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害怕哪种挑战?”1998年初,在微软(微博)园区,作家Ken Auletta问比尔·盖茨。
盖茨坐在靠背椅上轻轻地前后摇晃着,喝着一罐健怡可乐,静静地思考了一下才回答。他的回答没有提及那些大名鼎鼎的对手,如网景、Sun、苹果、甲骨文(微博),而是说:“我害怕有人在车库里进行全新的发明。”
盖茨的预言不幸言中,在同年的下半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一个车库里成立了谷歌。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给盖茨带去了无穷的烦恼。
微软扼杀了自己的“谷歌”
1999年,微软员工斯科特·巴尼斯特提出了“Keywords”(关键词)创意,建议微软向广告主拍卖诸如“早餐”、“床铺”等关键词。网民登录微软MSN网站搜索这些关键词时,微软就可在正常搜索结果旁边提供相关广告主的付费链接。
这个思路比谷歌后来的关键词商业模式早了整整3年,后来谷歌就靠关键词这种盈利模式走上康庄大道。
斯科特的上司阿里·帕托维当时表示:“这才是互联网下一步的关键业务。”可是一些微软高管抵制这个项目,但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曾一度支持这个创意。在鲍尔默的干预下,微软在线部门于1999年开始开展付费搜索业务,并同一些广告主和合作伙伴达成了合作协议。
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一些微软高管担心关键词搜索业务可能会伤及微软页面显示广告业务,因此处处给关键词搜索业务“穿小鞋”:相应付费链接在网站出现的数量和频率很低,抬高关键词的起拍价。他们做这些动作的目的是赶走潜在的关键词搜索业务客户。
帕托维团队进行了抗争,但此举激怒了微软高管层。2000年5月,微软正式关闭付费搜索业务。
这真是一口吃包回形针——满肚子委屈。帕托维为此给鲍尔默打电话,倾诉自己的苦衷。鲍尔默接到电话后,虽然表示同情其遭遇,但表明对重启关键词搜索业务一事无能为力,因为该决定是由下面的经理作出的,他不好越级干涉。
帕托维最后被迫离开了微软。后来他找到雅虎的联合创始人杨致远,希望对方采纳自己的技术与构想,但杨致远的答复是这个创意“不太适合雅虎目前的市场战略”。
帕托维的顶头上司萨特亚·纳德拉后来回忆说:“现在回头来看,我们当初关闭关键词搜索业务是个糟糕至极的决定。说实话,当时所有微软高管都没有看到付费搜索会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新的意见总是受人怀疑,还会遭到反对,原因不是别的,只是因为新意见不为众人所熟悉。”
多年以后,鲍尔默表示:“如果我们一直能保持对‘1999年提出的一些创意’进行投资,也许我们现在已经是付费搜索领域的领先者。”后来,《华尔街日报》曾以《微软曾扼杀“自家谷歌”》为题揭秘了微软首次的搜索业务失误。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拉里和谢尔盖是搜索领域的后起之秀。他们瞄准搜索领域,锲而不舍,心无旁骛。
随着谷歌的崛起,搜索业务开始进入微软重点关注的视线范围之内。2001年,时任微软高管的李开复(微博)负责微软MSN搜索业务。他走马上任后,发现微软所做的搜索技术和真正的互联网海量搜索差距很大,这个团队没有掌握任何核心的互联网搜索技术,只是把搜索业务外包给了别的公司。谷歌也曾参与投标,后因报价不合微软之意而没有成交。
李开复认为微软应该从头开始开展搜索业务,或者干脆买下一家公司,最好的目标就是谷歌。他向盖茨提出了并购谷歌的建议。
于是盖茨开始与谷歌接洽,结果他发现这个小公司市值居然已经超过5亿美元。如果并购谷歌,微软最少要花10亿美元。“这两个孩子(拉里和谢尔盖)疯了!难道风险投资家也疯了?”
