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援手拯救S*ST海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0日 19:03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田文会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在经历此次资产置换后,从2007年4月23日起停牌至今的S*ST海纳将摆脱债务重重的原有状态,重新赢得投资者的信心

  4月3日,等待已久的投资人终于看到了浙大网新(600797.SH)发布的重大关联交易公告。

  据这份公告称,浙大网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以控股子公司浙江浙大网新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下称“浙大网新机电”)100%股权,认购上市公司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S*ST海纳”,000925)新增发的4472万股股份(每股认购价格为12.21元,系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股票均价)的议案。

  上述认购完成后,从事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的浙大网新持有S*ST海纳32.05%的股份,成为后者的第一大股东。

  而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在经历此次资产置换后,从2007年4月23日起停牌至今的S*ST海纳将摆脱债务重重的原有状态,重新赢得投资者的信心。

  绝处逢生

  S*ST海纳于1999年5月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系单晶硅制品和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销售。几经倒手后,S*ST海纳大股东由最早的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浙大集团”),变更为“飞天系”掌门人邱忠保。

  公开资料显示,S*ST海纳被“飞天系”控制期间,邱忠保及原高管人员违法违规挪用公司资金约2.85亿元,还以S*ST海纳的名义擅自为其掌控的公司向银行贷款或个人借款提供连带保证担保,本金总额高达3.95亿元。

  截止2007年6月30日,S*ST海纳的净资产为-2.79亿元,公司主要经营性资产被法院查封冻结,濒临破产的边缘,债务重组刻不容缓。此时,S*ST海纳原大股东浙大集团施以援手。

  浙大网新副总裁董丹青表示,此次资产重组是浙大网新战略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事实上,即使没有S*ST海纳,浙大网新也会为公司的机电业务寻找合适的发展平台。”

  事实上,在2007年,浙大网新便对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梳理,逐步确立了“集中资源,专业发展IT及软件外包业务,实现公司从多元化向专业化经营转变”的发展战略,寻求更好的业务发展平台。

  “S*ST海纳破产重整完成后,成为了一个净壳,而浙大网新也一直在寻找把机电业务独立出去的平台,在网新集团的推动下,促成了这次重组。” S*ST海纳副总裁李军透露,正是在此基础上,双方才坐在桌上谈重组事宜。

  李军强调,经过债务重组之后,S*ST海纳已经没有任何债务风险。实际上,据其2007年年报(天健出具)显示,S*ST海纳归属母公司所有的净利润为4.35亿元,即使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也在0.16元。“海纳已经不是一个ST公司,而是一个正常的上市公司。”

  本次交易完成后,浙江海纳将成为机电业务为主、半导体业务为辅的全新业务平台。而机电业务的注入使得浙江海纳主营业务结构得到了优化,资产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重新获得了可持续经营发展能力和融资能力。

  “为增强S*ST海纳的盈利能力,大股东网新集团还承诺,在2009年6月30日前将其下属的轨道交通类资产注入S*ST海纳。”李军向记者透露。

  目前网新集团的轨道交通机电业务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7亿元。而轨道交通机电系统也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布局发展的产业,一旦这一资产注入S*ST海纳,其盈利空间将有所提升。

 [1] [2] [下一页]

本文导航:
·浙大援手拯救S*ST海纳
·利益天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