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球企业家:宏碁的王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4日 10:08  《环球企业家》杂志

  作者:靳志辉

  台湾IT业自主品牌先锋距登顶PC业仅一步之遥。在“大规模、快速度、反直销”的颠覆性游戏规则背后,是专注和简化的新亚洲企业价值观的胜利

  56岁的王振堂正处在个人职业生涯顶峰:自 2005年升任宏碁董事长以来,这个台湾品牌在其手中接连超越东芝、联想和戴尔,成为仅次于惠普的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PC)制造商;王本人更因此成为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很难想象,这位精力充沛、神情爽朗,说到兴起处会哈哈大笑的董事长,2002年前后曾沮丧到对创始人施振荣说“我跟你一起退休好不好”。其时宏碁刚刚将品牌和代工分拆不久,在全球市场影响力甚微,还曾因代工厂商怠慢、无法出货而士气极度低迷。

  但现在,宏碁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PC厂商,即便横扫全球的经济危机也未能阻止其爆发。2009年,其营收同比增长25%,创下179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出货量增长29%,远超5.2%的行业平均增长率,至少是其它竞争对手两倍以上。众多调研机构的种种数字都在见证宏碁不可遏制的向上势头。在PC这个竞争白热化、利润空间微薄的红海市场,宏碁出人意料的飞速崛起是过去几年最大话题之一。

  回溯起来,其上位的标志性时刻是2007年8月和2009年第三季度:先是以 7.1亿美元并购美国第三大PC厂商Gateway从而一举超越联想,然后不知不觉间在全球笔记本市场上已与惠普不相伯仲。

  “我以前以为(赶上惠普)还要花好长时间,还要打得好辛苦。数据出来之前我一直想相差两三个百分点,但后来发现不过0.2个。”对《环球企业家》回忆当时情形的王振堂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Gartner数据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惠普和宏碁在全球笔记本市场占有率分别是21.4%和21.2%;同时,Gartner和IDC数据均显示该季度宏碁在全球PC市场占有率超越戴尔升至第二。

  如果说跨过联想是因为并购Gateway使其规模立刻扩大,宏碁凭什么超越戴尔,并仅距惠普一步之遥?

  表面上看,宏碁的成功在于通过零售渠道卖出更多消费型笔记本—2009年,笔记本占其3850万台出货量的80%。在这背后,是宏碁抓住完美时机执行的完美战略:利用消费者市场对企业级市场、笔记本市场对台式机市场的超越,以高性价比的产品赢得主流消费者。

  对宏碁这一战略做出最佳注脚的无疑是上网本(Netbook)。这个在2008至 2009年间红极一时的市场由台湾“双A”中的另一“A”华硕(Asus)最先发掘,但最大赢家无疑是占据1/3江山的宏碁(Acer)。上网本“够用就好”的理念与施振荣提出的“价格便宜、功能很好、傻瓜模式”的PC业发展趋势甚为契合,加上一贯以规模获得的成本优势、低利润率下的价格优势和反应敏捷的速度优势,宏碁在此领域所向披靡并借机上位不足为奇。

  反观其对手:惠普因害怕上网本侵蚀笔记本业务而反应迟缓,错失PC业中难得一见的爆发式增长机会;戴尔一边和惠普一样试图向IT服务转型,一边在消费市场发力,但短期内难以改变商用PC为业务核心的处境,2009年更因企业级用户遭经济危机打击而出货量下滑10%;并购IBM PC业务后整合仍未完善的联想则在经济危机中陷入泥淖,退守中国市场,伺机反扑。

  当从第五、第四、第三、第二一路走来后,宏碁只剩一种可能性—成为世界第一。

  这样的推测自然是王振堂乐于相信的,也是施振荣毕生的夙愿。

  1976年施创办宏碁时,台湾的IT制造业已颇具竞争力,却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1987年,宏碁正式将品牌命名为“Acer”,成为第一批走向国际化的台湾IT自主品牌。此后近十年,其在全球设厂、成立合资公司,并让各地分公司上市,一度狂飙突进。但国际化征程并非一帆风顺,其间经历过数次投资巨亏的重挫。1999年宏碁遭遇国际化最大滑铁卢:几经换将无果后,无奈撤出美国零售市场。福祸相依,进入21世纪后,宏碁基痛定思痛,在压力下进行“二次再造”,并利用新经销模式逐渐在欧洲市场打开局面,为后来的腾飞奠定扎实基础。

