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明星科学家李飞飞在北京的一天

2017年01月16日 11:23 PingWest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PingWest / xyzhang

  中国人对人工智能的“热情”导致现场一片混乱。

  在一场活动的公开演讲结束之后,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翘楚、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和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李飞飞(Fei-fei Li )被团团围住。看上去,她并不很擅长应付这种场面。合影、签名、加微信、交换名片,她都没有拒绝,还彬彬有礼地在吵闹声中亲自解释:“对不起,我还有下一场采访”。尽管没有什么人听得清楚,或者听见了也不在意。

  李飞飞没有带私人助理,两名年轻的主办方工作人员竭力想把李飞飞从拥挤的人群中护送到 VIP 休息室,但他们完全没法在避免肢体接触的情况下完成任务。蜂窝状的同心圆人群缓缓向门口移动。突然,像倒塌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名工作人员受到层层推压失去了重心,向侧方倒去,他的后面站在另一名观众,而这名观众已经无路可退,他的后面是放置于舞台前用于提词的 TV 显示器。工作人员、观众和显示器倒在了一块儿,显示器还压在另一名记者的脚上。

  这种混乱,可以作为“人工智能”这个话题最近一年在中国爆红的注脚。

  1 月 14 日早上 7 点多,李飞飞就来到极客公园在北京 798 的 GIF 17 活动现场,她是当天上午第一位演讲嘉宾,在此之前还要接受一场小型专访。前一天李飞飞才刚从美国飞过来,但从她身上几乎找不到任何时差影响的影子。

  李飞飞 1993 年跟随父母移民美国,那年她 16 岁。她是“最后一拨端过盘子”的华人学生,在求学期间,她当过清洁工,开过干洗店,那代人的形象跟现在的中国留学生完全不同。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她追寻理想,在西藏研究了一年的藏药,2005 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12 年担任斯坦福大学副教授(终身教授)。她参与领导创建 ImageNet,这个项目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工作影响了整个计算机视觉领域发展。

  由于两年的“学术假”,2017 年 1 月 3 日,李飞飞正式加入 Google Cloud 担任首席科学家,她在不同场合解释说:云是最适合人工智能发展的平台,不只是存储,更重要的是数据计算。此前,随着人工智能专家学者一个个投奔各大科技公司,不管是学界还是工业界,几乎整个人工智能领域都在等待李飞飞出山。尽管她过去每年都会回中国探亲,但这是她从实验室踏入工业界后第一次来到中国。

  上午10点30分,李飞飞离开 798,回到下榻的国贸大酒店。在从 798 到国贸的车上,她还接受了两名记者的专访。

  两个小时后,由未来论坛举办的另一场活动就开始了,李飞飞同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李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张钹一起讨论了人工智能的话题。李飞飞和李凯是多年的合作伙伴,他们共同缔造了计算机视觉领域赫赫有名的 ImageNet 项目。

  有趣的是,另一名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华人专家、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也作为观众来到了这个现场,他就坐在李飞飞的后面。吴恩达和李飞飞是斯坦福大学的同事,并先后担任了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在这天下午的活动上,除寒暄之外他们并没有更多交流。

  论坛活动非常简单,尽管李飞飞更愿意引用图像识别领域的案例,这是她的专长。但她在现场的角色几乎就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形象代言人”,需要跟其他嘉宾一起向公众介绍人工智能的现状、影响和局限。更恰当地说,这一整天的媒体活动李飞飞都扮演了这个角色,那些希望在计算机视觉领域获得更专业交流机会的从业者恐怕会感到失望。她还保留了她讲课时的习惯,回答观众时都以“同学们”的称呼开场。

  下午3点,地下一楼的活动结束后,吴恩达被几个操着一口美音英文的女记者围在角落,沈向洋和李凯分别进了其它的专访间。而此时的李飞飞已经略显疲态,但她必须乘电梯去酒店3楼,等待她的还有一场网络直播、两场视频加文字采访,前后加起来超过20名主持人和记者在有安排的权限下要与她进行交流。

  然而,在几乎每次采访活动中,李飞飞都不得不应付媒体例如“怎么看待 AlphaGo”、“《西部世界》里的场景多久能实现”和“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吗”等问题,稍微做过功课的记者则会问“为什么这个时候进入工业界”“人工智能的普世价值和商业价值”这样的问题。每换一个采访间,李飞飞就要重复回答这些问题,出于学者的严谨,她还要以“说实话我对 AlphaGo 并不是特别了解”、“我没有看过《西部世界》”、“我没有看过《最强大脑》”、“我没有读过《失控》那本书”等句子来进行开场白,再谈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与理解,当然,这些看法与理解也必须说到非常浅显易懂的程度,或者概之以“大而全”的呼吁和倡议。无人车是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商业价值最合适的落地方向,李飞飞对媒体说,但人工智能是普世的科技,最希望其能在医疗健康领域有所作为。

  然而,那家做网络直播的媒体在没有通知李飞飞的情况下,安排了一个十八线娱乐明星与她对谈。这位浓妆艳抹的女星自顾自地大谈星座与大数据、找人工智能男朋友再结婚,并热情地邀请李飞飞也跟她一起参与到这些话题里。有一些活动和会议邀请也趁机找上李飞飞,甚至还有自称是民间造火箭的也给她递上名片。

  “为什么现在这个时间是人工智能的爆发点?是不是泡沫?”李飞飞这一天里回答了不下10次这个问题,而她的答案也完全不出人意料,强大的算法、芯片硬件的进步、海量数据的完美结合,在几乎所有分析人工智能现状的文章里都能找到。

  很难说李飞飞的这次北京之行,给中国目前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了什么崭新的和专业的交流,绝大多数价值恐怕还是在公众影响方面。另外一部分人希望从李飞飞身上得到对中国人工智能泡沫的一些批评,但她总是说:我跟中国的同行没有太多走动。但有人说这几天是北京最冷的天,至少在我回来的这 24 个小时里,我感觉中国的人工智能已经热得不能再热了。

  同时李飞飞也跟朋友表达了担忧:“如果这一波关注是因为我是女生,这件事还那么大熊猫的话,那就不太好。”李飞飞在美国做了很多致力于提高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领域女性学习与从业者的比例的事,但其实中国还远远未到关注这个话题的时候。中国的人工智能热,基本上是由 AlphaGo 这样的公共事件,以及资本和大公司趁机推波助澜起来的,创业者们出于估值的原因就必须跟风讲人工智能的故事。对计算机视觉领域来说,更像是搭了“深度学习”的顺风车。

  “人工智能现在越火,越希望冷静做研究的人。”公开和私下,李飞飞都在这么强调,她尤其澄清自己并没有离开斯坦福,只是利用两年学术假去的 Google。尽管如此,所有人都知道,“李飞飞”3个字必然会越来越多地以各种话题,出现在中国各大科技媒体和公众媒体的版面上,这段时间的长短,可能就取决于人工智能在中国能火多久。

  结束完下午的所有采访,回到 VIP 室,李飞飞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40岁女性、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小小地抱怨这一天行程的辛苦,没时间见堂姐、没时间吃最爱的川菜剁椒鱼头。而朋友对她说:这只是刚刚开始呢。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