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政策与产业 > 正文
互联网周刊:IT产业向何处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10月16日 08:59 互联网周刊

  互联网周刊总编胡延平

  □导语

  如何聆听关于萧条与泡沫、繁荣与增长的种种舆论喧嚣?如何看待风起云涌的企业并购、重组?如何看待大小公司接连不断的裁员、倒闭?如何分析表面上看去形势似乎越来越
不明朗的市场逆境?如何理解客户的忐忑不安或者投资人的抽身却步?身处产业、企业飞速发展变化的战略转折点之上,作为掌舵者你如何把握这一切并为自己及时选择新的方向?

  这一切听起来似乎显得比较宏阔、玄虚,但的确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紧密相关。两年前的这个时候,热气腾腾的景象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憧憬过关于未来的种种奇思妙想,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变得犹豫,而现在遍地冰霜。到底发生了什麽?厄运为什麽没有止步于。COM,而是袭击了几乎所有的企业、所有的人?

  如果想要求解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一起到世界各地去看一看,去了解诸如此类的事情:为什麽AT&T被迫拆分出售苦心经营的宽带,而接手的有可能是微软?为什麽墨西哥制造业有些惊慌?为什麽当DRAM进入死亡价格区域的时候韩国的企业一息尚存而日本公司一败涂地?为什麽LG把最新的LCD工厂建在了中国南京?为什麽国际市场LCD价格一落千丈CRT更加颓废不堪?为什麽菲利普、SK、现代、诺基亚等企业的手机4}#产地都在向中国“移动”?为什麽PC不“后”没有道理?为什麽IT产业长期发展趋势呈现出三低三高?为什麽最先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不是3G而是GPRS?为什麽Lever3、QWEST等不约而同陷入困境?为什麽摩托罗拉的无线电话市场份额跌至13%而诺基亚上升到了35%?为什麽索尼的日子比松下好过?为什麽北方电讯在北美举步维艰但在中国却大单不断?为什麽英特尔确定的产品战略是四大架构而不是一大、两大?

  其实,这些事情或者与这些问题有关的消息每天都从眼前闪过,只是我们中间很少有人停下来仔细琢磨背后与自己有关的含义而已。可以肯定的是,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正在进行的技术、产品、服务、市场、企业、产业肌体的新陈代谢的一部分,也是正在形成当中的IT新秩序的一部分。而对这场新陈代谢最直接的概括是“IT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互联网周刊》的这篇封面报道,便是对此次调整轮廓的一个简单勾勒。笔墨所及,我们主要分析了IT产业结构调整的这麽五个层面:一是全球IT产业分工出现重大变化,制造业加速转移;二是中国作为第三梯队接盘制造的历史机遇;三是产业内部不同产品、分支产业之间的此消彼长以及IT产业、应用的边际化倾向;四是IT产业结构升级升级以及明显存在的市场断裂、供求错位,五是IT产业大体系自80年代中期由纵向转变为横向以后,如今由于和其他产业的高度融合等原因,又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方向我们可以用概括一体化、大IT等来概括,但是好像都不太准确——因为一切才刚刚开始。

  创新、利益、价值、需求是调整的根本动因,而全球性的经济大周期与产业小周期的同时到来是眼前这场新陈代谢如此剧烈而又痛苦的根本原因。一旦供求关系得到比较彻底的重新调整并且有效弥合了一些比较关键的断裂带,资源、资本的配置相对就绪,繁荣还会回来。最重要的是,那个时候,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全新的IT秩序。

  郁季

  这个朝阳产业里的人群像是在穿越泥泞不堪的沼泽地。有些新战略刚刚“上线”就慌慌张张地改变了路线,也有人发现新套路走起来越来越有点不知所云,甚至有人已经掉进了水沟。市场变局当头,人人力有所不逮

  对李书福这个浙江台州人来讲,2001年是意气风发的一年,但也是最郁闷的一年。由他担任董事长的民营企业吉利集团生产销售的小轿车在市场上反映还可以,但是后续车型的目录许可有关方面死活就是不批。不批就意味着非法,李书福因此所到之处都气哼哼地说过这样一句话:“请国家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为什麽入关以后中国的汽车市场偏偏要让外国人控制”。至于背后,有人偷偷地喊李书福是个“汽车疯子”。

