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巨亏69亿美元,只是“欺诈”的错?

2012年11月21日 08:59  创事记微博 作者:罗亮  
惠普最新发布的声明意味着,惠普管理层承认当初不但“买贵了”,而且“被骗了”。但市场交易的规则很简单,买方愿意买,卖方愿意卖。图为惠普现任CEO惠特曼。  惠普最新发布的声明意味着,惠普管理层承认当初不但“买贵了”,而且“被骗了”。但市场交易的规则很简单,买方愿意买,卖方愿意卖。图为惠普现任CEO惠特曼。

  惠普昨天晚上公布了2012财年第四季度财报,由于受到Autonomy业务相关的88亿美元的非现金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费用的影响,第四财季净亏损69亿美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2亿美元。

  惠普在一份声明中表示:“Autonomy的某些前员工蓄意夸大该公司的财务业绩,从而误导投资者和潜在收购者。这样的错误信息,以及信息披露的匮乏严重影响了交易发生时惠普管理层对Autonomy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惠普去年以10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utonomy。而惠普最新发布的声明意味着,惠普管理层承认当初不但“买贵了”,而且“被骗了”。

  那么,现在重新审视这桩收购,惠普当初买贵的责任难道只在Autonomy“夸大”业绩吗?包括惠特曼在内的惠普管理层实际上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Autonomy是谁?

  Autonomy软件公司的总部位于英国剑桥,成立时间是1996年,主要研究用于搜索非结构化数据,如电子邮件、电话和微博消息等不适合传统数据库数据的软件。简单来说,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一款企业内部或者站内的搜索引擎。

  2003年3月,Autonomy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客户主要集中在电信和政府市场,中国移动是其客户之一。

  在被惠普收购前,Autonomy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代号AU。或AU.L)。Autonomy在其官方网站上表示,“每个季度都严格按照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提交报告。”

  Autonomy创始人是剑桥大学的麦克•林奇(Mike Lynch)教授。随着惠普收购Autonomy,林奇加盟惠普,在惠普软件部门担任领导岗位。

  今年5月,林奇从惠普离职,有报道称他在伦敦建立了针对科技公司的投资基金。据统计,在出售Autonomy的交易中,林奇拿到了8亿美元。

  高价收购:一个愿买,一个愿卖

  先来梳理一下交易的前后经过。

  2011年8月,时任惠普CEO李艾科(Léo Apotheker)宣布收购Autonomy。2011年10月,惠普正式宣布收购Autonomy交易完成。期间惠普完成了CEO的更换,李艾科下台,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上台。

  事实上,宣布之初,本次收购就充满了反对声。反对的的主要原因是惠普给的估值太高。

  首先,惠普100多亿美元的收购价格,较宣布收购前Autonomy收盘价溢价64%,这大大超出软件行业并购的标准

  其次,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公开表示曾拒绝Autonomy 60亿美元出价,更是加剧了投资者的焦虑情况。(埃里森的言论还引来了与林奇的一场口水战。)

  最后,实际上在惠普内部,也认为收购价格太高。据《财富》杂志报道,惠普首席财务官Cathie Lesjak曾在董事会上当着其他董事面的告诉李艾科,100多亿美元收购Autonomy并不妥,“对方要价太高”。

  不过,李艾科未采纳Cathie Lesjak的建议,执意进行收购。李艾科曾希望借此交易带领惠普完成从硬件到软件的转型,但是收购交易还未完成,李艾科就被惠普董事会踢出局。

  在李艾科下台之后,惠普应该有机会停止这桩交易,但出人意料的是,惠特曼和惠普执行董事长雷•莱恩(Ray Lane)都确认其支持收购Autonomy的战略

  林奇从惠普离职前,曾低调访问中国。新浪科技曾与他有过面对面的沟通,对于估值过高的质疑,他有过回应:“Autonomy是一家上市企业,具有市场价格,很多软件企业都曾竞购过Autonomy,而惠普的收购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

  市场交易的规则很简单,买方愿意买,卖方愿意卖。

  “被骗了”,谁的错?惠特曼也洗脱不了干系

  事实上,纳入惠普体系的Autonomy表现并不出色。今年5月,惠普公布的2012年第二财季业绩显示,Autonomy业务收入大幅下降,惠特曼评价Autonomy产品表现“令人失望”。

  在公司的会议上,惠特曼对分析师说,“这不是产品的问题,也不是需求的问题,也不是对手太强,而是企业的问题。”她表明,Autonomy没有和其他部门融合好,比如能帮助它的销售部门。

  看到这儿,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为什么今年5月惠普没有发现Autonomy的问题,而只是把问题归咎于整合不佳呢?

  在企业并购时,通常会对被并购对象进行详尽的尽职调查。惠普历史上进行过多次并购,收购之后也进行过较大数额的资产和商誉减记,但跳出来说被骗了,买贵了,应该是头一次。

  2008年,惠普曾斥资139亿美元收购IT技术服务公司EDS,但在2012财年的第三季度,惠普曾一次性计入与EDS业务相关的108亿美元资产减记。相比之下,惠普对Autonomy的减记与之不相上下。

  收购Autonomy的时候,惠普内部曾有人提出来出价过高的问题,但执意按照原价收购导致今天“被骗”的责任该算在谁头上呢?如果说李艾科拍板并购Autonomy应该为惠普“被骗”负主要责任的话,但他下台之后,惠特曼和惠普执行董事长莱恩支持并购进行,同样也洗脱不了干系。

  这次,真的是在伦敦上市10年的Autonomy有“出格”行为吗?88亿美元减记背后,是一个混乱的惠普,没有人愿意为它的明天负责。

  (罗亮)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