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复星医药合资 手术机器人的鼻祖要在中国研发新产品

2016年12月11日 15:27 界面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美国的创新源泉+中国的低成本孵化”似乎仍是连接硅谷和上海的最佳方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手术机器人鼻祖美国直观医疗器械公司(Intuitive Surgical)决定将其除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外的全新产品线布局落在中国。

  12月10日,复星医药与Intuitive Surgical正式宣布启动双方在中国的战略合作,共同注资1亿美元在上海成立合资企业,研发、生产并销售基于机器人辅助导管技术、针对肺癌早期诊断治疗的创新产品。新公司预计将落户上海张江。

  这并非双方的首次合作。从2011年起,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美中互利医疗有限公司就开始负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独家经销。正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造就了Intuitive Surgical今天4000余项专利傍身、市值高达250亿美金的身家。

  新产品目前仍处于研发状态。合作双方透露,在技术方面,产品将利用自然气道,进入肺部全部位,结合CT图像计划系统等先进科技进行诊断和微创手术,从而帮助患者在早期就能有效确诊甚至治愈。最初的产品研发将专注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其后将侧重于早期肺癌的有效治疗。这是Intuitive Surgical除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外的全新产品线布局。

  目前,肺癌是中国死亡率居第一的癌症病种。在世界范围内,肺癌也被认为是致死人数最多的癌症病种,每5个因癌症死亡的病人中,就有1例死于肺癌。

  除了肺癌在中国的高死亡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使用现状折射出的市场潜力,是促使Intuitive Surgical将这款针对肺癌的新产品从硅谷带到中国孵化的最重要原因。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00年在美国上市,是一种高级机器人平台,其设计的理念是通过使用微创的方法,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相比于开放式手术,微创手术因为切口更小、手术手段更加精细而在术后恢复、伤口抗感染、避免再手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以用于成人和儿童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头颈外科以及心脏在内的各类手术。

达芬奇机器人由三部分组成: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

  视频:主刀医生控制台。(控制台位于手术室无菌区之外,使用双手及脚来控制机械臂和一个三维高清内窥镜。)

  视频:机械臂的运动

  2006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被引入中国,这项技术在中国显示出了惊人的使用效率。据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称,去年中国大陆的37台达芬奇机器人达到了日本200台机器的手术量。

  目前,中国内地和香港共计拥有69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只占全球总量的2%。限制这款高级机器人平台中国市场保有量的,并非其2000万元的高昂售价,而是此前政府的审批和管制。陈启宇透露,自十二五规划配置有所松动后,这两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实际上,目前全球3000多台机器中的2500台都在美国。

  复星医药的战略野心也是双方从经销合作发展到研发合作的背后推手。作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巨头,剑指“中国强生”的复星医药一直在全力打造医药健康产业链,医疗器械是其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陈启宇形容此次合作为“美国的创新源泉+中国的低成本孵化”。他认为,目前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源头仍在美国,而中国凭借其大量的科学技术人员、临床数据来源和医疗市场潜能成为快速推进、规模化生产的低成本创新孵化地。

  近几年,复星医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扫货地已不局限于美国。2013年,复星医药收购以色列企业以色列著名医疗美容器械商Alma Lasers 95.2%的股权。与Intuitive Surgical的合作类似,陈启宇称复星将继续采取“两头紧”的策略,一方面利用销售团队为国际的高新技术产品进行市场培育、维护市场通路,另一方面则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寻求技术创新的源泉。

  2016年复星医药半年报显示,医疗器械代理在所有业务中实现最大营收增幅,同比增长31.41%。财报称,因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量在今年上半年快速增长,从而带动耗材销量增加,实现了营业收入的提升。详细数据显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手术量约为8000台,同比增长了约49%。

  关于未来和Intuitive Surgical合作的新产品是否能像达芬奇机器人一样为复星医药带来可观的收益。陈启宇表示,人工智能因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复制性,未来一定会替代稀缺医生资源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依托Intuitive Surgical,此次新产品的技术内核一定会非常领先,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的工作仍是数以年计的前期投入,包括建设公司管理体系、建立厂房、推进产品审批等。“以达芬奇机器人为例,从2006年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引入中国以来,这10年间的前七八年都是净投入时期,包括医生的教育培训、品牌形象的建立、持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等,这两年才初步尝到了甜头。”

标签: 手术机器人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