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10月,IBM宣布本财年第三季度利润增幅20%,达到28亿美元。当各大公司深陷危机之时,IBM何以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行?要寻找答案,我们需要回到80年前的那次大萧条。
如果从Charles F. Flint在1911年组建IBM的前身C-T-R公司算起,至1929年的大萧条,IBM只有18岁,与1988年成立的华为公司年纪相当。在大萧条中,IBM的客户成批破产,幸存下来的客户大笔削减订单。与其他的同行一样,IBM可以关闭工厂、削减研发费用、裁减员工,以躲过这一严冬。然而,在老沃森的领导下,IBM决定独辟蹊径。
在分析了公司所占用的各类资源之后,IBM坚信员工才是公司的最宝贵财富。IBM率先宣布,决不关闭一家工厂,也不裁减一名员工,在危机关头,各级管理者必须比平时更加关怀员工。
在投资于员工的同时,IBM也在新技术上投下了重重的筹码。第二年IBM更投资了100万美元在纽约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最现代化的研发实验室。
与此同时,老沃森要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他告诉工厂负责人,如果现在没人订货,就将所生产的新型计算设备及其零部件放在仓库里。自然,IBM遇到了极大的财务压力,甚至董事会也曾考虑过解除老沃森的职位。
但当1935年美国政府发布社会安全法案,需要对2600万就业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IBM积蓄的产品和技术立刻被抢购一空,后续订单蜂拥而至。于是,那时所有和IBM竞争做打孔机和计算设备的公司都随之消失了,只有IBM开发出了大型计算机。后来,在GE、RCA、Univac、NCR等8家主要的大型机生产企业中,只有IBM一家成功转型到了小型计算机。然后,在DEC、王安等6家生产小型机的企业中,有4家破产或被并购了,又是IBM开创了个人电脑的新纪元。今天,IBM又是第一个将个人电脑业务剥离出去,全力转向IT服务。
在大萧条中,老沃森领导IBM作出了大胆的商业决策,如果说这多少有些戏剧性的话,IBM长期投资于员工发展和技术研发,则是坚持了100年的基本策略。危机中员工更忠诚,也更有创造力;反周期进行研发投资更节省,也更容易脱颖而出。在这些不寻常举措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唯有坚守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始终关心员工、服务客户、追求卓越,才能在危机过后的下一个高峰独占鳌头。
文/白立新,来源: 《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