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仓储机器人公司崛起:已把目光瞄准海外

2017年07月14日 15:16 界面

微博 微信 空间

添加喜爱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原标题:中国仓储机器人公司崛起  

  界面 庄键 韩沁珂

  仓储机器人摈弃了“人找货”的传统拣选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货架到人”的新模式。借助于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商市场,快仓和Geek+两家仓储机器人公司,近期分别获得了亿元级的B轮融资。

  在北京五环外一座仓库内,数十条纵横交错的黑色直线,把仓库地面切割成围棋棋盘一样的形状,20台银灰色的仓储机器人,沿着棋盘忙碌地穿梭,在它们身旁堆放着50个两米多高的货架。一台机器人钻入了其中一个货架下方,并将它缓慢抬升几厘米,又沿着固定线路把货架搬到了拣选工人的身边。

  北京极智嘉科技有限公司(下称Geek+)是这座仓库的主人,也是这些仓储机器人的生产商。这座400平方米的仓库摈弃了"人找货"的传统拣选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货架到人"的新模式。

  Geek+用这座仓库存储机器人配件,同时也作为调试机器人的实验室。公司高级技术总监关小川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每台机器人出厂前,都会在这座仓库内运行8小时以上,以确保其稳定性。去年,Geek+向唯品会、苏宁等客户卖出了400台类似的机器人,这些电商平台的一些仓库已经实现了部分"无人化"。

  7月13日日,这家约有150名员工的初创公司宣布,又获得了一笔6000万美元(约合4.08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由私募机构华平投资领投,原投资方火山石投资等跟投。

  过去14个月,Geek+已完成了三轮、累计超过5.5亿元人民币的融资。2016年5月,公司获得了来自火山石投资和高榕资本的5000万元A轮融资。四个月前,祥峰投资领投了对Geek+1亿元A+轮融资。

  Geek+的创始人郑勇曾在ABB等机器人公司工作多年,受Kiva System的启发,2015年,他创立了这家颇受资本追捧的机器人企业。Kiva被认为是仓储机器人行业的鼻祖。2012年,亚马逊花费7.75亿美元(约合48.6亿元人民币)将其收购。

  在国内,比郑勇更早介入仓储机器人领域的还另有其人。2013年下旬,在振华重工就职的杨威同样注意到了Kiva公司。在研究了仓储机器人的原理后,他和另外两位合伙人意识到,国内蓬勃发展的电商行业将为这种机器人提供广阔市场。

  三人在2014年联手注册成立了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快仓),并完成了机器人原型机的制作。此后,创始团队建设了公司首座"无人化"仓库,并借此获得了10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

  到去年底,快仓已累计卖出了近700台仓储机器人,它们被运用于菜鸟、唯品会等电商企业拥有的十多个仓库内。在2015年和2017年,这家机器人公司也获得了总计约2.3亿元的A轮和B轮融资,投资人包括百世物流、菜鸟和软银中国等。目前,有着近140名员工的快仓坐拥10亿元估值。

  这两家风头正劲的中国仓储机器人公司,均未避讳自己对Kiva的模仿。就机器人产品的外形和运作原理而言,两者的相似性也毋庸置疑。与Kiva一样,Geek+与快仓的机器人都采用了二维码的导航方式。地面上粘贴的二维码用于指引机器人如何在"棋盘"上移动,这套解决方案被认为兼具低成本和高精度的优势。

快仓仓储机器人快仓仓储机器人

  快仓市场总监孙迪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传统仓库中,由于需要在货架区域内走动拣选,一位分拣员每天仅能处理约150个订单。而在仓储机器人介入后,分拣员的订单处理能力可提升至350单/天。

