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到底能改变什么?在医疗方面将大有作为

2017年05月23日 14:24 TechWeb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TechWeb报道】从AlphaGo打败李世石开始,人工智能(AI)的领域地图已经日渐铺向生活的各方各面。从图像处理技术到语音处理技术,从数据分析到深度学习,AI正在逐步瓦解困扰人类文明进步的难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公司的深入探索,AI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进入到各行各业中,可以肯定的说,人工智能必定会是“The Next Big Thing”,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方向,是科技发展的热门领域,是关注不减的社会话题。包括Google、Apple、Facebook在内的全球顶尖科技公司都在这股浪潮之上,而民族企业百度、海信等也位列其中。

  除了会识别图像、分析语音指令、下棋以外,人工智能更大的贡献在于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生成精准的解决方案,以弥补并优化人类在视野、经验、稳定性等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与我们息息相关,却拥有不少死结的医学领域,基于AI技术的精准医疗正在向我们悄悄靠近。

  Google I/O主打人工智能 图像识别技术奠定未来医学

  在5月17日召开的 Google I/O大会上,Google CEO 桑达·皮蔡开场再次强调了从“移动为先”转变成一个“人工智能”为先的公司的战略,称 Google 会因此重新思考自己的所有产品,还要把人工智能用到学术研究、医学的层面。

  去年12月,Google研究人员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表明Google的深度学习算法,经过大量眼底影像数据训练后,能够以超过90%的准确度检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该技术是基于Google的图像识别和检索功能,用深度学习来识别糖尿病患者的眼底扫描识别神经网络结构,通过眼部扫描图像判断患者的视网膜是否发生了病变,从而使医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患者免于失明。

  海信作为一家在“图像显示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不仅在“客厅-家-社区-城市”整体布局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了大量AI技术结合的实践,也同步将AI技术更有针对性的运用到了与“人”相关医疗领域。

  在上周的CMEF展上,海信向世界展示了其医疗领域的技术突破—— “精准数字化手术室系统”。该系统共包含五大核心设备,即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AS)/外科智能显示系统(SID)、智能中控、一体化工作站、专业显示器、移动示教系统。其中,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可通过对患者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将传统的二维影像资料转换为三维立体图像,以帮助医生精确、明晰的诊断病情和病灶位置,进行手术规划与手术模拟。医院则可以根据需求定制数字手术室服务,使手术过程如GPS导航一样精准。

  目前,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已在国内清华长庚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全国30多家三甲医院临床使用,完成手术已达1000余例。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系统在儿童疾病上的运用。

  新生婴儿是一个家庭希望的象征,但每年却有一部分新生儿有各种各样的疾病。连体婴儿作为医学界的一道难题,也因为其分离的难度,几乎每一次成功的分离都会成为大新闻。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完成了国内第一例利用海信CAS分离连体婴儿的手术。对医生和患者来说,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其中,CAS本身具备的延展性在配准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这也正是精准医疗的优势。

  人工智能将科学技术与传统医术结合,完成了人力难以企及的探索,同时规避了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不稳定性。构筑一个高效、智能、以人为本的新世界,是全人类正在共同努力改变的格局,也是海信构建智慧生态的目的所在。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细枝末节的改变就在身边,社区,城市,小家,大家。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