  其实,如果客观一些讲,李书福面对的问题不止这一个,整个汽车业的产业结构都在调整,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很快,企业方向的把握绝对不像兄弟几个当初搞摩托车的时候那样简单。“与扶不起的三家国有汽车集团一样,吉利的前途生死莫测,尤其在中国入关以后”,有分析家如此评论,“与此同时必须承认,在对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方面,有关方面的看法、做法和李书福并不一样”。

  和李书福一样郁闷的中国企业家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在信息产业里做事情尤其是大事情,需要审批的东西更多。类似虚拟电信、宽带网络、信息服务等不是合不合乎潮流的问题,而是合不合乎规划的问题。大家对产业格局变化的认识分歧也更为明显,只是很少有人像李书福那样未遂之后满世界嚷嚷而已。十倍速时代的企业更容易起急,但是十倍速时代已经习惯于环境跌宕起伏的IT企业家们现在最郁闷也最关心的是三件事:一是市场什麽时候才能够好起来,二是照现在确定的套路做有没有戏,第三点和吉利有点类似——被WTO困扰但是也在暗地里打着与WTO相关的各种算盘。理论上讲,没有无奈,只有没有能耐。

  李书福身边的许多竞争对手2001年纷纷调整策略,推陈出新,一副决战未来的模样。而信息产业里里外外许多产业巨头,也是在2001年前后才刚刚确定新的企业战略、组织架构和市场方向,有所不同的是身处这个朝阳产业里面的人群如今就像是在穿越泥泞不堪的沼泽地。有些企业的新战略刚刚“上线”就慌慌张张地改变了路线,也有人发现新套路走起来越来越有点不知所云,甚至有人已经掉进了水沟。一切只是因为市场变局当头,此时此刻每个人都显得力有所不逮。

  “这是一个郁闷的季节”,《知识经济》主编刘韧最近撰写的一篇刊首语中如此感叹,大家都一样。那麽,郁闷的季节是什麽季节,我们该如何度过,“郁季”过后又是什麽季?

  迁徙

  80年代以来规模最大的这次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表现为IT产业国际分工的大范围调整,制造业加速向产业下游、IT第三世界转移,许多工厂并非永久性的关闭,而是转手或者迁移到别的国家去了

  遥远的墨西哥有些慌乱。10月8日的地震给这个国家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但是还有一场肉眼看不到的“地震”正在发生。去年以来,与美国接壤的“墨西哥的硅谷”——布满全球知名IT企业工厂的高科技制造地区日益冷落萧条。过去这里廉价的劳动力、优惠政策以及地缘优势吸引了大量美国企业前来建厂。但是如今的关闭、撤退、减产风潮不仅造成了失业,也部分动摇了这里的经济根基。全球第八大移动电话制造商NEC去年12月宣布出售设在英国的工厂的同时,也将设在墨西哥的工厂包含在内。当然也有好的消息,诺基亚部分手机制造业务将从美国转移到这里。

  这就是“郁季”中的产业迁徙,产业带重新构造的背后是全球IT产业分工的历史性调整。许多工厂并非永久性的关闭,而是转手或者迁移到新的国家去了,新栖息地的投资环境更好,劳工更便宜,距离消费市场更近,因此成本更低。2001年7月到9月三个月时间,SK、现代、菲利普、爱立信、京瓷等纷纷宣布在中国合资、设厂或者扩大手机产能。爱立信的英国、马来西亚、巴西工厂都宣布关闭,美国工厂则遭遇大火。诺基亚重点扩大的两个生产基地是韩国和中国。

  突如其来的需求萎缩给了所有企业无比巨大的成本压力。无论是承接外包生产还是向外部市场输出自有品牌产品,北美、西欧和日本制造企业的价格竞争力相对东亚国家而言大多处于明显的下风,而价格恰恰是供给相对过剩的IT产品眼前一分高下的关键。除非附加值很高、非常靠近本地市场的产品,比如英特尔的大部分芯片,生产依旧适合在北美等地进行,诸如中低端服务器、网络产品、PC整机、外设、消费类电子等,已经开始加速向外转移。

