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陈强/文
泡沫挤压
在世纪互联副总裁张淳的回忆中,2000年是甜蜜的一年:“那时候感觉好像经常是同一天就有几家网站找上你要托管主机,而且往往是今天电话打过来,明天就办理。”也许, 这是IDC厂商们当年的一个普遍感受。
但是,即便美国Exodus公司这样一个去年风光一时的IDC厂商,也从今年6月《商业周刊》颁布的本年度信息技术100强的排名之中黯然退出,这一信号,给整个IDC行业敲响了警铃。
就整个IDC行业而言,2000年95%的IDC客户都是.com公司。可以说是.com的泡沫把IDC行业喂大了。于是IDC也就逐渐成了泡沫。到今年7月,全国IDC已经发展到150多家。据统计,在中国电信占据70%多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世纪互联、网通、吉通、263数据港、首创网络等大小厂商争夺着余下的30%左右的市场。业内人士分析,在电信资源垄断的挤压之下,中国的IDC市场其实已经成为一个泡沫市场,很像当年的ICP。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IDC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电信市场,所以大量的投资者利用政策上的灰色地带投资到这一市场,导致今天市场没有那么大的份额却被夸大了,其直接结果就是机房供过于求,市场还没有成形,各家就陷入价格战,行业规范因而被破坏。
“现在,有些IDC厂商几乎是提供免费托管和服务了,”首创网络副总裁王光宇说,“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是非常不利的。”而事实上,就是首创网络自己,在此方面也曾经动摇过,这家公司今年曾推出免费服务,在短暂吸引了一批客户的两星期之后便迅速停止。“因为我们认为,这样做对我们长期发展没有好处。”王光宇说。
但价格战依然在持续。一方面,许多IDC厂商巨资建起机房,必须投入使用,而且至今仍还以.com为主要客户源;另一方面,大部分网站都处于困境之中,缩减成本简直成了最重要的任务。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迫使现在许多IDC为客户提供一定期限的免费服务,于是,很多网站为了享受免费服务,不停地搬来搬去。反正这些网站停上一两天,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我感觉,这就有点像1999年前后,北京许多寻呼台为了吸引用户,推出的各种免费改频一样。”263数据港总裁张大庆说。
当.com的泡沫挤压之后,IDC们是否会步其后尘?
危机转机
可是,IDC毕竟是一个独立的行业,它的命运并非由.com来决定。从概念内涵上讲,IDC是伴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的需求而发展起来,其主要功能在于为ICP、企业、媒体和各类网站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专业化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网络批发带宽以及ASP、EC等业务。从经营层面上讲,IDC是对入驻(Hosting)企业、商户或网站服务器群托管的场所;是各种模式电子商务赖以安全运作的基础设施,也是支持企业及其商业联盟(其分销商、供应商、客户等)实施价值链管理的平台。
“IDC产业作为互联网价值链的一部分,是和整个互联网的应用联系在一起的。”263网络集团总裁黄明生说。
而黄明生对中国互联网的应用,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他认为,经济学界有2000万理论,电视机、手机等都是这样,一旦突破2000万后,就开始进入普及期。推之于互联网应用,可以预见,中国将迎来一个互联网应用高峰期。这种形势,无疑为中国IDC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
“中国企业对网络的认识正在加深,正在由与互联网保持距离到主动介入互联网。”黄明生说。
企业的信息化,事实上已经成为IDC摆脱对.com的依赖、继续向前拓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比如,HP等大公司近期把服务器进驻世纪互联。吸引IT厂商、银行网站的进入,已经成为世纪互联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今年估计会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张淳说。诸如零售业之类的信息化需求比较强烈的行业,也正在世纪互联的战略考虑之中。
263数据港去年7月才独立开始运作,由于那时候.com已经走下坡路了,所以263数据港的IDC业务,一直把主要着眼点放在非.com企业上。“现在,还主要是IT企业,下一步的重点将是在线服务提供商。”张大庆说。
7月17日,263网络集团联合智冠电子、华彩软件、宏基戏谷、飞行网等十几家国内知名娱乐网站,搭建国内大型娱乐增值专网,263数据港加入其中IDC的相关业务。这个娱乐专网由于可以利用与263数据港整合在一起的ISP和ICP服务,从而降低其运营成本。
除了企业信息化和在线服务网站这两个增值点,数据管理和分发,将成为IDC又一个盈利点。随着三网合一的推进,客户端对数据需求将逐渐不再具体区分语音、音频和视频等,社会对数据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数据拥有者对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也会有越来越大的市场。比如电影资料馆之类的数据拥有者,要将其数据传输到客户端,中间必须通过传输链路。在这个庞大数据传输链路市场上,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将主要由电信垄断,而数据管理和分发则将是IDC的长处。对数据进行集中摆放、分发,将是IDC一个新的定位。这一庞大市场为IDC下一步发展创造了相当大的增长空间。“这个市场会很快启动。”张大庆说。其实,即便是.com这块IDC的传统业务,也并非没有增长的空间。“这块业务缩减得不是很厉害,而且还有新的业务进来。”近期,美国一家很大的网站DoubleClick.com已入驻世纪互联。
