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家科技巨头集体挺进雄安 高新产业生态呼之欲出

2017年10月11日 15:01 通信信息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添加喜爱

  □本报记者 邹奕萍

  雄安正在成为中国“新计划经济”的样板城市。近日,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发布消息称,按照严控入区产业的原则,经过审核,首批获批在新区设立的48家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金融、360奇虎、深圳光启、国开投、中国电信、中国人保等。可以预见,随着一大批高端、高新企业的进入将会极大地带动雄安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科技巨头落户雄安新区

  9月27日,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国务院提出全方位对接雄安新区建设,彰显决心与力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格局展望更加清晰。与此同时,具有前瞻性的企业也纷纷谋求新经济格局下的战略转型与升级。按照资料显示,获批落户的48家企业全部为高端、高新企业。前沿信息技术类企业14家,现代金融服务业企业15家,高端技术研究院7家(太赫兹等未来技术研究院3家、军民融合研究中心1家),绿色生态企业5家,其他高端服务企业7家。48家企业中,中央企业19家,民营企业21家;来自北京的企业24家,来自深圳的企业13家。这些是严格审控后的结果,全部定位在“高端”“高新”。

  雄安新区临时党委副书记党晓龙表示,目前,中国电信等中央企业和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围绕人工智能、科技金融、网络安全、数字文创等未来产业在新区布局。新区将在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保障下,培育形成创新研发、成果转化、配套完善的高端高新产业生态体系。

  高端、高新将是新区产业的主流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在中央明确的雄安新区七大任务中,就提出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按照国家发改委就编制雄安新区规划提出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雄安新区的定位包括创新高地和科技新城、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等。雄安要成为硅谷,必须有大量市场化科技型企业进场。因此,这批高端高新产业的入驻,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其一,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政策利好不断:如科技部支持雄安新区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研究,将与政府共同制定专项规划和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实施方案;而北京市与河北省签署的《关于共同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中也明确提出,北京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到雄安新区落地,促进科技成果到园区孵化转化。此外,不久前雄安新区严控入区产业,转移部分地段产业,为高端高新产业“腾笼换鸟”。

  其二,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进而带动雄安大发展。雄安新区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而高端高新产业,能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未来的雄安新区将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

  高新产业生态期待良好产业氛围

  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中,智慧城市建设被放在首位,任务提出要“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信息基础建设是一切信息化、智慧化的前提,而数字化则是智慧城市信息化的必由之路,毫无疑问,在雄安新区,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将迎来大发展。对于这些首获进场的巨头,如何布局,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企业应强化技术创新,进行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以创新焕醒企业活力。适应新经济格局下的转型升级,是大型企业面临的一项考验,只有具有前瞻的战略眼光、强大的运营能力,才能在这场围绕雄安战略的抢滩布局中抢占先机。因此,扎实推进创新,才能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其次,打造高新产业链共赢机制。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共赢,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打造完整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另外,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搭建政府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结合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向智能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方向迈进。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