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圆桌论坛环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1日 12:47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圆桌论坛环节

图为:第二届云计算大会现场,圆桌论坛环节。(胡秀岩/摄 新浪网)

  5月21日,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今天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以及企业界的各方嘉宾就云计算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和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承办、CSDN中国软件开发网与《程序员》杂志、电子工业出版社协办。新浪科技为独家门户支持。

  图为:第二届云计算大会现场,圆桌论坛环节,主题为《云计算技术与产业生态系统》,参与嘉宾:中科院院士倪光南,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黄晓庆,云快线CEO左洪,常春藤云计算产业基金总裁付磊,CSDN创始人蒋涛主持。

  以下为实录:

  圆桌论坛部分

  主持人(蒋涛):首先欢迎四位重量级嘉宾,听了一上午演讲,吴部长一开场就讲了云计算是一场产业的大融合、大变革,我们后面有这么多的嘉宾,下午还有很多的专家、厂商都来介绍他们的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我们已经充分了解云计算这场变革其实已经发生,它将重新塑造我们整个IT产业链。今天的论坛主题就是在这一场云计算大变革当中,中国的现状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创新机会,中国云计算之路怎么走。我们也有一个大屏幕,希望在场观众都能够踊跃参与,把最难的问题可以发布在我们的微博平台上。

  我们请倪院士给大家讲解一下,看看中国企业的现状。

  倪光南:尽可能反映我们生态系统。我们看这和一般网络信息生产系统有什么差别呢?重点突出三个部分,大家注意有一个云计算关键技术,假如没有这一块,你可能认为这些东西可以架构在一般的网络信息系统之上,但是有了云计算一些软件内涵,这些关键技术包括标准,这个关键技术很重要。大家提的很多的虚拟化技术,刚才很多嘉宾都讲了,海量数据存储技术,自动化监测管理技术,包括绿色节能技术等等,但是我们总是要有这些关键技术,特别是核心软件才可以使云计算不同于一般的网络系统。

  云端设备,不仅是PC,可以有上网本,手机,电视机,可以想象它有很多种。这块非常重要,是云计算不同于一般网络系统。

  物联网,现在最热门的是云计算和物联网,这两个东西今后会互相融合起来,如果云设备和人打交道,但是假如和物打交道,就是几个数量级的问题。这么大一个物联网,我这里写了MaaS,把物联网作为一个服务来看,这是大量的海量的数据。这种情况之下,云计算架构是最好的支撑。我们相信互联网服务,MaaS也会是云计算将来一个很大的服务对象。

  主持人(蒋涛):谢谢倪院士,我想图上很关键就是云计算软件内核和关键技术,我知道黄院长在06年加入中国移动,就提出了研究BC的计划,中国在云计算这块的核心技术和国外相比,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黄晓庆:云计算技术差不多在1997、1998年,在美国从虚拟机发展到云存储,主要还是围绕Google早期搜索引擎的研究。到2003年,大家逐渐认识到这就是云,因为大家一开始没有叫它云,就是怎么省钱,做互联网很难赚钱的,都是免费使用的,所以大家都想办法。从2003年到现在有很多很先进的企业在这方面在世界上是很先进的。从云计算先进程度来说,有些企业的先进性超越了我们好多年,我们不知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云计算有很多潜在问题需要解决,有些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没有人知道怎么解决的。从云计算主流技术来讲,中国水平现在已经到了世界水平,世界上其他人在赶那些人,我们中国也赶上去了,中国基本到了世界前列的水平。我们超越了世界先进水平,因为Hadoop这个项目核心思想是克隆Google主要内部设施,被这些开源的开发者,都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看到了以后就得把这个东西做出来,在这里我们做了一些小小的贡献,解决了一些关键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内也有一些创新公司提出云计算的研究,我们现在的团队也越来越多,很优秀的团队也在研究里面很高深的问题。云计算整体系统的使用,我们还在比较早期的范畴。比如要把5000个服务器连在一起,形成一片云进行运算,我们处在这个水平,但是10000个的话,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一段路。

