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幸星:创意“包身工”的亿级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6日 01:57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陈晓平

  “国内大片的特效我们基本都能做,比方纪录片《圆明园》、周星驰的《功夫》,现在参与的项目有成龙、李连杰出演的《功夫之王》以及吴宇森的《赤壁》。”拿着一把5寸长的木梳理理前额不长的头发,王利锋侃侃而谈,“当然,我们也有做不出来的,像《蜘蛛侠3》中的沙人。”

  不过,他马上话锋一转,“我相信没有一个亚洲公司能够做出来。”作为万方幸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幸星)的创办人,王利锋十分自信团队的制作实力。

  幸星成立于2004年8月,核心业务为三维及flash动画、游戏等数字娱乐产品的制作,现有员工200人左右——在中国数字动画行业,幸星已是“大规模、高质量”的公司之一。最近,幸星与一家国际知名的VC签定了意向书,融资额为百万美金,王利锋的目标是“3年之后可以上市”,并“立志成为亚洲最为出色的动画公司”。

  而2007年公司的营业收入约为几百万美金,他如何画出小基数向大愿景的美丽弧线?

  国际化生存

  2001年12月,王利锋从加拿大回国创业。在加拿大,他学习动画2年,获得硕士学位,并在动画行业浸润了10年。

  和许多海归一样,王利锋回来是因为觉得国内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他同样遭遇了海归水土不服的尴尬。创业伊始,团队来自于北京电影学院一个动画工作室,总共4个人,而在2004年以“万方幸星”名义重新注册之前,公司还是10人左右的队伍,虽然也曾参与热播剧《天龙八部》等特效制作,但项目源一直不稳定,依靠断断续续的小项目维持生计。

  公司业务长达2年发展缓慢,王利锋的解释是“没有找到适合发展的道路”。那个时代,他将业务重心放在国内市场,但最终发现资源禀赋与战略定位不匹配:首先,国内市场不成熟,项目发包方不够专业,预算低,高质量的制作能力不能得到体现;其次,市场容量有限,国内营运良好的公司往往有政府、电视台等稳定的项目来源,而他认识的潜在客户集中在欧美市场,国内缺少人脉资源。

  2003年,北京大学成立动画学院,王利锋作为专家顾问起草了建院方案,并参与了系主任的面试选拔,由此结识了事业发展的贵人——美国人Becky Bristow。Becky有在动画行业长达30年的从业经历,也曾担任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的动画系主任。据说,CG动画行业翘楚皮克斯(Pixar)中,他的学生超过100人。Becky与中国还颇有渊源,早在1988年就曾为一家深圳的动画制作公司担任艺术顾问。

  由于相似的国际背景,两个人在事业发展上具有许多共识。2004年,Becky离任北大动画系主任,加盟王利锋的团队,两人自筹资金100万美金,将公司重新注册为北京万方幸星,公司业务重心转向国际市场。当年,公司承接了数个价值几万美金的小型国际项目。

  其后,公司的业务规模迅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订单数量明显增加。“2005年增长3倍,2006年是2倍,2007年成长了将近10倍,2008年预计是4倍,达到千万美金的营业额。”

  目前,幸星的客户名单中包括了迪斯尼(Disney)等等诸多国际知名的数字娱乐公司。王利锋坦言,“目前的客户资源支撑公司五年内年均100%的增长不是问题。”实际上,现在万方幸星的一年1000分钟的生产能力已经不足以应付订单,现在共有6个动画工作室代工幸星承接的订单,平均每个工作室30人左右,总的生产能力与幸星相当。

  然而,在国际外包的市场中,一般中国动画公司分一杯羹却并不容易。在王利锋看来,最关键的是国际化能力:国际化团队,国际化思路,国际化视野。比方,一个动画外包合同,发包方至少会寻找5家以上的制作公司,就报价、技术能力、历史记录作出评估,然后再决定订单的归属;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制作方需要就项目进展与发包方进行大量的沟通,“魔鬼在细节,客户会考察你是否赶得上既定的日程表,他的疑问能否得到满意的回答,甚至会考察你的文件名是否正确”。因此,幸星核心人才都在北美和澳洲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并且精通英汉双语,6人的高管团队中本土和外籍平分秋色。

  王利锋认为,“99%国内的公司不具备这种国际化能力。”

 [1] [2] [下一页]

本文导航:
·万方幸星:创意“包身工”的亿级梦
·万方幸星:创意“包身工”的亿级梦(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