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实验室
以蓝色巨人出售硬件制造部门这一事件为信号,软件业推进的重点已经完成了从个人应用向企业应用领域的转移。企业应用软件在标准化和通用性特点上要逊于个人应用软件,这给所有的软件生产者一个避开微软的喘息机会。如果说个人应用软件领域里,WINDOWS与苹果、LINUX的桌面之战是软件业的“马斯顿荒原之战”,那么在企业应用的战场上,软件巨
头们将不得不放弃大兵团扫荡的战略,改派小股机动部队逐一攻城掠地。
和刚刚敲开国际市场大门的中国企业比起来,很多国家的运气很好,比如那些“先天国际化”的国家,芬兰、挪威和丹麦,这些北欧国家本土市场太小,没有成长空间的现实,反而使他们从创业的第一天就开始考虑如何进入国际市场。跟他们相比,中国企业,也包括软件业的起点要低很多,大家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扎根国内市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的确,在软件巨头大举入侵中国市场的时候,放弃本土作战是一件愚蠢的事。中国的软件业,不幸的是正跟随着中国的企业客户一起成长,幸运的是,他们比那些外来者更容易接近自己的客户,理解自己客户的需要。
圈地吧!本土软件业很明白这一事实,为了建立客户对自己的路径依赖,点击科技、思维加速、中关村科技这样具有一定研发能力,在本土市场上成绩突出的公司都在拓展自己的业务,以求实现对软件业其他层级的垂直控制。
成功者总是少数人,他们的幸运是能冲破市场博弈困境。ERP?CRM?不管你给这些创造起什么样的名字,他们所暴露出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在企业用户的需求导向下,中国软件业暴露出了知识结构上的不足。企业用户制订IT战略时,不仅仅希望IT技术帮助企业在管理上更科学精深,更希望IT技术在微观上行使越来越多的功能,捕捉人脑所不能捕捉的信息,从而在宏观上协助决策者决策或代替决策者决策,促进企业的壮大。但是软件人员对企业管理的陌生,降低了中国软件业占领国内市场的速度。
在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会上,希望求职者具有计算机学位并且掌握日本语的中软代表整体消沉的软件业喊出了这样一个口号:软件业需要的不仅是程序员,更需要那些有更丰富知识结构的复合型软件人才!这一信号的出现,应该能够彻底终结社会一度对“软件蓝领”的疯狂宣传。
软件业是什么?是以软件为产品,服务为后继的产业。软件业提供的服务,就是不断修订产品、扩充产品覆盖面,实现系统与公司命运的无缝对接,实现物质基础与精神世界完美耦合的过程。未来的软件业将嵌入用户的生产生活,无论是信息家电还是企业管理,用户需要傻瓜型软件提供更多的便利,更需要他们计算机上的“聪明小子”帮他们看管好自己的事业。顺应这个趋势,为ERP、CRM、MIS、OA、供应链、人力资源、电子政务等管理软件提供高效开发工具及集成应用服务的业务基础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比尔·盖茨在几年前,为人们描绘的“数字神经”形象地揭示了IT业在未来生活中的位置,作为IT的“芯”,软件业就好象集合这条“神经”传导的全部信号的大脑,因此,未来的软件公司将以理解力和前瞻性求生,今天思维加速、点击科技等公司做的这些事,是软件业深刻理解客户、重视客户价值的开始。
因此,一个软件公司,光拥有会一行行写程序的年轻人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大力培养公司驾御而非掌握IT的能力——这是那些成功地把自己的触角深入到客户业务核心的公司正在做的最重要的事。除了高质量的IT技术,员工的项目管理素质,人际沟通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软件人员无论如何也无法比具体业务人员还懂业务,但是复合型的知识、与分销渠道的紧密配合无疑会使他们更理解客户的需求,帮助客户更快地寻找到集成简化项目的捷径。无论是ERP还是业务基础件,它们都要在第一线推进并发挥IT优点时,系统集成商、分销渠道的行业优势弥补了IT人员对具体业务知识的匮乏。
软件业的明天就是无处不在。它既是用户的核心,也是用户的外围,它生命的意义在于用户的各种各样的需求。产业创新是任何时候都被鼓励的,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创新的能力,只有具备业务所需要的所有知识,才能在IT和用户需求这个N度空间里游刃有余,没有余力的人,很难有创新的灵感。
本土软件公司埋头耕作的时候,外来的铁骑也有不少斩获。更可怕的是,当本土软件公司刚刚让“度身订做”这个优势明显起来的时候,他们又带来了更有煽动性的理念。被业内人士公认为商业智能(BI)领域领导者、全球软件厂商前50位的财务软件大鳄HYPERION今年在中国设立了业务据点,他们在宣传中强调财务软件的通用性和易用性,强调其全球客户名单中已经没有明显的行业集中度,而且100余家中国客户也遍及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百货、电信、电子、信息技术、快速消费品行业及公共事业。这一点似乎被看作其中国市场策略的特别优势。不管这种市场策略是否能使客户克服对它不具备本地服务能力的疑惑,其宣传都似乎很有种bussiness correct的感觉。标准化和行业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冲突,他们就好象一个人正在行走的两条腿,时而行业特征在前,时而标准化在前,二者共同推动软件行业的发展,使软件功能更强大,也更通用。执行标准不难,但是,了解行业特征,又会建立自己的标准,才是创新人才的优势。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