  左洪:我觉得传统IDC到云计算是很自然的,但并不是转型,我们只是希望能够给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云快线现在做的也是给企业提供IT基础架构,只是今天我们提供的可能比原来再往前走一步。我们计算机一开始在机房里面用,后来在办公室里面用,在公司里面用,再后来到家里用,到今天我们可能是走出家,在户外用,你走到户外之后才发现云彩还是挺好的,下点雨对你有用,每一次过去,用户都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呢?我觉得就是提供越来越好用的产品,越来越便宜的产品,就是好用不贵,而且能够随时随地的去用,这种东西就会越用越多。所以云计算本质上来讲,无论后面的技术如何,它体现的是技术被越来越多人用的过程。在这样过程当中,体现出多样性,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在应用上面有很多多样的东西。中国互联网领域里面有很多创新的企业,我一直在问为什么中国产生不了Facebook只有一两百人公司,但是能做成全国前五名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做互联网公司太辛苦了,人家几个人就能管理很大一个互联网公司,基础架构全部外包给别人,整个公司专注在创新上,而不是专注在我怎么样跟电信去部署这个机房、带宽,我的机器怎么去修,怎么维护,怎么跟卖服务器的人讨价还价,这些事情为什么不能让一个专业公司做,呈现出一个好用不贵,随时随地的基础设施平台供你在上面创业。云快线想提供更好的平台,当然节能环保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回收我们计算的设备,节能一起来做,肯定要比原来分散要好很多,最主要是把共性的东西做到私密化。亚当斯密说,社会要发展,专业分工就是驱动这个发展最主要的动力。

  云快线原来做IDC,现在我们希望更专业一点,今天在我们上面的用户大多数都是以前不太用计算机的小公司、创业型公司。今天这个市场可能还不够大,我们只是数千个,美国一个云计算的供应商可以达到上百万个云主机在那边运行,我们今天只是几千个而已,还是有很大空间的。

  主持人(蒋涛):所以我们在技术上的现状还是存在差距,还有一些路要走。在应用上,我们在竞争上现状是什么状况?

  左洪:云计算一个是多样性,一个是基础性,基础性是很本土的,非常本地的,你没有办法在一个美国的铁路系统里面运行中国的快递服务,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云计算是一个基础设施的话,一定长在中国,具有中国特色,并且能够服务中国的企业,基础设施一定是本土的,技术可以拿来,拿来之后要运营成一个本土的基础设施,这不是只有技术就可以,还要对这个市场深刻的理解,对用户的服务,以及你在技术上面创造出来的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可以转卖的产品有很大不同。我们是很小的应用体系,但是我们理解到Amazon那一套拿到中国来,很难应用。

  主持人(蒋涛):付总专门管理云计算一个基金,已经投资了一些云计算企业,大部分是应用型的,给大家介绍一下云计算的应用现在是什么现状?

  付磊:我们2008年开始投了第一家软件服务企业,叫“八佰客”,大家都知道在美国有成功的公司,现在每年收入是13亿美元,发展的非常快的一家企业。在套装软件方面,中国落后美国很多,这是中国发展历史,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的,我们要赶上美国不太可能,但是软件服务契机下,中国完全有希望在我们作出自己非常大的企业出来,应该超过美国。因为应用,包括基础设施,其实应用更要有中国特色,要有每个国家的特色,这点我们在八佰客发展过程当中感觉到。我们结合中国实际特色,对中国企业是很好的机会。现在政府缺少对CRM应用的历史,现在八佰客许多客户都需要比较详细的定制过程,每个企业提出的要求都不太一样,这对八佰客来说是一个机会,成立非常强的咨询团队,帮助企业把它整个内部管理的流程重新在他们平台上定制一次。所以我觉得在应用层方面,中国有非常大的机会,完全有机会可能超过美国大企业。

