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汝京往事重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9日 09:38 经济观察报
往事重提 经济观察报:你来大陆做公司的时候有几种猜测,一种说法是在台积电收购世大之后,张汝京负气出走;另一种,他要来大陆做一个比台积电更大的公司,因为只有在大陆有这个可能。我不知道到底哪个对。 张汝京:都不正确。我们其实很早就想来大陆设厂,这不是从我这一代芯片人开始的。在德州仪器工作的时候,每逢有大陆代表团来访,我的老板、当时德仪的邵子凡副总裁,都会交给我去接待。因为他问过我,日后愿不愿意到大陆去建厂。他小时候在四川长大,年轻时去美国读书,毕业于斯坦福。他很希望能够为发展大陆科技做些努力。还有一位资深副总裁卢克修博士,他也相当支持我到大陆来参与半导体事业的发展。 经济观察报:没有商业上的考虑吗? 张汝京:当然有。我的前辈们觉得,如果没有半导体,大陆发展高科技会比较艰难。他们为了能够到大陆设厂,想了很多方法,跟美国政府和内地政府都谈了很久,最后轮到我的时候,大部分问题已经解决了。这是几代海外华人的努力,我们只是正好赶上了好时机。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上海的8寸厂从2004年到现在,每一年都赚钱,但如果只经营8寸厂,就是小而美,不能发挥更大作用;若要投资12寸厂,一开始投资,折旧压力就会很大。但我们考虑后还是决定建立12寸厂,所以这几年中芯都不赚钱——现金流都是正的,但扣除折旧之后就会显得亏损。要在发展民族产业和商业盈利之间做出平衡。 到大陆设厂我们很久之前就开始考虑。台积电收购世大之后,我正好得到机会到大陆建厂。 经济观察报:外界有一种看法,你在台积电收购世大案上是一个反对派? 张汝京:我从来就没有反对过,写故事的记者完全搞错了。台积电中很多人都是我在德仪的同事。当时(1999年)3月份(同台积电)就已经开始接洽,但是没有谈妥。6月份联电表示有兴趣收购。我就问董事会,是要继续自己经营还是要考虑合并,董事会跟我说,都可以。 到了10月份,台积电听说联电也有兴趣并购,又回过头来讨论收购。当时是两边都在谈,董事会的意思是要卖掉。其实到最后一分钟我也不知道谁是收购者,结果出来后我才知道原来是台积电。但从头到尾我没反对过,我当时希望的是世大被并购后,新公司能够支持我到大陆建厂。 同台积电合并后,我跟台积电报告,问是否可以到大陆设厂。我觉得张忠谋先生和曾繁城先生两位都应该是认同这个想法,但是因为受当时台湾政策的局限,2000年没有机会进行,于是在世大被合并以后我就离开了。 事实上,我对张忠谋先生很尊敬,他也很欣赏TI(德仪)的人,因为TI系统训练出来的人相当不错。我不是不喜欢台积电,而是我更想到大陆来参与半导体事业的开展。 那年春天在宣布收购的消息之后,我就要求离开,当时台积电的领导要求我短时间内不要离开台湾,过一段时间再辞职。于是那段时间我就开始筹划前往大陆设厂的工作。 之后,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半导体前辈和朋友先在香港谈了一段时间,因为香港有意愿让我们去设厂,美国对香港(技术出口)限制也会少一些,但也有美国朋友告诉我,其实未来香港开放和限制的措施也会跟大陆一样。香港之后,我们也分别拜访了北京、上海和深圳。无锡和苏州我以前就去过。各地勘察过之后,回到香港一同商讨,最终决定是去上海设厂。这就是大致的整个过程。台湾记者喜欢写故事,但其实从头到尾都不准确,我一直希望能够澄清这个错误。我在TI工作了20多年,TI的传统是鼓励员工到各地去参与建厂,从而得到学习和成长。因此每次有好的机会到亚洲去设厂,总是鼓励我们去。 经济观察报:中芯的企业文化跟TI有相似之处吗? 张汝京:有许多相同之处。台积电的文化跟TI也比较相似。TI就像是“黄埔军校”,芯片行业很多人都从那里出来。早期离开TI的人大部分去了台湾,1997年以后离开TI的人也有相当一部分来到了大陆,现在中芯从TI系统来的(包括北美、台湾、新加坡、日本及欧洲等地)有100多人,大约占到海外员工的十分之一。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