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菁
【eNews专稿】日本是个讲究“道”的国家,茶道、花道、面道、武士道……而追溯其源头,这些“道”无一例外都是从中国引进,并加以吸收与创造,以达到完美化、精致化的效果。日本是个善于学习与总结的国家,二战后,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日本避开本国资源贫瘠的缺点,选择了科技兴国之路,塑造了一个IT强国的形象,然而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的IT企业患上了“怪病”,为了治病,冒着水土不服的危险,它们纷纷来到中国。
病来如山倒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一度号称要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是,90年代,美国抓住了IT时代的机遇,信息产业迅速崛起,经济高速增长。而日本则由于泡沫经济破灭、银行呆帐等问题,经济一直低迷;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更是一蹶不振,虽然其汽车行业、医药行业还有些亮点,但国内上市企业的利润仍然大幅度下降,IT业更是受挫严重,2001年,除了索尼公司之后,几乎所有的日本IT业巨头都面临亏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国内通货紧缩,供大于求,半导体和液晶生产投资过剩,而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国家也遇到了经济趋缓的不良局面,使得日本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受阻。
2001年,日本IT企业裁员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东芝公司称在今后2年内将裁员1。88万人;富士通公司将在2002年度底,实现1。7万人的裁员指标;松下电器2001年度裁员900人;三洋电机裁员6000人;日立公司裁员过万;而通信业巨头日本电信电报公司(NTT)由于大规模的重组,有5万人面临失业。
2002年在6月24日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本年度IT业百强中,3家韩国企业、3家台湾企业和一家中国大陆企业,另外还有3家美国企业高居前十名的位置,《商业周刊》将今年称为“亚洲之年”。然而,日本在这新一轮的洗牌中,最好的成绩,也仅是第二十名!
2002年8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了对日本的年度国家经济评估报告,指出日本经济今年将再次缩水,幅度约为0。5%,同时物价连续4年下降,民众购买力下降,经济危机将进一步恶化。
“病来如山倒”,日本的IT企业家们为了治病,终于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尤其是一衣带水的中国。
中国有妙药?
那么中国究竟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治好日本IT企业的病呢?
其实日本IT企业得的是"心病“,它们先是担心国内的IT人才成本较高,而中国市场广大,可以竞争上岗,且劳动力低廉。据报载,在日本,国内软件开发人员严重不足,而中国每年约有40万名理工科大学生毕业,人才资源较为丰富,再加上薪金要求普遍低于日本相同人员,对日本IT企业构成巨大吸引力。今后日本的许多企业都可能将中国的研发中心当作是整个企业核心的开发基地加以培育、发展。
其次,在中国的投资环境好,中国加入WTO之外,关税门槛越来越低,中国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的政策,将欧美企业与台湾企业都吸引到中国来了,香港中转站的地位也开始受到上海的威胁,一时间,有关香港与上海究竟谁将取代对方而成为亚洲经济中心的争论不绝于耳,在台湾甚至还出现了新”移民“现象,许多台湾企业家纷纷要求成为”上海人“,甚至有人说,只要在中国能够立足,就能够在世界立足。
另外,现在的中国可谓是意气风发,2008年申奥成功,成功举办APEC会议,中国政府锐意改革,西部大开发战略初见成效,国内环境安定祥和,光是北京提出的”数字奥运“的口号,对精通信息技术,善长开发电子类消费产品的日本就有足够吸引力了。
然而,日本企业家还是有点小心谨慎,他们的勇气远远低于欧美与台湾的企业家,台湾企业50%以上的电脑相关产品今年已在中国大陆生产。据悉,上海与周边地区已有数十万的台湾人入住,日本人的谨小慎微,使得日本企业在2000年度外资IT企业营业额的十强榜上无名。
结果当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工厂,欧美企业纷纷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或者将生产线转移至离中国较近的国家,再从中国引进劳工时,日本却落后了。相对于韩国的先拔头筹,甚至决定将主厂也要搬到中国来,日本在中国的投资一直谨慎,当它发现再不抢占中国的蛋糕,最终受损失的将是自己时,日本企业家们纷纷行动起来了,虽然在某些日本人眼中,中国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但企业家们顾不得那么多了,因为作为企业家,他们发始终信奉这样的一条经典话语: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日本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83%的日本公司有意在中国扩展业务,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治病进行时
以前有几位旅居日本的朋友,每当放假的时候,就要回到中国来,他们只坐火车,还不肯坐卧铺,为的是要在中国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据他们说因为日本太干净了,不容易产生抗体。然而现在日本企业来中国不是为了提高免疫力了,真的是为了治病。不过它们治病的法子也挺奇怪,那就是在中国圈地开厂。
今年上半年,好几家著名的日本企业几乎是同时宣布要扩大在华的业务,既有家电厂商,也有IT企业,包括富士通、美能达、理光、NEC和松下等等,最明显的表现是它们纷纷关闭了在其他国家的工厂,而将生产集中到中国来,除此之外,它们纷纷表示要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员工人数。NEC、松下和中国厂商华为宣布联手在中国成立新公司,直指手机业务--中国的朝阳产业。
2月,日立公司宣布将大幅增加在中国采购元器件的金额,其高层人士说”到2005年,日立在中国的营业额将增加为2000年度的4倍“。
4月,受日本严峻经济形势的影响,松下宣布2001财年出现438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73。5亿元)的赤字。为了从这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松下决心要充分利用中国的优势,加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在松下看来,中国厂商正在吞食它的市场,且与欧美大型企业联手,出口能力急剧增长,如果不能在中国市场尽快恢复竞争能力,甚至可能失去世界。松下随后展开了一系列行动,首先,它与TCL集团签订协议,双方将就松下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以及技术提供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6月,NEC和松下、华为共同在上海成立了第三代手机研究开发公司-”上海宇梦通信科技“,因为中国即将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宇梦通信公司的目的就是向中国终端制造商提供支持”W-CDMA方式“便携终端产品的生产技术使用授权。
