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大哥阿尔卡特效应:上海争夺总部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7日 10:2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顾建兵 上海报道

  自2000年1月原阿尔卡特将其亚太区总部设在上海后,上海在争夺总部经济上一发不可收。

  “到2010年,上海要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0家、外资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180家,全球研发中心230家。”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看来,上海完成这个目标将意味着一次非凡的蜕变。

  不仅是上海,对于国内包括北京、广州等在内的中心城市而言,由于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工厂不断外迁,有关方面纷纷将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转向发展总部经济。

  “这势必要同香港、新加坡等展开竞争。”袁志刚称,国内相关城市要在总部经济争夺战中取胜,并不容易。

  “带头大哥”

阿尔卡特

  原阿尔卡特是第一家将亚太区总部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在此之前,阿尔卡特的亚太区总部设在澳大利亚。阿尔卡特在合并朗讯之后,原朗讯的亚太区总部职能也从新加坡合并到了上海。

  另外,飞利浦也在去年将中国区升级为大中华区,将其在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业务划归内地统一管理。

  更为激进的是,英特尔甚至在2005年将其全球五大业务部门之一的渠道平台事业部全球总部从美国搬迁到了上海。

  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将总部设在上海并不是偶然的。联合利华的例子或许可以有助于理解跨国公司这种集体性动作的初衷。

  “到明年,我们在上海的1000多名工作人员将全部是管理和研发人员。”11月24日,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曾锡文向记者透露。

  10年前,联合利华在上海的2700名员工中有2500名是工人,只有不到200名管理人员。而到2010年,联合利华在上海总部的管理和研发人员数量将增长到2500人。

  作为上海长宁区的纳税大户,联合利华的这些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在2006年仅个人所得税就缴纳了7000多万元,占其在上海所缴纳税收额的一半。这个数字也已经超过了1998年联合利华在上海7家工厂所缴纳的税收。

  据记者了解,联合利华在上海最高峰时拥有7家合资工厂,这些工厂让联合利华在国内站稳了脚跟。但是随着上海生产制造成本的不断上升,联合利华的这些工厂在1998年遭遇到了危机。

  “当时我们的

化妆品在上海的生产成本是印尼工厂的7倍。”曾锡文回忆说,联合利华在上海生产的产品根本就竞争不过来自印尼的水货。在联合利华的全球体系中,国内工厂的竞争力开始不断下降。

  痛定思痛。也就是从1998年开始,联合利华同有关方面进行谈判,开始将生产工厂逐步转移到安徽合肥。“上海的很多工人本来就来自安徽,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将工厂搬迁到这里呢?”曾锡文说。

  现在,联合利华在合肥的工业园已经开始启动了第六期项目,其将原本在日本的三个工厂、台湾地区的生产厂和澳大利亚的生产工厂都搬迁到了合肥。“现在我们的生产成本比印尼还低,甚至只有意大利工厂生产成本的40%。”据曾锡文透露。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并没有在联合利华的工厂大迁移中被抛弃。在工厂搬迁的同时,联合利华在上海建立了全球采购中心和全球研究所。2004年6月,联合利华与长宁区政府正式签约,宣布在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建设其全球研发中心及中国地区总部。

  在确立了上海的总部地位之后,联合利华将其在亚太区和全球管理总部的很多职能转移到了上海。由于科研人才平均费用只有英国的三分之一,联合利华还关闭了其在日本和芝加哥的研发中心,同时缩减了英国、荷兰的研发机构,将更多的研发资源投放到了上海。

  “上海拥有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曾锡文说。让长宁区政府甚至上海市政府高兴的是,在这一退一进的变迁之后,联合利华在上海缴纳的税收并没有下降,甚至联合利华的总部效应所带来的很多会议、餐饮费用,还无形中促进了上海服务业的发展。

  总部经济

蛋糕拆解

  吸引更多联合利华、英特尔等跨国公司的总部或地区总部进驻,也正是上海的努力方向之一。

  “上海目前已经聚集了300多家上市公司总部、100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31家民营企业500强公司总部。”上海市总部经济促进中心秘书长李东告诉记者。

