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导刊陈小平
从各方面传来的信息表明,电子政务已然成为IT业界网络狂热沉寂后的一个新热点。如何来解读电子政务这个新热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基本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电子政务。一个是电子政务的使用者——政府的角度,一个是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企业的角度。
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应该有这么几个内涵。一是扩大内需的需要。自从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IT业也出现了衰退的趋势。虽然中国经济一枝独秀,IT业仍然在增长,但增长趋势放缓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为了应对这种衰退,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坚决扩大内需。而推行电子政务,采购数百亿元的IT软硬件设备,启动IT市场,可以看成是政府扩大内需政策在IT业的一种表现。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朱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推广电子政务”这项工作放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题目下来阐述,指出要“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广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有效性。”三是应对入世的需要。入世首先是政府的入世,入世后政府的政策应当更加公正、公开、透明。要做到这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电子政务。
从企业的角度看,政府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可以说启动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为IT企业摆脱萧条提供了一个无限的商机。事实上,许多企业都看到了这个商业机会,形成了一个投资新热点。这样一个新热点,表面看来有点儿像当年的.COM热潮,事实上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两年前的.COM热潮是建立在资本游戏基础上的,业界把一个工具性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幻化”成了一个从资本市场圈钱的游戏,风险投资家企求在狂热的网络淘金热中尽快解套,媒体在里面扮演了或者推波助澜或者落井下石的角色,现实的需求没有得到确定,因此必然演绎成了一个网络泡沫。如今的电子政务却是建立在确定的需求基础上的潜在市场。
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根据CCID的统计,去年我国政府电子政务采购额高达283亿元,今年可望达到350亿元,年增长率在20%以上。其中:硬件投资250亿元,软件投资45亿元,信息服务投资将达到55亿元。
面对这样一个大市场,一哄而上是可以想像到的局面。争抢电子政务这块大蛋糕,企业可以使出浑身解数打多种牌,比如说民族牌(安全牌)、关系牌、实力牌。其中,打民族牌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毕竟电子政务是一个敏感的行政运作,安全是第一位的,使用本国的产品可能更加安全。去年年底金山在与微软竞标北京市政府办公软件中获胜就是一例。
但民族牌的力度是有限度的。根据CCID的调查报告,在政府机构应用的电脑产品品牌分布情况大致如下:台式机主要为联想、实达、DELL、方正;笔记本电脑主要为IBM、联想、东芝、紫光、方正;服务器主要为HP、Sun、IBM、浪潮、联想。2002年中国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硬件产品仍集中在基础PC产品和主要网络设备。在软件选购方面,网络安全软件、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将是2002年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需要的主要软件产品。从上述市场分布可以看出,在硬件市场供应方面,民族企业的产品可以占到半壁江山,但在软件供应方面,比如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等,民族企业产品是个软肋。所以打民族牌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关系牌可能会一时起作用,但毕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有关系的企业可能会拥有某些订单,但若是做砸了,谁都承担不起这个责任。因此只有实力牌才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这个实力是技术的实力、管理的实力、营销的实力和服务的实力。在每一个大的机遇面前,重新洗牌是业界的规律,小企业有可能脱颖而出。上一轮的网络大潮诞生了像中华网、亚信、新浪、搜狐这样的企业。他们起得早,动手快,因而从小企业变成了知名企业。后来者有不少是凑热闹的,虽然动作很大,但最后只能默默地离去。那么在这一轮的大潮中,有哪些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呢?我们拭目以待。
本期的封面文章《电子政务蕴藏商机》一文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来解读电子政务,值得业界同仁、政府官员一读。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