  全球经济如此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自80年后期以来绝无仅有。IT制造业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第一次迁徙浪潮推动了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的第二次起飞。这些国家的经济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知识密集型成功转型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世界银行在题为《信息战略与信息技术扩散》的报告中分析认为:1980年前后纷纷出台的类似新加坡智能岛之类的战略举措,达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式的效果。

  但是现在,传统制造中心的竞争力明显不如以往,昔日的优势正在被削弱。与中国内地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的制造业有些前途莫测。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只有进一步把相对落后的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紧跟欧美日第一梯队发展更具竞争力、更高附加值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并抓住上游转移下来的一些商业机会,才能够保证不被挤出第二梯队。传统制造业加速向IT产业的第三世界——类似中国这样的第三梯队国家转移,不仅更加合算,而且有助于这些国家的产业升级。

  接盘

  叫第几没有关系,第三梯队有第三梯队的机会,中国成为IT制造第一大国的机遇依然显而易见。解盘之后是接盘,我们能否像华尔街日报早些时候宣称的那样,“成为世界半导体业主力”

  按照经济学家林毅夫的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中国应该是实际上也的确是第三梯队。叫第几没有关系,第三梯队有第三梯队的机会,中国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次机遇。

  台湾《电子时报》社长黄钦勇分析比较准确的代表了IT第二世界的普遍心态:个人计算机大幅跌价,造成世界知名计算机厂商在生产领域无利可图,委托代工的现象方兴未艾。然而,当委托代工的主力逐渐由个人计算机转向为移动电话等新兴产品时,亚太地区原先所掌握的优势,也重新面临新的一波挑战。以台商为主力的ODM(代客设计生产)的作业模式,正面临EMS厂商的全面竞争。全球电子业的主力,正从个人计算机转型到移动通信等新的领域,不仅生产体系受冲击,关键性零件工业也随着通信市场的波动而起伏。未来零件来源多元化,传统由美国、日本独占的零件工业结构,将在21世纪初期有重大的转变。

  正如黄钦勇所言,第一梯队也在蜕变。以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国家经济重组显而易见。信息时代的日本正在努力使自己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第一梯队国家。单纯从增长率角度看,过去10年对日本来讲是停滞的10年、失去的10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什麽都没做。只是与“再次起飞”的要求相比,日本在发展信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还需要走得更远。马亨德兰.内吉,前美林证券分析师,给了这个弹丸大国一些建议:凡是高度自动化且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都应该被逐出日本,过去的事实证明凡是需要大量土地和水资源的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经营业绩都不理想。内吉预计,当毫无计划盲目发展的企业帝国开始集中精力开发高精尖产品时,它的业务将得到精简。在游戏图形软件、高端电子仪器诸如数字电视、第三代移动电话等领域日本公司优势明显,但是诸如存储芯片之类的东西应该转移到中国生产。纵观近半年来的IT动态,从索尼、东芝、松下、三菱到理光等,日本企业的确也是这麽做的。看看《互联网周刊》统计的并不完整的图表,你就会知道近半年尤其是近三个月发生了什麽。

  媒体的目光是敏锐的,最新一期的中国本地期刊《环球企业管理》、《中国企业家》不约而同以封面等重大篇幅关注了浮现中的新台商群体,华尔街日报早些时候则宣称“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半导体业主力”。报道称:移动电话及其它电子产品的需求迅速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半导体的高增长给全球芯片市场强大冲击,据评估,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去年总值高达2050亿美元。中国大陆在去年成为亚太地区(除日本外)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互补性正不断提高,一方面,台湾半导体业正在找寻成本更低廉的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中国大陆则急于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消长

  长期而言IT呈现出三高三低的发展趋势,高低之变既是不同产品、不同分支产业之间的此消彼长——IT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是IT作为信息社会基础产业的厚利时代的结束。边际化是IT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二个重大主题

  惠普中国区总裁孙振耀的提法特别恰当:我们正在建立一个新的IT生态系统,系统从组织架构到动态平衡的形成都还需要时间。“郁季”是新平衡建立之前的阶段性紊乱。

  青少年通常都会遇到“郁季”,青春期就是容易产生郁闷的季节。中年妇女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医生一般把它称之为更年期。没有更加复杂的原因,内分泌等新陈代谢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人体生态系统的不稳定甚至紊乱直到建立新的平衡。每个人到时候都得有一次。

