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方幸星:创意“包身工”的亿级梦(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6日 01:57 21世纪经济报道
三步战略:亿级、十亿级、百亿级 以稳定的客户资源和优秀的制作能力做支撑,王利锋自信3年后完全可以达到上市标准。在他的预想中,上市时公司主营业务仍是动画制作,但是原创业务已经小有成就,并且已经发行股权合作的原创作品。目前,幸星已经涉足制作作品的股权合作,尽管股权比例比重小。王利锋透露,2008年,幸星会小规模地介入原创业务。 然而,无论既定业务的扩展,还是进军原创,幸星都需要跨越两道栏杆:一是钱,二是人。 动画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投资周期长的产业属性。而以幸星目前的规模基数,外包业务的利润积累扩展制作能力可能尚捉襟见肘,涉足原创业务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更是问题,王利锋也承认,“公司找对了钱,可以发展得更好。”低于500万美金的融资做不了什么事,不过多了,股权稀释,也不是王利锋愿意看到的。 然而,VC或私募对于幸星的业务模式并不特别看好,“接触了很多家,多数对于中国动画行业的未来不确定,又觉得挣外包的钱太辛苦,他们想挣的是Google这样的快钱。” 投资方的谨慎,实质上折射的是中国动画产业的整体窘境。虽然政府积极扶植动画产业,比如:在全国推动建立了17个动画产业基地和6个动画教学研究基地;规定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时-20时之间禁播境外动画片;同时给予动画制作公司政策优惠,比如幸星就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然而,在业者看来,政府没有对症施“猛药”。王利锋认为,动画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发行渠道单一和盗版猖獗。 目前,动画公司原创作品的主要发行渠道是电视台,然而播出平台高度垄断,制作方完全没有话语权。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产电视动画片平均的投资成本大约为5000到10000元/分钟,但在电视台的首轮播映价最高区间也不过是600到1000元/分钟,但是电视台的抱怨是国产动画质量差,没有收视率。低价、低质量,进入死循环。 大量制作方寄希望于儿童服装、家居用品、食品、玩具、游戏、图书和DVD等衍生产品,但又遭遇盗版,“衍生产品尽管卖得好,但未必能收到版税,”王利锋甚至悲观地断言,“盗版不解决,中国文化产业没有希望。” 国内市场的不成熟决定了动画产业的孩子养不大。截至2007年,据国家工商总局对27个省区市的统计,全国动漫制作机构已有5473家,但王利锋估计4000多家的制作公司人数在10人以下,而规模较大的制作公司经营状况也不理想,“多数在烧投资者的钱,等环境好转的那天。” 而幸星发展实质是来源于国际业务的突围,虽然20%的业务仍来自国内,但主要是“闲时调剂余缺”。据王利锋透露,幸星已经与一家外国基金签订了意向书,资金在3月底到位,“融资主要用于扩大制作规模,介入原创以及引进人才。” 王利锋用外国人的坦率来评论人才的重要性,“什么是以人为本?事情做得好,就是人行,事情做不好,就是人不行”,甚至不讳言,幸星首次接受媒体全面报道,目的就是吸引人才——因为公司80%的业务在海外市场,他不指望扩大知名度可以提升业绩。 由于业务规模增长,预计2008年底幸星人员将扩充到300人,2009年底则将达到600人。王利锋不排除并购现有代工企业的可能性,同时需增加原创的人才储备以及外籍的创作人员——包括Becky在内,公司现有外籍员工5人。“动画制作公司理想的规模是5000人以上,才能真正产生制作的规模效应。”2008年,幸星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目前公司的主要股份还是他本人和Becky持有。 虽然业绩增长前景乐观,但是服务外包行业利润空间毕竟有限,有中国员工曾经这样描述公司的处境,“我们是目前国内比较大的公司之一,但基本是国外动画的一个加工厂,在给别人提供廉价劳动力。” 王利锋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他自己有一个明晰的三步战略:从事动画制作外包服务,公司可以达到亿级美金的规模;从事原创作品生产,可以达到十亿级美金的规模;从事动画衍生产品的发行,公司则可以成长到百亿级美金的体量——他说,这可能需要他奋斗30年。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