  我们另外还投资了一家在三网融合方面的领先企业,华树集团,中国广电总局颁发的互联网电视的三张牌照,他们有一张,有线电视网,包括无线互联网、传统互联网上,他们跟淘宝合作,在电视上购物,还有其他很多应用,还有很多在策划阶段。

  第三家企业我们投资的是PPlive,就是P2P的视频网站,我们国内视频网站已经很多了,P2P视频方面中国是领先的。我在国外很多朋友、同学都在PPlive看视频。P2P视频这一块,国外落后于中国,像美国有一家公司也拿了很多VC的钱做P2P的视频,但是没有做起来,因为没有那么大客户的基础。我们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无线网,有最大的有线电视网,也有最大的互联网用户人群,完全在应用方面能够产生领先世界的企业。像腾讯、阿里巴巴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

  主持人(蒋涛):这样难得的机会,中国企业在哪些重点领域上突破?从产业角度来讲,倪院士觉得重点扶持那些领域?

  倪光南:不会错的就是蓝海,我们一般把市场分蓝海、红海,竞争激烈已经垄断了红海,竞争不太激烈就是蓝海。首先云计算整体还是说蓝海,比较新,没有垄断。但是仔细看云计算各个组成部分,有些地方还是很难做的。比如云端设备,PC能做吗,已经是红海了。我们主张在云计算里面要仔细分析,寻求一些新的,不太成熟的,正在发展的领域,我们切入进去。第二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够发挥你的长处,比如哪些地方有一些经验,有一些基础。所以我觉得首先这些原则要对,具体是什么要就事论事,每个企业都不一样。国家有一些项目支持,应该加入云计算的支持,因为过去我们来不及,但是现在要及时的调整,我们主张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方面的调整和支持,使我们企业有更大创新的支持。

  主持人(蒋涛):现在是一个大融合,一个产业融合,移动是运营商,我们刚才也看到电信、联通也都有自己的云计划,这些未来可能面临跟互联网服务商也都有机会,这些不同角色下面的机会谁会在这样的基础平台提供云平台的提供商,未来是一家、多家,是什么样的类型更有机会?

  黄晓庆:我的回答很自然就是运营商在这里面机会是最大的,因为归根到底它是一个社会化的运营服务,长期从事运营服务的运营商最有他的服务优势。不太一样的是将来的运营商在基于云服务的时候,它的内在创新力的提高就变得很重要,可能不像传统的电信运营,我买设备,只要我能够清楚的了解它的技术,进行优化就行了,可能还需要一些内部创新,因为是软件驱动的系统,这有一个差别。另外,从技术角度来说,我们支撑未来发展的时候,实际上有很多技术并不是那么简单,往往那些技术可能是最需要克服的。比如去研究更低功耗的计算机芯片,目前我们主流是X86的体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是不是还有更能够降低功耗的体系,这是很值得我们将来国家项目要去研究的。云计算归根到底需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FTM5,能够支撑三维、视频,能够支撑更多互动能力,开发用户更好的体验,这些领域实际上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因为只有这些关键技术得到解决,云计算才会变成更普遍的服务。云计算现在研究关键就是存储、并行运算,实际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是对跨地区、跨领域,大数量的服务器的资源的管理。资源的管理,很多时候发现没有危险,因为实际上那就是最难的。周围移动从来不会告诉别人我们怎么进行我们的网络管理,这些还是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

  主持人(蒋涛):听说中国移动的服务器数量加起来会超过Google,我想这是一个量级的数据。从移动战略上来讲,下一步3G也是大的战略。云这块是内部的解决,将来还是提供更多的服务给用户?