  如今IT正在经历的,既像是青春期,也像是更年期。如火如荼的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产品、新市场,同时也使得IT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经常变得错综复杂、难分你我。成长的烦恼、众声的喧哗与产业细胞不断分裂所带来的躁动时刻相伴,还有一些组织正在萎缩、脱落,不再有生长激素在这些部位萌动。

  某些公司的窗口一片壮观景象,但却是夕阳西下,这不仅仅在于产地不合时宜或者成本过高,而是因为大部分现有IT产品的价格注定只能越来越低。

  硬件跌声一片。华尔街的分析绘声绘色:DRAM价格惨跌已让厂商麻木,尽管制造商们个个身负重伤,但它们又都准备力拚到最后,不愿放弃已经到手的市场占有率。DRAM产业内各厂商间的这种竞赛就像小孩在游泳池里比谁憋气时间更久,可玩久了终归要出事。实际上已经出事了。一度雄踞全球DRAM市场的东芝、NEC及日立,纷纷出台减产、大幅降低DRAM业务比重和市场占有率等计划,其中还有个别厂商甚至准备长期将撤出DRAM市场。因为成本稍低,韩国三星以及台湾一些厂商处境稍好。台湾知名的DRAM厂商茂硅技术移转中心副总经理张东隆分析,1995年DRAM产值曾达高峰、为410亿美元,2001年全球DRAM产值将仅有140亿美元,比2000年的290亿美元缩水了一半多,“只靠PC没有未来”,未来驱动DRAM产业发展的动力将主要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及通讯产品。

  LCD,液晶显示器由于技术突破、产能提高,价格大幅度下降,一台15寸LCD2000年还能卖到10000元以上,而今年8月一套15寸液晶奔4电脑总售价已经降到8000元以下。LCD厂商似乎让价格给逼到了死角。重压之下重组频频,2001年3月中国台湾的达?科技与联友光电合并成为友达光电;NEC 4月份宣布停产LCD面板,台湾奇美电子接过NEC的OEM订单;6月经营陷入困境的Hynix Semiconductor又决定将LCD业务,出售给北京东方电子与台湾剑度。

  陷入价格泥潭的不仅仅是DRAM、LCD,也不仅仅是PC及外设,绝大部分IT产品、服务都未能幸免。而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指望价格回升无疑是一种奢望。IT利润空间的来源永远是技术、产品、应用的不断创新,“新”是价值、价格的基本保证,但是与此同时,创新也有可能是暴利的坟墓,一项成功的技术,往往能够迅速使得某种产品的价格一落千丈。这样的事例已经屡见不鲜,只不过这一次它席卷了PC、网络产品、PDA、IA、移动通信设备、带宽、通信等各个领域。

  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常务副总裁肖方晨有一组数据统计,2001年中国PC市场供求比例为6:1,这意味着市场实际需求只有1000万台左右,而各种品牌、兼容机厂商的销售准备竟然高达6000万台。“PC不后”没有道理。

  电信设备制造商是信息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危机最大的受害者。许多人把危机的源头归结为.COM,但事实是否就这麽简单?如果问那里的泡沫最大,破灭的最厉害,当非电信、通信企业莫属,在IP数据网、宽带、IDC等方面的过度投资和盲目扩张使它们深陷泥沼。NTT、AT&T、LEVER3、QWEST、高通、北电、朗讯、思科、摩托罗拉等,问题不一而足。

  边际化是IT产业结构调整的另外一个重大主题。简单而言,就是IT产品、服务的平均价格只会越来越低,而IT应用的边际效应却越来越高,一次低投入,长期高产出。创新是一只手,市场是另一只手,价值规律结束了夕阳产业的厚利时代,也将改变IT产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同时不足。如果粗浅的概括一下,我们可以发现长期而言IT呈现三高三低的发展趋势:IT总产值越来越高,但平均利润率越来越低,IT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但单位GDP背后的IT投资越来越低,IT投资的边际效应越来越高,但IT投资在企业总支出中比例越来越低。还有一项常识,如果补充进来的话就是四高四低:“软”产业比如设计、研发、服务等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硬产业”比如制造所占比例越来越低。

