90年代的中后期,大批外资内资的流入构筑起珠三角的繁荣。如今国内外著名的IT厂商,或多或少都在中国的珠三角留存了发展的足迹。深圳以及周边的土地上到底聚集了多少家IT制造企业?在东莞的时候,一个UPS的OEM制造业主指着身后山坡上的厂房告诉我们,两年前,那边还是一片废掉的旧草场,现在已经被这种灰色平房覆盖了,“如果都算上,现在做电子信息的小企业在东莞可能要有两万家了”。以我们所接触企业的经历,这其中绝大部分为台资企业。

  几年来形成的一种说法是:东莞在配套方面是中国制造业的最佳缩影。东莞的电子产业和厚街的家具以及虎门的服装,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东莞形成了电子产品这个最大的拳头,还有一些消费品也颇具竞争性。当年一位美国厂家选择与东莞人合作时说:“在东莞,你能配齐所有的电脑配件,不用到别的地方去,这样的地区性优势是让人无法拒绝投资的!”由于近年来深圳市的人工、地皮价已不菲,厂商通常只将办事处等机构设在深圳,除长城、华为所在的深圳科技工业园位于深圳的南山区外,绝大部分厂商都把工厂设在东莞、惠州的小镇上,其中尤以东莞的工厂为多。

  而多年的繁荣之下,作为缩影的东莞已经开始显现某种疲态,近来有消息称,部分厂商正在考虑撤离该地区,新的目标则是上海和苏州。广东省台办经济处一位官员证实,台资企业外迁的情况在珠江三角洲各地都有所发现,但具体数量多少很难说清楚。

  很早就有厂商反映,珠三角一带要真正成为中国IT制造中心,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和改善,比如海关、税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大,时常给厂商造成交货不及时、出货延缓。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台企外迁还与广东一些地方治安状况不好有较大关系;仅东莞一地,去年就发生了至少三起台商被勒索、撕票案件,也让台商心有余悸。而最近北京的一份媒体以《汕头的生死关头》为题做了报道,文中忧心忡忡地指出:从经济到社会层面,这座城市都有太多的遗留问题没有解决。

  长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也暗含着深刻的人才危机。有人说,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能看到磁头生产就算不错,真正技术和资金密集的核心技术见不到。所谓制造,显示器、电源等插一下焊一下就算完了,主板稍微有一些工艺,这些工作在当地甚至被人讥笑为“农活”。这种情势下,高素质人才的供应不足竟逐渐形成一种自然。

  众多机制上、管理上、观念上的痼疾已经拖住了珠三角的发展步伐,被捏了闸的珠三角业已开始重新打量自身。据说,台企外迁一事,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对策正在研究中。

  长三角的温度

  与珠三角的疲惫相比,以上海、苏州等新兴IT制造城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则是另一番景象。一份咨询报告表明,“该地区虽仅占有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但年产值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同时,该地区也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往来最频繁的地区和海内外投资的新热点。”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李非则认为,早期进入广东的多是出口加工型的中小企业,多生产下游产品,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现在情况已发生变化,多数台企特别是大型台资企业进入大陆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上海、江苏比广东更具有全面进入大陆市场的优势,因此,投资目的的改变,必然引起投资区域的调整,而这种变化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与此同时,长三角的人文优势也成为一种引力。五年前,当明基决定到中国内地投资设厂的时候,珠江三角洲深圳、东莞一带已经聚集了一批台资工厂,构造了一个比较齐全的IT制造业配套环境。而明基却认定,中国将成为世界IT制造业的中心,而长江流域一带又会成为中国IT制造业的中心。明基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长江流域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这里的人性格温和、生活愉快、工作踏实,与明基追求永续经营的企业文化相契合。从地理位置上讲,苏州处于中国的接近中心的位置,向四个方向的辐射力都很强,交通发达、临近上海。选定苏州后,明基在苏州买了800多亩土地,还把二三十家配套厂商都带来了。

  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肖荫告诉我们,当初Intel选择国内的生产基地时也颇下了工夫,最后还是看中了上海。因为上海是外国人眼里中国最有名的城市,投资环境、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上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地方;另一方面,这里的人才基础比较好,中国南方的生产基地大多是廉价劳动力为主,而由于Intel的产品需要层次较高的技术及管理型人才,比较之下,还是选择在上海。

  事实上,目前上海和北京、深圳在进行资本和人才的激烈争夺,吸引外资的政策也在比拼“谁比谁更优惠”。至于对上海优惠政策的理解,一位微电子企业的老总觉得不是说今天公布个政策,明天大家都收益了,才叫优惠。创办一个高科技公司和创办其它公司注册审批手续的繁简程度在上海肯定非常不同,对IT产业的税收比其他产业有倾斜,尤其在张江,简直有经济特区的味道。

  另外,上海市政府经常为企业提供机会,比方说经常召开企业和海关、工商部门的座谈会,在政策的大范围内,教企业如何做报表,如何操作公司,如何利用政策,甚至分辨普通的商业发票和服务发票之间有什么不同。

