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比之争背后:摩托罗拉诺基亚定价权保卫战?(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5日 01:26  21世纪经济报道

  代工业者“被动”厮杀

  “我们已经背负‘打压比亚迪’的帽子好久了,不想再对官司本身说什么。”4月7日,富士康一位官方人士如是平静地回复记者说。在稍作思考后,他反问记者:“你们为什么不去考虑,在这个事件当中,除了当事双方之外,外部力量所扮演的角色呢?”

  不少代工行业的受访者对记者表示,“富比之争”的背后,折射出近年来手机代工厂为争夺相对日益萎缩的市场蛋糕,而“被动”厮杀。

  “原来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大牌厂商的代工厂主要集中在富士康、伟创力等少数厂商,但随着比亚迪等手机配件企业向手机全代工的转型,这种格局正在逐渐打破。”深圳一手机代工企业人士表示。

  比亚迪投资者关系部人士也对记者表示,目前其手机原件和组装两大业务,80%到90%的客户都集中在摩托罗拉和诺基亚。

  “这其中有不少原本可能流向富士康的订单,后来转向了比亚迪。”有知情者透露:“譬如,摩托罗拉的手机组装业务中,原本富士康份额巨大,但现在比亚迪表现很强劲。”据比亚迪电子2007年度业绩报表显示,后来居上的手机组装业务表现尤为抢眼——销售额人民币18.98亿元,同比增幅竟高达3409%。“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摩托罗拉的订单。”上述比亚迪人士说。

  此外,由于手机电池原材料、机盒塑料价格的上涨,也令传统的手机代工厂倍感焦灼。记者获悉,近年来随着锂电池原料价格上扬,手机电池的毛利已由原来的25%下降到21%左右。相比之下,以手机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在该领域无疑有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不止于此,受制于珠三角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新劳动法》带来的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传统代工厂商一度倚重的人力成本优势正逐步减弱。深圳某手机代工企业人士告诉记者,据其初步评估,今年以来其人力成本普遍上升5%到10%。

  生存的巨压之下,争夺有限的订单资源,让原本相安无事的同城代工厂“剑拔弩张”。有分析人士甚至认为,此次针对比亚迪的侵权诉讼,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诺基亚及摩托罗拉的订单流向。“订单通常被认为会流向胜诉一方,这是富士康方面预防订单流失的意图所在。”上述分析人士认为。

  摩托罗拉们保卫定价权?

  在这场诉讼案中,作为双方争夺的“客户资源”——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貌似“置身事外”,事实上各自命运却与此紧密相关。

  上述富士康人士向记者坦言,持续了一年的“富士康比亚迪之争”,其背后则是一场跨国公司的“定价权”保卫战,“无论是富士康,还是比亚迪代工,他们(摩托罗拉等)最关心的还是自己是否掌握定价的主动权。”

  “长期以来,摩托罗拉在全球的主要订单集中在富士康、伟创力和台湾的华宝通讯这几家大的代工企业中。从另外一个角度,这趋于垄断的代工方,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产品价格,有着较强的议价能力。”上述手机代工企业人士对记者分析。

  他以摩托罗拉的手机组装业务为例:“一般代工厂组装业务的毛利大约做到4%就差不多了,但像富士康这样的大型代工企业组装的毛利要做到6%。”

  尽管如此,由于在手机代工领域,“摩托罗拉们”出于对产品出货周期和产量规模的需求,往往对富士康等实力强劲的“代工大佬”们存在一定的依存度。因此,面对后者在定价权上的强势,前者显得话语微弱。

  “从某种程度来说,摩托罗拉们希望代工客户分散一些好。更多的选择空间,对他们意味着更强的议价能力。”上述人士指出,“但前提是新进的代工企业在产能规模上,要达到巨头们的要求。”

  比亚迪投资者关系部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在工艺和品质上,与富士康并没有什么差异,差距主要体现在规模化上。”

  在此背景下,比亚迪已悄然展开扩充产能的布局。今年2月,比亚迪宣布将斥资1.64亿元收购匈牙利一家从事手机元器件制造、模组制造及手机组装的公司Mirae Industry。与此前在此设厂的富士康形成对垒态势,直指欧洲市场。

  此外,还有知情者向记者透露:“比亚迪集团正在酝酿整体回归A股,未来募集资金将有很大一部分用来扩展手机业务产能。”

  与比亚迪手机扩产的雄心息息相关,眼前富士康诉比亚迪案的胜败,将直接关系到其对手——富士康在手机代工领域的“相对垄断地位”是否能被打破?进而“摩托罗拉们”能否如愿提高自己的议价能力?身处漩涡之中的比亚迪不愿正面回应:“相信越来越多的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订单会分流过来,这是趋势。”

  (本报记者丘慧慧对此文亦有贡献)

[上一页] [1] [2]

本文导航:
·富比之争背后:摩托罗拉诺基亚定价权保卫战?
·富比之争背后:摩托罗拉诺基亚定价权保卫战?(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