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评论:研发体制阻碍“科技大国”上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03:21  新京报

  一家之言

  12月7日的《科学》杂志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调发表了执行社长艾伦·莱什纳和沃恩·图雷基安合作的一篇题为《中国科学在进步》(Chinese Science on the Move)的社论,高度评价和展望了过去、现状与将来的中国科研投入实力。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在全球“国家研发资金”排名中已超过德国,升至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科学研发投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据新华社华盛顿12月7日电)。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授权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该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以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国每年在研发资金上投入应该超过1000亿美元以上。

  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或者警惕:

  首先,要使科技对经济产生持续的长期正作用,重要的不在于量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微观基础同样不可忽略,这也就是说它的投入方式和发生机制是其中的关键。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国家的R&D投入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入的形式,企业的研发投入仍然微乎其微。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自发性的研发投资对于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增长来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对于科技应用和市场前景的把握要比政府来得准确得多了。科技强国不仅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建构过程,更是一个国家、企业与个人的互动性过程。否则,科研工作很有可能由于高昂的监督成本和实施费用,陷入腐败、造假等科技丑闻的黑洞之中。

  其次,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一个非常长的滞后期。根据现代经济学家的一些研究来看,R&D投入的经济贡献虽然对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大有裨益,但更大范围的社会经济贡献是通过教育、培训等内生性手段来完成的。

  教育不仅能改变人们对于社会投资的“短视效应”,让更多的资本流入到对社会长期投资的研发过程中,同时这些教育培训机制也切实地提高社会整体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科技再研究的能力。因此,在大规模R&D投入的同时,还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教育机制,才能产生良好的扩散效应。客观地说,虽然我们这些年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其真正的扩散外溢功能仍是值得怀疑的,而另一方面的精英筛选功能更是消耗殆尽。

  最后,研发投资的投入并不是一个时点上的概念,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积累过程。科技的经济贡献作用只有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能发挥其真正威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阀值效应”。对于已经有巨额研发投入的中国来说,长期投入并且加大力度,同时创建良好的研发投入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个人加入这一行列中,可能是未来几十年中国政府的最佳策略。

  □陈宇峰(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