  而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看来,过去三十年,中国依靠庞大的劳动力参与全球分工,成了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在未来,应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总部经济的知识型、辐射性将会很好的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并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总部企业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虽然在总部经济的模型中,企业贡献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税源均具有不确定和流动性,但是由于是公司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聚集的场所,总部经济一般可以为所在地稳定地贡献个人所得税、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同时也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工作岗位。

  已经落户在上海的一些公司总部显然也给了上海不错的回报。入驻恒隆广场的通用电气(中国)公司,去年纳税1.5亿多元;进驻中华企业大厦的欧莱雅(中国)公司一年上缴的税收超过2.9亿元。

  “入驻恒隆广场、中信泰富和梅陇镇广场三家办公楼宇的公司去年缴税30多亿元。”李东表示。而入住金茂大厦的IBM亚太区总部等在2006年贡献的税收超过100亿元。该大厦因此也被称为“百亿楼”。

  不仅是跨国公司,来自江苏和浙江的民营企业在将总部搬迁到上海之后,也为上海创造了大量的税收。

  2001年,美特斯邦威从温州迁往上海,2005年更是将其管理总部全部集中到了上海南汇区。“我们2006年纳税是1亿元,今年全年预计是3亿-3.5亿元。“美特斯邦威董事长周成建透露。正是将总部从温州搬迁出来,美特斯邦威这几年发展也相当迅速,”现在全国的专卖店已经有2000多家”。作为管理总部,虽然在上海没有生产工厂,但是其全国300多家工厂的研发、产品管理、配送都是通过上海总部来进行的。

  据上海总部经济促进中心统计,现在上海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总部经济“地图”,较为突出的是由陆家嘴、南京路、淮海路、虹桥临空园区形成的贯穿上海东西的总部经济带,如在虹桥临空园区就聚集了联强国际、携程网等233家IT企业的区域总部。

  超越难题

  事实上,不仅是上海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地也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指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成为”总部经济”发展的”第一能级”。

  就北京而言,总部企业数量、研发能力和开放程度都排名国内第一。不过,其在商务设施上次于上海位居第二,基础条件排名第三,低于上海和广州。

  就“内资”总部看,区域中心仍然是其最必然的“归宿”。比如,东北、河北的企业多半会把企业总部放在北京,而江苏、浙江、安徽的企业往往会把”司令部”瞄准上海,而珠三角的很多民营企业会自然将总部放在广州和深圳。

  上海市经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展总部经济是上海这类特大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的先进城市,无不经历了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的重大经济转型。

  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6家企业总部驻扎纽约,奠定了纽约的世界总部经济中心地位;6000多家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设在新加坡,成就了世人瞩目的新加坡经济;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的外资公司已达966家,开设地区办事处的外资公司2241家,大量的企业总部云集香港,极大地提高了香港有限资源的产出效率。

  “总部经济对纽约经济的贡献度已经达到了25%-30%。”在李东看来,上海地理位置独特优越,具有连接国内外两大市场的枢纽作用,已成为跨国公司设立其“指挥中心”和“神经中枢”的重要选择。同时,临近上海的苏浙及华东、华中诸多省市,现已成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基地,大批工厂遍布其间,这一雄厚的产业基础,成为跨国公司在沪设立”总部”的重要外部条件。

  但是在中化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冼明看来,同香港和新加坡相比,上海、北京等地由于外来人口持续进入,教育、医疗和治安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同时由于金融政策的制约,大型企业在将总部放在北京、上海等地,也还有不小的障碍。

  携程网创始人季琦也毫不客气的指出,“政府太过于强势、各省区之间区域分割严重,这些都不利于北京、上海等地的总部经济发展。”

  而袁志刚也表示,上海、北京等地必须在创新能力、市场条件和产业基础方面加强建设,尤其是必须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的水平,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赶上甚至超越香港和新加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