从危机转化的角度来看,.com的缩水,在给IDC带来机房过剩的消极影响的同时,也蕴含了新的机会。因为当前的.com公司要想摆脱目前困境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压缩成本,二是尽快找到新的盈利点。成本包括人员成本和固定资产成本,大部分.com公司都在压缩人员,人员少了,设备维护量并没有少,这就意味着很多维护工作要外包,这对那些以服务见长的IDC来说就是新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必须抓住。”清华万博的副总裁黄建说。由于很多.com公司在过去的发展中积累了相当成熟的应用技术,其中很大部分经过了实践检验,但还没有进入市场,有可能会成为.com的新盈利点。这种盈利点也构成了IDC的增值盈利点。黄建认为利用清华万博已有的系统集成业务,可以把.com的应用技术作为系统集成方案的一部分,再利用其在教育行业的资源优势,把这些技术推向市场。“虽然我们不能决定一个.com公司的生死,但我们可以帮助它把握新的生机。”黄健认为这种盈利模式有市场前途。
各走各路
当然,总的说来,现阶段IDC厂商还是主要依靠.com获得收入,它们对于新老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
这方面电信部门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电信到底占多大市场份额,你说多大我都相信。”张大庆承认,电信在IDC市场的地位确实极为强大。据资料,2000年,仅北京电信IDC业务(主要提供专线和主机托管服务)就收入近两亿元人民币,占据国内IDC市场近20%的份额。
不过,针对业界电信运营商是否会把其他非电信类的IDC厂商“大小通吃”的疑问,电信部门否认了这种说法。中国电信数据局副局长杨宝升认为,中国电信的IDC主要提供基础设施服务,比如主机托管、出租等,处于IDC价值链的底层。在一些应用性的增值服务方面,中国电信与其他IDC和ISP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从IDC价值链的最底层开始,越往上走,伴随着应用级别的提高,利润空间和商业空间越来越大,而中国电信还是围绕基础设施为其他IDC服务提供网络管理、流向分享、统计分析等电信级的服务,“这也符合国际上其他电信运营商的通行做法”,杨宝升说。
“其实,电信在服务方面,确实没什么优势,”黄建说,“如果电信这方面做得好,其他IDC的压力会更大。”
因此,对于非电信类的IDC厂商而言,只有明确自身定位,根据市场需求调节服务方向,将IDC服务与网络增值服务融为一体才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种态势下,走向专业化、走向服务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大部分IDC服务商已经意识到,必须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特色的服务,才有可能立足市场。细分市场、强化服务、根据客户需求推出多元化、系统化的服务才是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目前IDC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目标锁定在行业市场,深入挖掘行业用户的需求,并推出一系列相应的量身定制式的服务。
比如Unihub公司,虽然2000年下半年才进入IDC市场,但其一开始就专注于证券行业用户。目前,Unihub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证券业IDC和网络服务供应商,赢得了包括海通证券、三峡证券、飞虎公司、长城证券、南方证券等多家知名证券服务商的青睐。Unihub在IDC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证券等行业用户的需求特点,推出了完整的网络服务解决方案,进一步延伸了IDC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了“IDC+NSP(Network Service Provider)”的运营新模式。目前Unihub为飞虎、海通等证券客户提供的服务都包括IDC和网络增值服务两部分。
263网络集团在整合其ISP/ICP/IDC三大业务后,则推出iBOS(internet Build+Operate+Share)“构建+运营+分享”这样一种互联网整合服务模式,在263网络集团7月17日宣布联合智冠电子等游戏网站搭建娱乐专网的计划中,263数据港就可以提供宽带资源、机房建设、24×7服务等IDC业务方面的支持,从而形成一个整合性的服务模式。“IDC业务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30%左右,这一块基本上不亏损了。”张大庆说。
世纪互联则形成了所谓的“ICE”(Internet+Carrier+Enterprise)的发展思路,即将其重点业务向互联网站、企业用户和电信运营商三个方向拓展。世纪互联在为企业市场提供增值服务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现在增值服务部分已经占一个单子金额的一半以上。”张淳说,“而且,7月底我们将实现收支平衡。”
除此之外,世纪互联还在积极和MCI等国外电信运营商接触。张淳认为一旦中国加入WTO,国外电信运营商将进入中国市场,并将和本地企业实现业务和资本上的合作。“从目前谈判来看,情况也和我们预想的差不多。”张淳说。当然,这一块业务到底发展如何,目前还难以确定。
从发展态势看,虽然目前IDC市场竞争激烈,且还存在价格战等众多不规范因素,但这一行业的长期成长性还是乐观的。根据Salomon Smith Barney公司的研究,2000年中国IDC的市场需求为10亿元人民币,到2005年,中国的IDC市场需求将达到56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这未来几年内40多亿元人民币的市场成长规模,将给国内IDC厂商提供良好的成长机遇。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科技短信第一时间掌握IT业界动态
点击此处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