  黄晓庆:从整个产业融合角度来说,运营商应该支持多层面的合作。我觉得未来信息产业从基础设施提供服务,我们相信一定会继续的、有效的,不管是云计算服务,还是网络服务,我们叫做基础设施的服务。第二个层面运算平台、应用平台应该是很大的产业链的合作。

  主持人(蒋涛):前一阵子有人传言移动要收购腾讯,你觉得未来的融合会是更平台式的融合,起来整合式的?包括国外的运营商的发展情况,和互联网这些大的服务商,大家会合并在一起吗,这种趋势会发生吗?

  黄晓庆:我觉得产业融合和基本运作,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一个比较现代化发达的社会和工业都是可能会发生的,但是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是特别了解。

  主持人(蒋涛):我之前看到一个数据,AWS运营在美国算是很领先,甚至第一位,有一个数据统计,排名前50万家网站其实也只有0.31%用了AWS服务,云计算是很大的机会,在美国AWS也走了好几年,但是比例相对比较小,在中国落地的困难和挑战是不是会更大?

  左洪:困难肯定是有的,包括我们现在跟企业去谈你们不要买,租吧,目前企业管理当中有很多规定是需要突破的。另外因为互联网现在有很多备案的问题,哪怕不是为了提供互联网内容服务的,云计算通过网络交互,这里面也有很多问题。但是我觉得相对来讲都是一个过程,我们也才运营了一年多时间,我相信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学习,去了解这个市场,并且能够了解客户真正需要什么的过程。一年多积累数千个客户也是不容易的,这里也看到什么客户愿意来,什么样的客户在这里真正把它用的很好。

  我们目前是三类客户:第一类是软件初创型企业,他们想在互联网创业,这是一站式服务,也不要花钱,直接租你的云主机就好了,以后我想部署的话,我想部署到哪里,你就帮我部署到哪里,我专注以我的创新里。他马上能看到一个好的基础设施给他带来的价值,而且他们认可这个价值。第二类就是中小企业,他们对这个不太懂,把服务器放在他们自己的办公室里面,他们也管不好,也不会管,所以他们说这个东西你就给我来用就好。第三类就是现有互联网企业,他们对成本要求非常高,对你能不能帮他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要求非常高,这一类企业也是我们很大的用户群。我们也希望大企业当中的研发部门阶段性需求能够拿出来,能够拿到外面云计算平台上面实现。因为为了这么一个有可能成功,有可能不成功的项目专门设置一个实验室,购置一大堆设备,是不是值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今天一个小时就可以支付,你去买一台机器,无论如何都得两个礼拜才可以搞定,真正开始用,跟我们这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还是因为国家管理上的规定,因为有一些备案,我们必须要审查,这是很大的一个过程。美国有很多的网站把很多东西是放到AWS这种服务里去,他们控制最关键的部门,而把相对来讲只是简单量的需求甩出去。包括很多初创型公司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开一个云主机,然后就可以在上面全国各地找开发人员,开发人员不一定非得在一个办公室里面办公,可以在全国找到,尤其在开源情况之下,很多高手分布在全世界各地,这种大规模的协同工作一定是在云基础之上才能够达到。我相信CSDN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人在这上面做。我们自己的技术也是基于开源,我们经过大量的加工实现我们的技术支持。总的来说,提供一个好的基础设施给这个社会,给需要用到这些基础设施的人,相当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移动现在开始互联网业务的时候,也会发觉基础设施也是你们的大问题,也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在这当中做这么多工作,其实工作量就是时间,而创新跟时间是很重要的,一部留神就变成第二,第二就没有人知道了。

  主持人(蒋涛):付总做投资,应该看过很多这样的公司,您认为哪些企业更有机会?

