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活过3年与活过30年的规律

2017年05月04日 05:18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段子手说“易到”谐音“易倒”,所以出事。企业的生死与名字无关,但企业发展的规律性,是风险投资研究的重点。怎样的企业能做大?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企业为什么会死亡?只有在企业发展规律的指导下,风险投资人才可以做出理性判断,大胆投资创新企业,寄希望于将来实现完美蜕变。

  所以,重点研究能活过3年的企业和能活过30年的企业很有必要。

  投资圈本来流行“C轮死魔咒”,后来变成绕口令“A轮死完B轮死,B轮死完C轮死”。哪一轮最可能死,有没有严谨的数据支撑?

  中国工商总局曾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显示:成立3年的企业死亡率最高,企业成立当年的平均死亡率为1.6%,第二年为6.3%,第三年高达9.5%。事实上,但凡已经注销的企业,企业经营活动至少已经停滞了半年以上。3年死,代表了很多初创企业难以顺利熬到第三年的窘境。

  企业成立的两年之内是最危险的时候,产品和商业模式完全处于试错阶段、资金相当薄弱、团队处于脆弱的平衡,一言不和队伍散了的也不在少数。不管是市场打击,还是人为的错误,任何一个微小失误都可能逐步放大,把企业扼杀于摇篮阶段。

  这也是天使投资的单项目成功概率低的原因。天使投资刚成立的企业,需要遵循撒胡椒面一般的概率法则,投资100家,死掉95家,剩下5家成功获得百倍以上的回报,依然获利丰厚。这是收益和风险的平衡。

  高收益来自高风险,但收益和风险的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企业发展规律上看,在一个企业从高风险走向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黄金时期,它的收益风险比值最高。这个最佳点,可能就是企业在创办两年内最危险的时候度过的时点。最坏的终点,恰恰是最好的开始,正所谓向死而生。

  活着不易,想活过3年的企业和想活过30年的企业,都要面对企业家精神的难题。

  有人说投资是投人。确实,投资3年内的企业,企业创始人的因素非常重要,因为他尚不具备完整的、有战斗力的企业家精神。企业是一门生意,做生意需要学徒,需要交学费。但凡活过3年的企业,可能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企业家精神,企业越大,企业家精神和能力越强大。

  游族网络创始人、最年轻的A股董事长林奇曾说:“创业初期,我们洞悉社会的能力不足往往会自我乐观;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却会自我感觉良好;我们不具备有价值的思想却会自以为是;我们没有强有力的凝聚力只会高举大棒;我们把握不了人性只求他人理解。”

  这是企业家精神的成长。但是,企业家精神也会老化。活过30年的企业,必须面对企业家精神的老化。

  和很多做到一定规模的传统企业主聊天,经常听到的口头禅是:“做实业很难”、“我们听不明白”、“让年轻人去做”、 “我赚不了这钱”、“哪有那么容易?” “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这是一种完全的负面心态。对机会丧失敏感,没有探索的兴趣,认输服老。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和冒险,企业家精神的老化,必然导致企业的固步自封和掉队死亡。这样的企业,被时代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一代企业家精神的老化制约了企业活过30年,积极的信号来自于企业发展的第二代。“造二代”即子承父业,从事制造业的第二代,与“投二代”(主要做金融投资的二代)和“创二代”(自己创业的二代)相比,“造二代”更值得敬佩。

  他们的难能可贵在于,中国的制造业不是大型企业的代名词,而是成千上万中小企业的集合;数量上不是扎堆在北上广,而是遍布于江苏、浙江、福建的百强县;做机械电子配件、纺织、玩具、石材、家具,应有尽有,大部分是出口导向。他们远离大城市,资金有限,理念滞后,最容易被淘汰。

  这些企业里接班的二代,是最纯粹的“造二代”。他们的名字不会像新希望集团的刘畅那么如雷贯耳,反而要忍受父辈企业的条条框框,甚至是一代规划好的、极有可能是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事情。但他们够优秀,可以适应传统产业的“难”,并不断探索产业升级之路。他们有知识、有视野,又脚踏实地。工业4.0、互联网营销、C2M,张口就来。

  企业要活过30年,一定需要新生力量的接力,“造二代”是制造业活过30年的大希望。

  此外,二代的接力也要和谐,家族企业的纷争,大多是因为内斗。不管什么样的企业,内斗都是找死。团结一致都不一定能打得赢,更别说互相拆台。

  回头看易到的危机。局外人可能不了解内情,但易到的危机,股东内斗应是最大的原因。创始人都是把企业当孩子养,哪个创始人会这么撕自己的孩子?再好的企业,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易到倒了,对谁有好处?

  勿忘规律性,团结一致,向前看,好好做企业,好好做投资,方是王道。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