  断裂

  当然,把新电信运营商、虚拟电信运营商、IDC等行业企业身陷困境的仅仅归结于过度投资和盲目扩张是不客观的。产业结构调整非常关键的第三个主题是:IT领域正在发生诞生以来又一场大规模的产业升级,IT应用也在更新换代,目前的市场供求有些青黄不接

  年初以来《互联网周刊》的判断是:生态环境的历史性变迁的确几十年一遇,但是这与“经济步入长期萧条”、“IT产业已经走向末路”等判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质,我们目前面临的是结构调整。一旦结构调整告一段落,市场还会回来。而从目前IT产业内部在技术、资本、需求、竞争四要素驱动下的重新整合,从IT产业面向互联网、面向服务经济的全面转型,从信息服务业与互联网服务业的重新整合,从IT内部计算机与通信、产业融合以及IT与媒体等知识产业的融合,从IT产品与服务进一步的专业化、行业化、本地化发展趋势以及技术后台化、终端多元化、应用简约化、服务一体化————等正在发生的转变来看,这场结构调整决对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告一段落的(实际上没有尽头)。

  以上都是趋势,现实是另外一回事。对通信产业而言,产业结构尚在整合当中,具体就某一点而言,未来的增值电信包括那些技术、产品和服务,以及最终由谁来提供目前都还没有定论。通信产业与IT产业的融合也还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架构可循。

  包括新老设备制造商、运营商、服务商等在内的电信、通信产业和IT一样“在路上”,技术、标准、产品、市场的接力棒也都或多或少处在悬空状态。就像是地壳运动中时隐时现的地质断裂带,视力不佳、战略过于超前或落后的企业都有可能失足跌落其间。在IT产业的各个领域,松下之于索尼、摩托罗拉之于诺基亚,等等,转型快慢决定企业失败与成功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

  事实上,征兆从9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开始有所显现,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既有IT消费逐步升级的意思,也有IT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意思。在《如何看待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文中,我们已经分析道:杠杆的起落取决于经济大周期当中社会总需求的景气程度、IT市场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涨落以及IT核心产品生命周期的历史交替。IT产业如今面临的就是这三种挑战,而且是同时面临。PC工业已经走近历史拐点,IT产业迫切需要新的核心产品来引导消费、新的主流应用来拉动需求。这些新的核心产品、应用就是基于下一代宽带统一IP网络的IT产业与IT服务,是能够提供高速、融合、安全、易用的语音数据应用的计算、存储、显示等应用产品。但这些说的都是未来,眼前PDA、P2P、802.11、3G、“.NET”等“未来的影子”还显得有些幼稚、简单。无论是企业级还是个人级的产品,新的生力军大多都还“在路上”(在它们彻底成为“服务”之前,它们主要都还是“产品”,目前的软件、服务都是如此);IT产业的接力棒处在悬空状态,相当一部分IT企业日比不好过原因就在于过于超前或者滞后。

  融合

  IT产业大体系自80年代中期由纵向转变为横向以后,如今由于和其他产业的相互进入、高度融合等原因,又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方向我们可以用概括一体化、大IT等来概括,但是好像都不太准确,因为一切才刚刚开始

  放眼更为宏阔的产业变迁图景,我们发现8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横向产业大体系已经在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

  Internet已经从5个方面重塑了IT产业。IT产业基础正在从PC转向internet;产品经济正在让位于服务经济;产业从纵向垂直的产业体系演变为纵横交错,更多具有扁平化、横向特征的产业体系;四是应用从单机转向网络应用、电子商务;产品、服务的流通从渠道、代理间接提供转向更多由服务商(他们更多由传统的分销商、系统集成商转变而来)直接提供;最重要的是:以三网合一、三C合一为特征的产业内部融合以及IT与非IT产业之间的融合加速进行,技术融合、内容融合、媒体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多位一体,由家电工业、通信产业、计算机产业、互联网服务业构成的大IT雏形初现。