  付磊:我们主要还是看应用行业,现在很多企业都想怎么运用网提供各种各样新型的服务。我在深圳看过一个企业,是做无人驾驶直升机。他们想到一个应用,把摄象头装在飞机上,飞机在飞的时候,通过一个宽带无线连接,把这个视频传回来,他在后台可以戴上一个视频眼镜,相当一个人在飞机上飞,俯视下面的场景。还有一个企业做视频监控,他们有一个客户在全国各地做连锁,有几百家店,每个店装几个摄象头,随时可以监控到每一个店实时情况。所以在应用方面的需求和创新还是很多的。我现在关心的是在基础设施,基础软硬件方面的创新,我觉得中国面临的挑战更大一些。我们还要改变一个思路,中国的IT产业,因为历史原因比国外落后很多,总想看看美国干什么,我再做。我在美国待过很多年,美国的企业从来没有想过欧洲在干什么,他们想好就做了。这个思路我们要改变过来,我们要敢为天下先,我们完全可以做世界上领先的创新。

  主持人(蒋涛):看起来云计算已经开始在变革了,而且很快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在下一阶段,中国云计算发展的里程碑是什么?

  倪光南:现在我们还是处于初期阶段,导入期,还没到成长期。里程碑不是市场指标,应该是一些决策层的指标,比如政府把云计算作为支持的重点,工业界、企业界、学术界接受,中小IT企业已经把它的软件和产品、服务移到云计算架构上,包括我们学术界成立专家委员会,开今天这种大会,另外一些重大用户接受了云计算架构等等。我认为需要一两年时间。

  黄晓庆:根据我们从运营的经验,一个新的技术和业务,如果要形成规模,必须经过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零的突破,首先从无到有,就是从完全没有人使用到10%的人使用。换句话说,假如我们把信息、运算当做IT支出,有10%的IT支出是用来做云服务和云计算服务相关的,这就是零的突破。第二个突破叫做主流市场的突破,一般在30%以上的用户来使用,就变成主流用户,就是30%以上IT支出到了这上面。在中国市场上,由于现在我们离零的突破还比较远,所以刚刚倪院士说两年,让我来看可能是三到五年实现零的突破。当然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不是三到五年,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主流互联网公司在未来一到两年之内,都会或多或少把自己主流平台换成用云平台实现。前台、后台处理都会用云,有很多实际上已经采用了这样的平台。

  左洪:这个很有挑战,高科技发展还有一个跨越鸿沟的模式,在国内市场,今天还在早期试用者的阶段,我们几千个云主机,相对来讲要到了万级,才占1%,才有百分比。我们现在都在千分之几里面,所以这里面有一千倍。到主流市场的话,甚至买跟租里面有很大的平衡问题。我觉得第一个里程碑,在未来12-18个月里面可以有上万台,我们要看到下一个是在10万台的程度,然后再到百万台程度。这个过程还需要花一点时间,而这个百万台不应该是一家公司或者某一个人来建的,很多计算资源在企事业单位里面,能够把自己闲置的计算资源释放出来,当它需要用的时候再从别的地方借给它用,这也是从形式上,公有云跟私有云的穿透,混合,这也是一种标志。我无法预测什么时候会发生,因为现在企业总的来说比较保守一点,不百愿意拿出来分享。当然身在互联网的企业就不太一样,我想阿里巴巴一定想把自己的基础设施拿出来跟他的供应商、网店的人共享,我想作为中国移动也愿意把他的大云拿出来共享。一个是量,一个是形态。现在大家都在建,一个建公有云,一个是建私有云,两者之间没有穿透。

  付磊:因为我们是做投资的,所以我们要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我觉得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国有一家专注于做云计算产业的公司能够上市,对我们来说,我们希望八佰客能够做到这一点。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不需要很多时间,也不需要做到10%市场占有率才能做到上市,应该比较快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一点之后给大家起到很好的标杆作用,云计算是实实在在赚钱的,是为客户提供价值,也为投资者、股东们创造价值,这时候大家对它的热情,整个社会对它的关注就会更大。

  主持人(蒋涛):谢谢四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我们对下一个里程碑的看法。中国云计算之路从一开始就和世界是同步的,而且无论是我们的学术界、产业界,还是政府,都参与其中,我们相信在很多很多领域,中国企业都大有可为,应该不止一家上市,应该各种云彩都能绽放,相信中国一定会格外的美丽。今天上午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