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寨现象侵蚀消费电子行业:还有谁幸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9日 10:30  南方日报

山寨现象侵蚀消费电子行业:还有谁幸存

“山寨”现象侵蚀消费电子行业

  又一个行业落入山寨厂商之手。近来,淘宝、易趣等网络销售平台上出现了一些标价两三百元的数码相机,没有品牌,但是绝对是“白菜价”。而日前记者走访广州海印附近的一些电子市场时发现,一些打着索尼、富士、卡西欧等标识的相机报价十分低廉,开价七八百元,侃价却能杀到三五百元。仔细辨认,这些数码相机很可能也是山寨厂商的“作品”。

  种种迹象表明,在玩残了国产手机行业后,山寨军团正在向液晶电视、数码相机等其他3C领域挺进。越来越多消费电子出现山寨厂商的身影,将给我们的3C制造业带来怎样的冲击与思考呢?

  山寨滥觞:MP3行业早被洗劫

  说起“山寨”现象,受灾最严重的当然是手机行业。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市场上销售的山寨手机的总量逼近4000万台,几乎占到整个市场的1/3。由于受到了山寨手机的大规模冲击,国产正规手机厂商的日子更加难过。2008年中报显示,波导、夏新老将等继续大亏,创维、联想等新兵则早早就进行了变卖,在它们的苦难叙述中,山寨手机都扮演这罪魁祸首的角色。

  但实际上,山寨文化的始作俑者并非手机,MP3市场才是孕育出这一有着中国特色现象的温床。在太平洋电脑城开档口多年的小刘告诉记者,早在5年前,MP3市场上就充斥着无牌和杂牌的产品,“当时我们一般称这类产品为公模机或者是白牌机,大家用的其实是同样的芯片方案,甚至是同一家厂开出的模具,除了品牌标识,基本上各家的东西都没什么不同的。”正是因为在产品技术上没有差异化,仿冒别人品牌的情况在当年的MP3市场上更为盛行,“大家外观都一样,冒牌只需要换个商标,比手机更容易。”

  有所不同的是,当年的MP3市场并没有那么多的知名品牌,即使仿冒也得不到太多的超额利润。于是一些有雄心的厂商开始自己运作品牌,产品设计、生产仍然是外包,但是宣传、策划却是精心打造。广州昂达的一位朋友这样告诉记者,昂达正是通过品牌化运作成功活下来的MP3代表厂商之一,而这种剥离生产和芯片级的研发,专心与外观设计和品牌运作的厂商在IT行业内也被冠以了“通路品牌”的外号。

  山寨大捷:1/3手机市场尽落其手

  由于市场原本就是完全开放的,MP3行业的山寨文化并没有引起行业内太多的关注。而国产手机行业则是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以TCL、波导、夏新为代表的第一批国产手机厂商甚至还在2001年前后掀起了市场狂潮,将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揽入怀中。但也正是这种政策庇护,使它们在山寨军团的冲击下显得格外地不适应。

  手机行业的山寨之风大盛实在是要“感谢”联发科的芯片———高度整合的手机芯片方案使低价成为了可能,芯片加软件应用的打包营销则拆除了技术门槛。当山寨厂商发现手机可以像MP3一样光设计一下外观就能轻易生产出来的时候,它们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竞争者的行列。

  “说实话,在联发科的芯片方案支持下,一台的带蓝牙、大屏幕手写、键盘双输入的手机出厂成本也就几百块,山寨厂商往往只赚50元到100元就肯卖,这种低价是正规厂商没有办法做到的。”深圳一家知名手机厂商的老总在谈到山寨机时显得颇为无奈。正规厂商有自己的营销、售后渠道要维护,还有品牌宣传、手机检测、政府税收等众多的支出,因此光拼价格,没法和山寨机对抗。

  结果是,正规手机厂商节节败退,从2006年山寨手机大举入侵以来,国产手机的份额逐年下滑,尤其是在过去曾经辉煌的三、四、五线市场,国产手机的竞争力也在不断下滑。

    相关新闻:

    平板电视“山寨机”只剩下便宜

    山寨液晶显示器流入重庆电脑城

    DC集成一样简单 数码相机刮起山寨风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