  1996年,INTEL前总裁葛鲁夫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了80年代中期前后计算机工业的转型图谱(见相关图表),在横向工业体系的新模式之下,没有一家公司再拥有完全成套的装置了,组合使产业走向兼容和开放,并形成了今天复杂而又细致的国际分工局面,IBM当时曾经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康柏、戴尔等因此脱颖而出。INTEL也非常严格的将自己定位在CPU——PC建筑模块供应商之上。今天,建筑模块供应商在INTEL那里依然有效,但是他们早已经对此做了力度空前的疆域拓展:数字时代的大IT建筑商不再单独依赖PC,而是形成了由IA-32芯片架构、PCA(个人互联网用户端架构)、IXA(互联网交换架构)和IPF(英特尔安腾处理器和至强处理器家族)组成的四大架构。微软的未来也远不止windows和office。这些IT的消息随处可见,并不构成新闻,构成新闻的是这些旧闻值的我们一再深究。这是一场意义非常的IT探索之旅。整个IT产业的架构已经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它的结构是什麽,答案值得我们继续寻找。

  制图:互联网周刊

  回应:评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不能做失误的回应

  ——十五规划是中国信息化的战略性纲领,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但也有一些问题不可忽视:

  第一:信息化到底怎麽带动工业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各个各部门的理解不一样,出发点也不一样,走形的多,变样的更多。许多操作简单停留在发红头文件,立重点项目,花财政拨款的层次上。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应用合理性以及投资回报等问题考虑的不太周到。

  第二:推进信息化不等于发展信息产业,信息化准确地讲分为发展信息产业和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产业优势比较明显的省份之外,并不适合特别。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把信息产业列为当地的重点产业甚至战略产业,又是一哄而上,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比较严重。有人称之为新经济的重复建设。

  第三:政府可以主推但不能主导信息化,裁判、调节工作要交给市场。对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关系认识有些模糊,从而导致管理上的尺度、原则在把握的时候有一定问题。一些政策法规刚刚颁布就有问题。一些宏观决策对鼓励产业快速发展、培育产业资本市场、打破产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以及政策性垄断不太有利。十五规划要真正落到实处,从政府来讲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第四:信息化投资、建设热潮当中的腐败、权力寻租等问题也值得警惕。发展西部经济,信息化应该先行而且应该列为重点中的重点,但是一定要防止假借种种名义只想着捞西部的好处而不注重产生实际效益,西部的资金有限,国家的投资有限,西部的血有限,蚊子不能太多。

  第五:全球信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的重大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产品、应用的方向都在发生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产业的全球分工也在发生变化,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分化也开始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对这些关系到战略决策方向的变革国家在制定宏观决策的时候一定要高度重视,仔细研究。中国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这一重大国策,不能只是在别人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具体实施也不能只是数量的累加而不是质量的提高,否则差距越拉越大。

  第六:中国在全球IT产业结构调整当中有自己的机会。无论是家电工业还是计算机工业里面的制造业,中国的企业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快速增长的本地市场,但是今后的长期扩张必须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把目标转移到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大工厂”并向全球各地提供他们需要的中低端产品、技术和服务,如此中国才算得上真正参与了IT产业的全球分工。在这方面服装工业、纺织业似乎比IT企业做得要好,已经充分发展成为外向型产业,只不过下一步对他们来讲更重要的是通过把握研究、开发以及市场顾问、咨询方面的话语权来谋求主动、扩展利润空间。但是这需要时间,客观而言许多中国人、中国企业并不能一下子做到这一点,在IT方面也是一样。

  ——摘自作者在中国经济前景分析研讨会上题为《数字鸿沟: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的讲话

  2001年7至9月3个月时间IT发生了什麽?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发表评论】【IT业界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分 类 信 息
寻宝中奖名单揭晓!
北京
  • 中信兴业财务培训
  • 宾士——奔驰专营
  • 婚庆服务找金缘谷
  • 北外托福雅思班
    济南
  • 热气球庆典广告
  • 金秋十月海滨之旅
    上海
  • 上师出国咨询公司
    天津
  • 回归自然的快乐 广东
  • 0.38元国际长途
    河南
  • 跨入汽车新世纪
  •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商城推荐
      商城数码假日专题
  • MD数码音乐随心听
  • 数码相机560
  • 数码摄像机伴你游
  • 摄录拍E体机
  • 索尼P20数码相机
  • 便携CD/VCD播放器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或 010-82628888-3361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