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幕后英雄:保驾护航的“体检医生”

2016年10月18日 01:39 京华时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昨天,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将于10月19日与9月15日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任务的新篇章,此次任务包含了众多航天人在岗位中做出的杰出贡献,他们是此次航天发射任务的幕后英雄。

  不知道停歇的“发动机”

  无论你何时进入天宫二号总装大厅,都能看到整齐有序的办公桌和一个个全神贯注、孜孜不倦的总装人。这就是天宫二号班组。班组的“发动机”则是有着源源动力的班组长——姜旭。

  你会看到他若有所思地与工艺、设计、检验等人员探讨问题、研究对策;会看到他专心致志地阅读图纸、工艺及技术文件;会看到他在工位上、在实验舱里

  埋头苦干……从实验舱内外装拆设备,到热控多层、内装饰的设计制作;从吊装指挥到看板签署,老姜都做得事无巨细,有板有眼。

  姜旭对各种工具及车辆的使用、性能都有很高的理解。假如说别人看到一个螺栓可能要去比对,以选择棘轮、扳手的大小尺寸,姜旭就能准确而迅速地找到正确的工具,使工作进行得更顺畅、效率更高。

  不落蛛丝马迹的“判官”

  在载人航天队伍里,蔡彪可谓赫赫有名。他虽然是货真价实的80后,却又是位“航天老兵”——不只因为他“航龄”长,还因为他在技术上老到、成熟。

  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从地面设备展开调试到分系统设备装器恢复以及整器电测,每一个环节,蔡彪都带领团队认真操作、严格把关,坚决避免出现操作错误等低层次错误。

  对于测试数据,蔡彪带领大家一个一个判、一个一个比,不但要判是不是满足要求,还要判跟各阶段数据相比是否有变化,从蛛丝马迹中捕捉分系统状态的细微变化,力求做到“心中有数”。在他的带领和严格要求下,GNC分系统在总装恢复阶段和整器电测阶段,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工作,未发生任何质量问题。

  总装工作中的“螺丝钉”

  在飞船总装过程中,要在视线不可见的区域完全凭感觉,盲操作安装直径只有3毫米的螺钉。由于舱内空间有限,螺钉安装的最小操作间隙只有不到1厘米,且操作人员要在身体扭曲将近180度的“瑜伽式”状态下完成安装。

  面对这一挑战,张舸在模拟舱内不厌其烦地练习:练体能,让身体在扭曲状态下不动不抖;练技能,让螺钉精准到位,不掉不偏;练精准,让螺钉紧固力矩一步到位。一遍不达标就再来一遍,一天不达标就加班苦练。那段时间,张舸几乎绝大部分空闲时间都用在了攻克这一操作难题上。

  在此次任务中,要完成共计40余册各类总装工艺中规定的1181道工序,涉及工步数超过15000步,落实到工步动作更是高达近80万次。张舸与总装工艺人员一道,将所有的总装操作进行量化控制,单就螺钉紧固这一项工作,张舸就梳理并记住了所有需要紧固螺钉的个数、每颗螺钉的拧紧力矩、螺钉紧固顺序、力矩按分级施加还是一次性施加……每个细节都做到了“以数据为纲”,绝不允许出现任何差池。张舸说:“总装工作没有‘差不多’,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手下有准。”

  让航天员放心的“教员”

  载人航天二期有了人控交会对接需求,对控制器应用软件导航计算及控制功能的要求显著提高。

  李志宇发现原有产品的运行速度和存储空间都无法满足软件需求。面对棘手难题,他查阅了大量技术资料寻找思路,并与方案和产品设计师沟通协调,创新性地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提出更改方案,成功解决了多种硬件限制条件下的复杂软件实现问

  题,圆满交付了第一版具有完善的人控交会对接功能的应用软件。

  为使航天员能更好地完成人控交会对接任务,他负责组织实施了3次航天员手动控制技能培训。作为航天员的教员,他对人控系统的了解可谓如数家珍。在给航天员授课时他自信地说,“请放心,我们的人控系统将让你们在执行任务时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一本移动的“百科全书”