7月,NEC专门成立了负责规划和统筹管理全公司中国业务的”中国业务战略室“,其目的就是针对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加强对应措施。NEC总裁西垣浩司称:不仅是对日本,就是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中国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制造方面,如果不与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联手的话,就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进一步说,甚至连生存都很困难。”
同是7月,东芝宣布为了增强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将把该公司设在江苏省无锡市的半导体制造合资公司(“无锡华芝半导体有限公司”)变更为集团下属的独资公司“东芝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东芝还将在未来两年内投资总额约50亿日元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
目前,在中国的日本外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将中国当作是生产基地,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生产产品出口,另外一种则是在中国生产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现在,日本IT企业意识到不能将中国纯粹当作生产供应基地,必须在研发等高技术上下功夫,使得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还能够顺利打回本国市场。
有人将21世纪中国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简称为3M,即私家轿车(My car)、私家住房(My home)和移动通讯(Mobile telecom)。就IT业而言,中国的移动市场绝对令人垂涎,尤其是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纷纷推出或者即将推出2。5G服务,而移动运营商DoCoMo则在日本已经开通了3G网络,DoCoMo还远赴欧美市场,但欧美人对3G业务似乎并不太衷情,因此,如果中国给了DoCoMo一个机会,相信它也会好好把握的。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语惊四座,他说:“如果中美间不发生冲突,50年后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达到日本的五到十倍。”目前看来,日本企业纷纷转战中国战场,无不一定的道理。
中国威胁论?
药吃多了,就会有依赖性,或者说是抗药性,中国市场虽好,毕竟还是异国他乡,所以有关日本患上了中国依赖症的说法也就甚嚣尘上。
日本曾经被人称作是“世界车间”,当时的日本是整个美国的制造车间,可以说日本的腾飞与当年的制造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日本现在将中国称为“世界工厂”,工厂与车间相比,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中国以10倍于日本的劳动力,以1/10的工资标准强烈吸引着日本企业家们,甚至已经到了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果不在中国生产就不行的地步。但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日本的IT企业也逐渐改变态度,除了将生产基地迁往中国,甚至某些核心的研发工作也在中国进行。一些日本人担心地说:“5年以后,日本制造业和软件业都会被中国所取代,找不到工作的日本人该去干什么?”
有消息称,中国今年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PC制造国,到2006年,中国网民人数将超过任何其他国家,届时,中国电脑市场将首度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市场。美国Gartner的Dataquest调查公司在今年5月也给出一份报告,该报告公布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固定电气通信服务市场的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日本的营业额占该地区总营业额中的44%,在2001年到2006年期间每年的平均增长率预计为1。4%。而与之相比,中国的年均增长率为到7。9%,这是个比较惊人的数字。由于成本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半导体制造业务转移到中国。有人预测在2004年,中国的EDA市场将会超过台湾,紧跟日本,成为亚洲第二大市场。
目前日本国内有许多人认为随着日本制造业大量向中国转移,会导致“产业空心化”。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将心比心,在30年前,日本成为美国的产品制造地,日本抓住了机会,发展了自己的信息技术产业,当时美国并没有担心由于日本成为世界车间就抢了自己的饭碗,也没有埋怨日本的货币汇率低而造成的贸易逆差,相反,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IT的浪潮冲上了顶峰,仍然雄踞经济强国老大的位子。日本的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强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过,针对日本经济衰退,一些日本研究人员认为也不光是中国的原因,虽然目前中国的生活水平还只能够比得上日本的70年代,但是中国人体现出的吃苦耐劳,踏实敬业的精神,正是当年日本国民奋斗的精神,而现在他们认为日本人已经不能够再吃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就止步不前。NEC总裁西垣浩司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拥有日本在五六十年代曾经具有过的饥渴精神,这也许正是富裕起来的日本所遗忘掉的强国之本!”
冷静的思考
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来,发展令全世界瞩目。但是,我们虽然经济增长率较高,可是失业率也在迅速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在即将到来的十年中,中国需要每年创造800到9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而日本的等国外厂商的到来恰恰能提供这种机会。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当日本IT企业迁移到中国来的时候,至少我们要为它们提供的就业机会而喝彩。古人很早之前告诫过我们,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现在日本IT企业纷纷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当然也包括韩国企业,欧美企业,希望中国人不要仅仅安于做个工厂基地,还要偷师学艺,壮大我们自己。随着大规模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企业要抓住日本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会,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