  迈世的总经理张敏对于公司的成就的另一方面原因归功于在张江的优惠政策,他说:“这里对留学生创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800平方米IT产业孵化楼给我们免两年房租,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优惠的政策。”

  来自台湾省的调查显示,长江三角洲已被台商评为大陆投资环境最佳地区,而台商聚集最早、最多的东南沿海地区,如东莞及深圳等地,却被列为投资环境最差、风险也较高的区域。

  整体投资环境被列为最佳的A级城市共有七处,而且全数集中在近几年成为新兴投资聚集地的长江三角洲,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执法认真。而早期台商最集中的东南沿海地区,则全都被列为C及D级。深圳、福州、东莞、汕头这些台商的重点投资地区,都在评比最差的D级当中。虽然这些城市的硬件环境十分发达,不过软配套和法律秩序却最不为台商所肯定。整体而言,依区域性来划分,投资环境较佳的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其次依序为环渤海湾、东南沿海、深圳和东莞。

  求解新动脉

  在关注东部地区的IT产业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这种IT制造业以及相关的投资开始出现从以往的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的倾向,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已成为这一过程中最活跃的亮点。最近,记者采访了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马晓河,希望能够从宏观层面为这种变迁寻求一个清晰的答案。

  马晓河所长首先指出,IT产业是带动新经济发展的的核心,而IT产业的核心是资本和技术,尤其是技术。因此要想在进一步的对外开放过程中提高本国和本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化是不可能的,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化没有较强的IT产业更不行。目前在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而对劳动的依赖度在下降。为什么会出现产业资源和资本的转移倾向呢?马所长认为这是由IT产业发展规律决定的。过去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国际竞争和结构转换,传统产业已经开始从发达地区向内地转移,而发达地区开始需要依靠资本和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台阶。这样,东南沿海地区就出现了对技术和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而技术和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高等院校集聚的地区,因此,过去的一些产业也由分散式向技术和人才集聚的地方集中,因此,自90年代中期以来,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迁移和聚集现象,即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区(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主要向两个区域转移: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这两个地区成为了两大IT技术密集区。

  同时,在经济增长出现梯度转移以后,各种产业部门和资源主要围绕IT产业,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集中。过去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借重其地理上的优势,离海近,而现在这种比较优势已经被离人才近所取代,IT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种“跨时空”的趋向,以人才、技术和资本为中心集聚。

  在谈及为什么北京地区没有像以上海为首的长江三角洲那样吸引到大量的投资时,马所长认为:北京在人才上比上海有优势,但是现在看来,一些国际性的IT项目的投资都在上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在体制上,北京在吸引IT产业进入本地区的体制上没有上海灵活和先进;其次,上海正处在过去江浙一带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区,这个区域传统上高度开放,在结构升级过程中,上文提到的集聚的趋势比较强烈;此外,上海地区人才和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速度比北京快。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而言,经济上的发展更快,对IT产业的需求更为强烈,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吸纳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更新区。

  通过采访,我们似乎摸到了新动脉跳动的一些比较清晰的线索。从长远来看,作为经济高增长区的长江三角洲,虽然在IT人才上可能最终不会超过北京地区,但是它必将成为中国产业链中的最大IT产业基地,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孵化基地,将会全面超过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也不会衰败下去,只是在发展速度上会慢于长江三角洲。将来随着政治壁垒的逐渐被打破,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以及台湾会在经济上形成一体化,借重台湾和香港的IT产业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还会是IT产业发展链中的重要一环。这样看来,北京地区、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中国东部IT产业发展链上的三个亮点,这三者当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是最核心的地带。北京地区利用人才优势,可能会成为IT产业的主要研发基地;珠江三角洲在产业机构上逐步完善的基础上,仍然会以IT的生产制造见长,但同时会增加研发和孵化的比重;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链较长,会成为集研发、生产和孵化基地为一身的核心发展地带。

  一份咨询报告表明,“该地区(长江三角洲)虽仅占有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但年产值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同时,该地区也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往来最频繁的地区和海内外投资的新热点。”

  来自台湾省的调查显示,长江三角洲已被台商评为大陆投资环境最佳地区。被列为整体投资环境最佳的A级城市共有七处,全数集中在近几年成为新兴投资聚集地的长江三角洲

  北京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将会成为中国东部IT产业发展链上的三个亮点。其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是这条发展链上最重要的一环,会成为集研发、生产和孵化基地于一身的核心发展地带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科技短信第一时间掌握IT业界动态
  点击此处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发表评论】【IT业界论坛】【科技聊天】【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广 告
  • 纵横财经 扬帆商海
  • 韩国魅力4日游
  • 一卡通领导新生活
  • 万水千山 相和随平
  • 冰红茶征招分销商
  • 夏普复印机认定店
       北京站  广东站
       山东站  上海站
  • 分类广告刊登热线>>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