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王咏刚:AI并非全是替代 人机联动是新机遇

2017年05月17日 07:46 新浪科技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长王咏刚 新浪科技摄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长王咏刚 新浪科技摄

  新浪科技 李根

  在Google任职工程师10年的王咏刚,到创新工场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写书。

  2016年7月,刚离职Google确定加盟创新工场的他,尚处“暑假”休假状态,但李开复的邮件已经悄然而至,说在真正开启“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的工作前,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人工智能普及性著作需要他的参与。

  这就是2017年4月面市的《人工智能》的发端之始。

  在这本普及为初衷的人工智能著作中,作为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长的王咏刚,和李开复一起,以应用的、广泛的方式,搭建起一个关于人工智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系统性框架,并且对将至未至的大变革做出预测——提醒读者,未来3-5年可能会发生什么,人和人工智能又该如何相处。

  机器写资讯可以 写书欠“理论”思考能力

  王咏刚告诉新浪科技,这期间最困难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组织框架的搭建,特别是涉及预测,需要有总体理论体系的支撑,而这方面尚无前人直接理论可用,需要推陈出新。

  加盟创新工场前,王咏刚已经在Google工作了10年。他认为单从技术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每个记录点,他都了然在胸,而李开复则知道人工智能技术和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准确、清晰地实现阐述。

  但一旦涉及到人工智能未来如何,特别是具体领域的大方向未来,他认为这是一个从业者、写作者最具挑战的地方,也是人工智能目前无法实现的地方。

  人工智能可以做XX吗?人工智能会替代XX吗?这是目前最常见的“预测类”问题。

  新浪科技问王咏刚,《人工智能》这样的著作,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写就?如果现在不能,那又需要等待哪些条件的成熟?

  王咏刚说,让李开复和他最感挑战的“理论框架”,正是人工智能无法写出如此作品的原因,并且从技术角度来看,让机器写就这样兼具理论和叙事的书籍,拥有阐发思考的能力,可能已经接近了通用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的标准——机器真正会思考了。

  “人机联动”会是新机遇

  这位创新工场AI方面的专家认为,那个阶段更需要审视的是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了。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即便“写作”领域的AI关系还算远,但在金融等行业,AI和人类的关系已经在被重新定义。

  金融曾是职业选择中最好的领域之一,但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正在抢走一些人的饭碗,比如之前帮助李开复管理个人投资的分析师、投资顾问,在去年都已经被机器替代。

  但王咏刚认为,就算在金融这样目前处于转折点的行业,也并非全是挑战没有机遇。

  “这个转折点带来的机遇远比以前几十年来的都要大。金融里的人工智能应用,可以帮助人类轻松解决更多之前需要在纸上、电脑上建构的数据模型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工作机会就这样被替代了。”

  他告诉新浪科技,未来金融领域一定是一个“人机联动”的时代,程序化、重复化的业务劳动被机器替代后,那些金融业务流程中的“关键位置”就会凸显。这样的“关键位置”意味着人需要站在决策层面去把握决策流程,知道什么位置可以插入机器程序,最大化发挥机器和人的价值。

  AI落地有三标准 投资关注AI+

  实际上,金融领域面临的问题,只是当代面临职业选择的青年困惑的缩影。新技术和新趋势,正在带来新问题和新选择。

  对此,王咏刚的建议是不要坐而论道,而是借助实践去了解问题的真相及核心。他认为通过具体任务、具体场景去感知人工智能在商业界、工业界是如何真正发挥作用的,如何将所学与商业需求结合,这才是自我进阶之道。

  这其中也涉及这位前Google工程师对AI应用的认知。王咏刚介绍称,人工智能实际上在虚拟世界已然通过技术应用悄然改变世界,比如在搜索、网站优化和投资分析等问题上,而下一阶段,可能会进一步在更多具体应用场景中发挥功力,甚至有一些人工智能设备出现。

  他还谈到了人工智能真正落地的评判标准:一是限定性问题,二是有好的数据支持,三则已经有自动化流程竞争。王咏刚认为符合这三个标准的整体轨道,一定能够支持人工智能在其中创造更多的价值。他进一步将此叫做“AI+”,认为是目前人工智能相关投资的主赛道。

  人才紧缺需要两三年时间

  当然,一个产业最核心爆发进入兴旺,最关键的可能是人才,而此前被关注最多的也是人工智能人才“贵”、“稀缺”和“如何培养”等问题。

  王咏刚表示,人才问题需要时间,但也不会等太久,可能也就两三年的时间。这么判断的依据来自两方面:首先是人工智能学习和投身的价值认知从去年才爆发,从开始到第一梯队成为主角,时间不会太长。

  其次更为关键的原因是,人工智能的研发环境比当年的互联网更有利,在互联网刚出现的几年,所有的开发行业都比较幼稚,需要大量的人工、资源和专家支持,但人工智能已经拥有了不错的底层土壤,两三年内可能就会有平台、框架、服务、开发机制和开发社区等大环境的成熟,会有更多开发者源源不断被培养输送出来。

  “可能会有点像当年的移动互联网,一开始也很贵很稀缺,需要一点时间。”王咏刚说。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