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对外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在未来三年,富士康将把工厂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增加到100万台,用来取代工人,降低运营成本。目前富士康有1万台机器人,明年将达到30万台。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员工人数已经突破100万,其中仅在大陆就有90万工人。为了顺利推进这次机器人扩充计划,富士康内部已经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产品处(AR),隶属于富士康科技集团SHZBG鸿超准产品事业群。该产品处主要致力于设计制造与应用机器人生产所必需的控制器、减速器、伺服马达、感应器等关键零组件,开发制造各类型的机器人,扩大应用至精密加工﹑LCD 等生产领域。
其实,从富士康近年来的计划也可以看出,机器人扩充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这家代工巨头谋划已久的事情。从2009年开始,富士康就有计划地对外招聘机器人管理员和开发工程师,保证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正常运转。应用工程师,以维护生产线上机器人正常运转。富士康晋城工业园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与相关学校还共建了“机器人”实训生产车间,专门培训机器人应用工程师。
在富士康主营的手机代工业务,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贴片和后端的装配、搬运环节,在绝大部分中间制造环节,还是必须用人工方式。
目前大陆电子制造业50%的工序都可以用机器人替代,但实际上大规模投入机器人的资金需五年才能收回成本,且涉及到生产线工艺流程的改变。因此,即便对于成熟的电子制造企业,用机器人替代工人,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富士康的这一计划是巨大的跨越,但同样要面临巨大的挑战:它的优势在于悄悄地组织人力为明星企业生产商品,而非创造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而这一转型还将导致该公司与那些高度自动化的企业展开直接竞争。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扩充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规模,也能够帮助富士康降低在工人管理上的巨大压力。过去10年间,富士康因为员工自杀备受指责,公司高层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近的一起事件发生于7月末,一名21岁的员工跳楼自杀。今年5月,富士康在成都新建的工厂发生爆炸,导致3名员工死亡。
为了安抚工人,降低生产线自动化对工人岗位带来的冲击,富士康在公开声明中称,此举将推动100多万名员工进入价值链的上游,摆脱基本的制造工作。富士康表示将把员工从重复而乏味的任务转向附加价值更高的制造岗位,例如,研发、创新和其他对公司发展同等重要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