  王振堂和CEO蒋可凡·兰奇(Gianfranco Lanci)制定的路线图是:2010年笔记本出货量提升35%至40%以超越惠普,加强利润率更高的企业服务器市场并主要聚焦于中小企业,整体收入达到 200亿美元;2012年收入升至300亿美元,并在2012或2013年成为真正的全球PC业王者。

  路线既已选定,悬念也只剩一个—宏碁能否按时,甚至提前走完通向全球PC王座的最后这段路?

  宏碁经验

  让王振堂和兰奇感到些许不解的是,外界总是将宏碁成功的原因归结于低价格和低端产品。

  经济危机前,包括上网本在内的笔记本电脑的价格区间在399至1999美元。现在,主流价位基本已降到399至699美元,宏碁大部分产品正是在此区间中。“这样就是低端和低价吗?”兰奇对本刊反问道。在其看来,如果能以更低价格提供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自然没有道理一定要卖1099美元以上的笔记本。王振堂更把宏碁是靠“杀价”上位的说法斥为“敌方的中伤”:“我们每次都是做出准确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不是一直靠杀价。杀价能杀到什么时候?”

  如果将宏碁之道总结为“大规模、快速度”,王与兰奇的认同感会更多。2004年时,施振荣曾表示,宏碁和明基品牌的分家代表了新的亚洲价值观,即区别于多元化的专注和简化。这反映到商业模式上,便是规模和速度——因为专注,所以有大规模;因为简化,所以速度快。

  事实上,宏碁从不掩饰,甚至一再强调自己对规模的追求。

  压力来自PC业整合浪潮。典型案例是,联想在2005年5月完成对IBM PC业务的收购,藉此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三四年前,预计市场将发生剧烈整合的宏碁经过估算,认为必须以最快速度使年出货量超过3000万台。“这是存活的基本条件。”王振堂对《环球企业家》表示。

  像联想一样进行同业并购无疑是实现规模经济最便捷的方式,但2003年时,王还反对以此扩大市场占有率。当时他认为,销量大并不等于盈利多。一个例子是,在美国,顾客一个月内可无条件退货,对于PC这样价格变动快的产品,卖得越多潜在亏损可能越多。当市场在2006年传言宏碁将收购Gateway时,王也干脆地予以否认。

  但就在第二年,宏碁便将Gateway和欧洲第三大PC厂商Packard Bell纳入麾下。“我们认识到实现规模经济是最重要和最紧急的任务。如果不能尽快做大规模,将很有可能在行业整合中被消灭,因为到最后是大者恒大。”王振堂说。

  与大规模相联系的通常是低成本与低利润。一位台湾代工厂商董事长曾点评宏碁为第一个承认PC是低利润行业的企业。因此,其追求规模的另一逻辑是:在PC业利润空间缩小趋势不可逆转的前提下,盈利要增长就必须实现业绩增长,而扩大市场份额正是业绩增长的前提。

  为实现规模经济,在出货100万台PC、每台赚10块钱与出货10万台、每台赚 100块钱之间,宏碁更倾向前者。但这种成本领导战略并不能提升宏碁的利润率。其2009年第四季度运营利润率为2.97%,远低于惠普电脑业务部门同期的4.71%。

  王振堂并不担心低利润率。首先,宏碁可以通过提高产品周转率提升利润空间;其次,与注重利润率的美国股市不同,宏碁上市的台湾股市对低利润企业足够宽容,使其能按自己的低利润模式运转并给对手施压,而不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干扰;再次,随着未来两年销量的增加,宏碁预计其利润率将升至4%以上。

  真正让王思虑的是,急于成长的宏碁在“价低量大”的模式用力较深时,会出现入门级产品卖得多、高端产品却难以卖出去的问题,也就是外界常说的“低端低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