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东:中国IT企业要警惕“安乐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12日 12:00 新浪科技 | ||
方兴东/文 企业失败的根本原因往往不在于产业形势,不在于内部管理,而在于判断失误。如同买卖股票,能够判准走势,低买高卖,不管什么行情,都可以是胜者。对企业来言,能够准确判断市场形势,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就可以很好地应对各种变化。 但是,现在中国IT企业最大的风险,就是处于一个格外迷乱的局势当中。 首当其冲,当然是IT产业走势不确定。无论是国际和国外,都处于迷局之中。正确判断形势,成为大家致胜的关键。如果有客观的数据、理性的分析和政策的引导,可以大大化解这个风险。但是,现在的情况是适得其反。虚高的数据,盲目的乐观,和政策不理性的误导,正在将中国IT业置于越来越危险的境地。在这种盲目乐观氛围的熏陶下,许多企业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当然这是“安乐死”。到是可能还含着甜蜜的微笑。 从2001年开始,国内大大小小的IT企业,都有一个普遍的感觉,那就是压力越来越大,业绩增长,尤其是利润的增长越来越难。这不仅仅是泡沫的原因,而是增长难度超过泡沫之前,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但是,我们能够得到的各种数据却根本反映不出这种活生生的事实。目前,“水灵灵”的数据到底能够反映多少真实?实在是难以辨别。例如,根据官方的数据,在全球IT业经历最严重的萧条下,2002年中国IT业的增长率依然高达20%左右,软件业增长更是超过30%,实在是喜人。可是,IDC公布的2002年中国IT市场初步研究结果中显示,2002年中国的IT市场总值为233亿美元,仅比上年增长了4%,这一结果大大低于业界的普遍期望,同时,硬件有史以来第一次呈现负增长(-2.6%)。那么,在如此巨大的“数字鸿沟”面前,究竟是谁的数据更真实?我们决不是为了弄清谁是谁非,而是中国IT企业究竟应该依据谁的数据来制定市场策略?可以基本肯定的是,如果你以IDC的数据作为制定策略的依据,你一定还好好活着,如果以官方的乐观数据为依据,很可能已经“死翘翘”。市场经济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周期,企业要生存,必须与循环不息的市场周期作斗争。但是,数字必须保持增长,这是计划经济下唯一的选择,也是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士别无选择的选择。市场经济内在的正常经济周期,以及科技周期,在计划体制下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因为,周期就意味着有高涨和衰退,缺一不可,是硬币的两面,否则就不成其为周期。这个道理小学生都明白。但是,我们只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能要高涨,不能要衰退。美国可以有周期,全球可以有周期,硅谷可以有周期,起起落落,循环不已。但是,我们不行。想想看,如果出现衰退,多少“乌纱帽”要扑然落地。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 但是,市场内在的周期是以“市场意志”,而不可能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可是,不要紧,真实的市场还是需要用数据来表达来反映的,我们无法扭转现实市场的走势,但是我们可以在“数字上”消灭市场周期,让数字勇往直前。 在数据“粉刷太平”的同时,对于中国的IT企业,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在美好无比的宏观数据内,国外企业占据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比如通信行业,摩托罗拉中国已经达到60亿美元。在计算机方面,HP、IBM、Cisco和英特尔等都超过了百亿元大关,而且他们基本上垄断了产业中利润最丰厚的部分。虽然,中国IT企业生命力极强,往往微薄的利润下,就能够顽强生存,但是,在低潮时期,厚利领域都遭受巨大压力的时候,薄利领域很容易滑向亏损,使本来已经抵达脖子的洪水,轻易就漫过嘴唇和鼻子,开始与死亡亲密接触。 但是,为了营造繁荣的氛围,体现自己的政绩,没有部门没有人会愚蠢地把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加以区分,加以客观判断。一锅粥,稀里糊涂,就是最佳状况。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个别国内企业表现不错,但是这些放大了的镜头只能进一步掩盖沉默的大多数,而这些多数才是中国IT业的支撑和希望所在。 这种由于计划机制决定的特性,在周期的高涨时期,危害并不大,因为这时数字本来就很美好,而且此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是最强。但是,在周期的下滑阶段,这种“泡沫”就危害大增,不但会严重误导对事实的判断,而且这时候企业本身就非常脆弱,抗风险能力在最低点。很可能就可以轻易置企业于死地。 作为企业,必须面对真实的市场周期。如果真正把准了市场周期的脉搏,我们就不会迷茫,就会明白低潮是必然的,调整是必须的,痛苦是应该的。只要我们根据走势,做出相应对策,哪怕痛苦,也能够化解危机,等新的周期起来,再东山再起。 现在,软件业热中之热,但是有多少软件企业真正活得幸福?有多少软件企业真正处于健康的发展之中?我们看到,宏观数据依然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可是,事实上还有多少软件企业能够保持这样的实际增长? 现实的迷局一时也难以揭开。中国IT企业在困难当头,依然需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漫漫大雾之中,没有了明灯,就只能现实一点,务实一点,谨慎一点,艰苦一点,把期望再降低一点。这些不仅仅是道理,而是周期中向下阶段的必然的、正确的措施。在一些政策“泡沫”的渲染下,产业一片大好,景象一派美好,危机和问题在不断积累。那些不愿意在这场低潮中“安乐死”的企业,都应该重估这一切!为了活着,我们必须低下头来,放弃天上的云彩,看清脚下的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简单,却依然实用。随着计划机制不断消退,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我们的企业才能拥有更明了、清晰的市场环境。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