  2016年3月,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分系统进入到最关键的环节,AIT大厅里在进行分系统伞舱内正样产品的总装。

  作为分系统不可测试的项目之一,每艘船伞舱内的装配都关系到飞行任务的成败。工作伊始,贾贺会和有经验的专家、精通伞舱装配的老师傅一起,预想装配的各个环节,对装配使用的每个螺丝钉、每个工具都再三确认。他还针对每个装配步骤制作了确认表格,明确每一步的输入和输出状态、照相点及关键控制需确认的环节。

  返回舱装配现场,他拿着神舟十号装伞图册和神舟十一号的装配要求仔

  细比对,一丝不苟地确认着状态。工作完成后,他又连续熬了4个晚上制作出神舟十一号130余张装伞图册,为分系统细化不可测试环节的控制留下了珍贵可依据的记录,这些图片量较神舟十号多出几乎一倍。

  同事这样评价贾贺:“他只关注‘行不行’,从不考虑‘难不难’。”对于贾贺而言,什么困难在工作前都不是事儿。接触过贾贺的人,都为他广博的学识所叹服:不管是计算机编程、电子技术、降落伞技术,还是火工、结构设计及数学理论,只要对工作有用的他都会去学,“简直就是一本移动的百科全书”。

  不平凡岗位的“大管家”

  神舟十一号结构机构分系统火工品主管可不是一个普通岗位。由于火工品几乎全是航天器的单点产品,一发失效,整星失效。虽然火工品技术管理工作针对的大多是成熟产品,但其绝不仅仅是下发投产任务等待验收那么简单,其精髓在于整个研制流程中的质量监督与把控。

  2014年,神舟十一号数种舱段间关键火工装置需要投产新品,而这些火工装置的上一次投产日期还是在七年前。七年来,承制单位经历了数轮改革,隐患问题凸显:装配试验基地搬迁、工装设备损坏老化、一线老师傅相继退休、继任人员经验不足。若无视这些问题,一味赶进度盲目投产,将带来巨大的质量风险。

  罗毅欣早早地意识到了这点,通过识别产品装配与试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风险控制措施,形成关键火工装置的产品保证专题方案,明确了承制单位岗位人员培训、工装设备清理、操作练兵、设计人员下厂跟产等要求,并得到有效实施。针对练兵、跟产环节发现的问题隐患,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最终使神舟十一号产品生产所有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顺利通过验收试验考核并交付总体。

  保驾护航的“体检医生”

  从神舟九号到神舟十一号,张福生参加了载人飞船全周期测试工作。针对神舟九号开始的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特点,他为航天员乘组设计了手控交会对接、人控正常撤离、人控紧急撤离等测试用例,覆盖了在轨任务期间的全部手控模式;设计了故障对策预案、紧急疏散程序,保障了航天员的安全。

  从神舟十号开始,张福生担任飞船的测试指挥,主要负责载人飞船AIT阶段综合测试。如果把综合测试看作是飞船上天前的“全面体检”,张福生就是“体检医生”。他负责地面测试系统设计、测试方法设计、测试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从每一艘神舟飞船完成三舱总装交付电性能测试,到火箭点火升空,张福生要带领他的测试团队为这艘飞船加电测试达到1000至2000小时。

  在神舟十一号任务中,综合测试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张福生的综合测试团队首次在载人型号中应用了自动化测试平台。该平台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研发,通过自动化程序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指令发送和数据判读工作。张福生和他的团队总结并继承了以往神舟飞船的成熟用例和判据经验,结合神舟十一号新的任务特点,开发设计了500多个自动化测试程序,对程序单元进行了元素化设计,建立了最小执行模块库,并通过模块间复用,减少了重复设计的风险,固化了测试用例。假如将飞船测试比喻成“体检”,那么他们一共设计了500多项“体检项目”。

  京华时报记者潘珊菊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