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王刘芳 “如果年内仍然得不到好莱坞片商的支持,再坚持EVD,我认为是很盲目的。”上周,中国EVD产业的坚定支持者与忠诚推动者,张宝全第一次对媒体表示。
实际上,从出生之日起,EVD就一直处在市场的边缘。一两年前,它开始从家电卖场淡出。时至今日,遍寻北京的国美、苏宁各店,都很难找到EVD的影子。据说张宝全今天将秘密飞赴好莱坞,与片商进行最后的磋商,EVD的生死将在这次会议中最终敲定。
尽管EVD前途未卜,但承载着中国高清光盘产业界殷切期望的EVD不可能被遗忘——它源于产业报国理想的传奇开局,引无数英雄奋力一搏的创业故事,令人刻骨铭心。
应劫而生
在EVD出现之前,市场是VCD和DVD的天下。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影碟机在国内持续热销,VCD和DVD几乎像彩电一样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在家看影碟、唱卡拉OK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产业催生了万利达、夏新、步步高、金正等一大批中国品牌,它们迅速崛起,甚至连续几年占据了央视广告“标王”的宝座。国产影碟机的市场份额一步步赶超索尼、飞利浦等国际巨头,中国本土企业在彩电行业的大获全胜眼看就要在光盘产业重演。
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光盘产业好景不长。2001年底,先是飞利浦、索尼、LG结成的3C同盟找上门来,向中国企业索要专利费,每台机器3.5美元;紧接着,以日立、松下、JVC、三菱、东芝、IBM为代表的6C阵营如法炮制,每台机器开价4美元;法国汤姆逊来了,要求每台机器收1美元至1.5美元;美国MPEG专利公司也来了,每台机器要收2.5美元……更多的跨国企业拿着专利证书闻风而至,让中国的DVD厂家应接不暇。有人算过一笔账,外国企业索要的专利费加起来,达到每台29美元之多!而中国企业辛辛苦苦生产一台DVD,价值不过区区49美元。
“除去买芯片的费用、材料费和制作费,我们的企业每卖一台机器,所得利润不过两美元,这点微利还是我们的企业在耗费人工及种种资源的情况下取得的。而如果我们不肯交29美元的专利费,连那少得可怜的两美元都没机会赚!”北京电子信息行业专家梁胜说,DVD专利费事件给中国产业界上了深刻的一课。残酷的现实让中国的光盘产业界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辛苦地工作,却沦为别人赚钱的工具?怎么才能免受别人的盘剥,掌握自己的命运?
惟一的选择是绕开国际竞争对手的专利壁垒,另起炉灶,构建自己的技术标准和专利体系。中国有13亿人,这一市场规模足可支撑我们自己的光盘产业。历经磨难的中国光盘产业酝酿打造一款纯中国血统的影碟机,它便是EVD。
天赋使命
“对我而言,EVD不是生意,而是使命。”在很多参与过EVD项目的人心中,张宝全这句话烙印深深。
2002年深秋的一天,北京EVD产业同仁第一次聚首。在中关村,各领域的技术精英经常聚会,交流业内最新资讯与技术动向。整个2002年,跨国公司向本土企业收取DVD专利费几乎成了每一次聚会必谈的主题。很多年轻的科学家为此陷入了深思。在数字光盘技术方面,我们有许多优秀的工程师,有许多留学归来的博士,人才济济;数字光盘技术的基本原理无非是“0”和“1”的编码组合,跨国公司能做出来,我们为什么不能?而且我们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硅谷有一句口号: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服务,末流企业才卖产品!”年轻的科学家们意气风发:“如果不去试一试,我们只能继续做末流;试了,我们就有可能做到一流。”这次聚会被认为是中国EVD产业联合的开始。
相关报道:
本文导航: | ||
·张宝全秘赴好莱坞寻支持 EVD本周决生死 ·张宝全秘赴好莱坞寻支持 EVD本周决生死(2) |
·张宝全秘赴好莱坞寻支持 EVD本周决生死(3) ·张宝全秘赴好莱坞寻支持 EVD本周决生死(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