  快仓和Geek+都把自己定位为物流解决方案提供者,而非单纯的机器人生产商。这一理念与苹果颇为类似,它不单是手机硬件的生产商,也是ios手机系统的提供者。

  在两年多的市场培育后,这项新鲜事物在国内逐渐被接受。Geek+创始人兼CEO郑勇表示,"就客户数量而言,已经能明显感受到市场的变化。"因此,他为公司制定了在今年销售2000台机器人的计划,快仓也将目标定在了1500台,这组数字都比两家公司前一年的销售数量翻了不止一倍。

  幸运的是,在中国市场,这些厂商还没有遇到国外对手的有力冲击。在全球部署了数万台Kiva机器人的亚马逊,即使在中国的自营仓库内,也还没有开展"机器换人"的尝试。在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本土厂商长期为日本和德国企业所压制,仅占据了不到1/3的国内市场份额。

  国内外应用场景的差异,被认为可能是亚马逊等外资企业没有涉足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在Kiva被收购后,机器人只在亚马逊的超大型仓库内得到应用。而中国的仓库资源较为分散且单体面积更小,仓储机器人所面临的应用场景也因此复杂得多。

  不同的仓库所有者会提出差异化的仓储物流需求,比如高时效性,仓储机器人和后台系统需要有更快的响应速度。这也意味着,机器人提供商很难用一套系统去适应所有的客户。郑勇也介绍说,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Geek+会针对性地调整机器人系统的核心算法。

  在快仓和Geek+相继完成B轮融资后,国内仓储机器人的竞争已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它们的首要任务将是完善产品,巩固自己的市场定位。业内有人把国内的仓储机器人产品和Kiva等品牌做比较,不可否认,双方在硬件细节上还有不少差距。

  快仓现在已把公司的仓储机器人整体升级至第三代,这一版本提高了机器人运行速度、举起货架的时间等多个方面的性能。Geek+高级技术总监关小川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公司预计在今年三季度推出第五代仓储机器人,并在年底小规模量产。

  目前,Geek+和快仓就都在考虑升级现有的二维码导航模式,并采用更先进的视觉导航(SLAM)。

Geek+仓储机器人Geek+仓储机器人

  在技术升级之外,如何拓展市场同样是两家机初创公司面临的问题。

  电商是当下仓储机器人公司最主要的销售对象,有了亚马逊的成功经验,这一领域的客户对"无人化"更容易接受。像京东这样的电商企业,甚至选择了自行开发仓储机器人的道路。

  快仓和Geek+这样的仓储机器人产品,为仓库自动化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而传统的机器人厂商也在尝试推广基于自身优势的另一种"无人化"路径。在近期的一场活动上,ABB就展示了一款由工业机器人完成的物流仓储解决方案,两台固定式的"机械手臂"互相配合,分别实现了仓库的货物存放和分拣功能。 

  未来3-4年,仓储机器人行业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必然。市场咨询机构Tractica预测称,到2021年,全球仓储和物流机器人出货量将从2016年的4万台激增至62万台,市场规模也有可能从19亿美元激增至224亿美元。

  中国市场自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快仓和Geek+外,已有近二十家国内企业入局这一市场。快仓市场总监孙迪称,大家都嗅到了其中的商机,这意味着在电商领域应用的仓储机器人将出现非常激烈的竞争。在菜鸟领投B轮融资后,快仓已先行一步在电商领域占得先机,这对于其未来的销售业绩是很大的保证。当然,快仓也在寻找更多的物流仓储企业成为其客户。

  而Geek+则有另一番打算。这家公司计划在下半年推广"按单收费"的业务模式,它会根据所出租机器人处理的仓单量收费,从而免去客户购买机器人设备的支出。郑勇认为,"按单收费"可能是更合理的运营模式,它也可以方便Geek+更灵活地在各个仓库调配机器人,从而平衡不同客户的需求。

  两家公司还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准到了海外市场。今年一季度,Geek+在日本的机器人仓库已投入运营,并在接洽位于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地的项目。而快仓则计划借力菜鸟的资源在东南亚市场投放仓储机器人。

  在年中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Geek+和快仓均表示,今年的销售目标很有可能实现。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