既然嫌贵,那么微软就只能自己动手做。可是这需要数万台服务器和上百人的团队。项目审核时,盖茨问及搜索引擎业务的商业计划、盈利前景和回收成本日期等问题,无人能回答出来。别说微软的人回答不出来,即使谷歌的拉里和谢尔盖当时也回答不上来。盖茨于是决定暂缓该项目。
2002年1月,谷歌开始采用一个基于竞拍的广告系统。该系统可以让广告客户在网上竞价后,其广告可自动与搜索词条相匹配。谷歌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
可是直到2003年2月,盖茨才终于下定决心做微软自己的搜索引擎。他聘请了亚马逊(微博)网站的销售副总裁克里斯多夫·佩恩负责搜索引擎团队开发业务。
开发搜索引擎是个技术活,可佩恩擅长的是销售。佩恩领导的团队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目标:一年赶上谷歌,两年超过谷歌。
2003年的《纽约时报》报道,微软继续谋求并购谷歌,但谷歌对此不感兴趣。这时华尔街担心谷歌会重蹈网景公司的覆辙,最终被微软的捆绑策略击败。
当时微软公司正在打造新一代操作系统Longhorn(即后来命运多舛的Vista)。该系统计划包括一个中心搜索服务,能够搜索电脑中的大量文件,包括电子邮件、电子表格和PDF文件等,以减少互联网搜索和本地搜索之间的差别。微软高管吉姆·阿尔钦曾声称:“谷歌是一个很好的系统,但是与我们公司的技术相比,它是可怜的。”
“两年以后,微软的技术与谷歌、雅虎的相比仍然落后两年左右。”搜索引擎市场顾问公司LLC总裁布鲁斯·克雷预测说,“网络技术领域没有动作迟钝的领跑者,两年以后落后者可能已经淡出网民的视线。”
当时,搜索引擎市场分析专家丹尼·苏利文形象地比喻:“谷歌已经在享用这块蛋糕;雅虎在拒绝吃别人的蛋糕后,终于制作出自己的一块;而微软MSN则像是刚刚学会查看烹调教材的小学生。”
有一天,盖茨打开谷歌网站,他惊讶地发现谷歌这个公认的专业搜索引擎公司发布的工程师招聘广告竟然和微软的极其相似:系统设计人员、网络架构师、软件优化人员……一种危机感涌上盖茨的心头。他发现,这个后起之秀胃口很大,除了其主打业的搜索业务之外,他们可能在谋划入侵微软的领地。
盖茨的感觉是对的。后来,谷歌在浏览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操作系统等多个领域向微软发起了挑战。
“该死的埃里克·施密特,改天我会给他点颜色瞧瞧。我以前就修理过他,现在我还要让他再吃苦头。我会把他和在谷歌的那群王八蛋捏成碎片。”据媒体报道,2004年年底,恼羞成怒的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这样咆哮。
这是因为微软一位重要工程师马克·鲁科夫斯基告诉鲍尔默他准备离开微软。当时鲍尔默就说:“请你告诉我,你不是去谷歌。”鲁科夫斯基告诉他自己正是要加盟谷歌。鲍尔默怒不可遏地抓起一把椅子,扔了出去。
鲍尔默试图说服鲁科夫斯基改变主意,后者不为所动。鲍尔默恨恨地说:“谷歌不是一家真正的公司。它将不堪一击。”
时任谷歌首席执行官的施密特以前还真被鲍尔默“修理过”。施密特曾任Sun公司的CTO。Sun的面向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曾被微软反超。他还担任过Novell的CEO,Novell也被微软打败过。
但屡败屡战的施密特认为,这些历史不会在谷歌重演。他说:“我们从中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是,竞争对手可以用低价推出新技术。而谷歌非常理解这一点,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免费。这就使得竞争对手很难获得太多的价格优势。”
施密特另外一段话很有深意:“媒体对于谷歌的重要评论之一,就是将我们与上一代的大公司进行比较。但我们认识到,谷歌要解决的是现在和今后会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以前的老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