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陈肇雄:打造国际一流的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1日 21:25 学习时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战略的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结构调整全面深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整体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位,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之一。总体来看,我国已步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大国的行列,具备了实现从大到强、向更高层次拓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是我国迈向电子强国的重要依托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处在重要的战略转折期,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迫切要求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仅要做大,更要尽快做强;不仅要保持高速发展,更要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个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上的国际竞争力往往体现在代表国家水平的大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上,提升大型电子信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建设电子信息强国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我国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及信息产业部“大公司战略”的实施,使得一大批明星企业迅速崛起,但与国际电子信息强国比,仍缺少产值规模、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市场能力、品牌影响、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位居国际前列的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至今,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无一入围世界500强企业。规模偏小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始终处于低端和从属地位,不仅缺乏规模成本优势,更难以获得市场话语权,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因此,解决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影响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加速打造国际一流的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全面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早日实现我国从电子大国到电子强国的跨越,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十分紧迫而又极其艰巨的战略任务。 鼓励并购重组,扩大经营规模,是培植国际一流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重要途径 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是竞争高度激烈,技术更新快,规模化程度高。没有规模就没有行业地位,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话语权。对于处于完全市场竞争状态的电子信息企业来说,大,或许并不等于强;但是做不大,则肯定也很难做强。加速扩大企业规模,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得以实现;同时,顺应产业发展潮流,通过实施风险可控的并购重组,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行业地位,也是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加速规模扩张、应对国际产业规模化竞争的重要途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并购的浪潮席卷全球。在过去的十年中,全球并购总额达23.6万亿美元,其中2005和2006年的并购总额分别为2.67万亿美元和3.71万亿美元。2006年,包括100亿美元的国企重组类并购,中国的并购总额为600亿美元,日本1080亿美元,加拿大2080亿美元,法国2600亿美元,英国4370亿美元,而有162家企业入榜世界500强的美国,2006年并购总额则高达1.7万亿美元。并购重组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产业资源、控制价值链中更多环节,从而不断巩固其全球市场地位、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政策环境的日趋成熟,中国必将成为全球最受瞩目、最为活跃的并购市场之一。 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业总收入合计1459亿美元,仅为同期IBM一家公司营业收入的1.6倍。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合计223亿元,按2006年末汇率计算,约合28亿美元,而IBM一家公司同期的税后净利润就高达94亿美元。显然,以我国电子百强企业目前的经营规模与实力,要与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竞技,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电子信息企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以超常规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思路,实现超常规的发展速度。而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手段,加速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无疑是值得认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政策层面看,要鼓励并大力支持企业实施并购重组,同时,要引导企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一是要有利于夯实企业的产业基础,增强主导产业的实力;二是要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要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四是要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是培植国际一流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核心和关键 企业要发展,做大至关重要;而能否做强,则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强化科技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更是打造国际一流的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实现我国从电子大国到电子强国转变的客观需要。 统计数据显示,198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九位,1996年排名世界第五位,1999年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国,2003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同时,科技创新能力也大大增强。然而,据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6~2007年度全球信息技术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信息技术竞争力的全球排名继前年下跌9个位次到第50位后,去年又继续下滑到第59位,创新能力提升速度已远远落后于产业规模的发展速度。 目前,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始终处于全球主导地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70%以上的知识产权为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所拥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技术自给率不足20%,尤其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仍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另一方面,从技术前瞻性看,美国、日本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巨头的研发方向一般都瞄准10~20年后的科技,而我国的大多数电子信息企业只是处于跟踪研究状态,一般是面向当前1~3年的短期应用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前瞻性研究上落后许多年。总体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速度与产业规模发展速度已严重不相协调,制约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政策层面看,强化科技创新,加速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科技创新活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切实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市场需求。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不仅要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同时,更要使其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尤其要发挥中央企业在产业重大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领军作用。一方面,目前,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拥有一批重要骨干企业。另一方面,中央企业中有一批综合技术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这些科研机构具有学科比较配套、领域相对完整、科技人员集中、科研成果丰富、实验条件齐备的特点。强大的人才、技术基础,保证了中央企业在参与国家重大产业技术攻关、解决行业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要发挥政府在电子信息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持与宏观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单一企业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快完成的重大产业技术领域,以及应用比较广泛、单一企业无法垄断使用从而导致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市场机制容易失灵的共性与基础性技术领域,在这些领域里,如果仅仅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很难在核心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因此需要有效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集全国之力,整合行业优势科技资源,联合科技攻关,加速实现突破。 三是要着力加强产学研结合。一方面,企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有资金、市场及生产优势,但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整体上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机构少,科技成果积累不足。另一方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经过多年来的积累,已经具备了比较充足的技术条件和潜力,科技成果积累丰富,有知识、人才及信息优势。因此,应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市场与生产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加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推进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是培植国际一流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重心所在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全球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资源重新配置和产业梯次转移已是大势所趋,新的产业布局和分工体系正在迅速形成,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以低成本占据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原有的竞争优势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可持续发展压力。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是我国电子信息企业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谋求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工作重心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目前,我国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中的比重已超过15%,手机、计算机、彩色电视等多个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排名第一。然而,从出口企业性质及出口贸易类型的相关数据分析,情况却不尽理想。2007年上半年,外商独资企业出口总额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全部出口额的三分之二以上,加上中外合资企业出口额,三资企业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近85%,从而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外贸依存度超过50%。而从出口贸易类型来看,进料加工贸易与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仍然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的主体,合计占到全部出口额的比重同样接近85%。分析数据使我们看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没有摆脱跨国公司“加工车间”的窘境。 严酷的产业竞争态势与提升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品牌、具备国际范围内竞争能力的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以全球化的思维规划未来,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开拓市场,争夺人才,从而带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这不仅意味着我国的电子信息企业要在继续扩大原有合资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海外资源,拓展国际市场,使企业的产品走出去;同时,更要求企业尤其是代表国家产业综合竞争实力的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不断深化国际合作领域,提升国际合作层次,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实现从以国际贸易为特征的产品走出去,到以跨国经营和技术合作为标志的企业走出去,进而全面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核心竞争能力。 从政策层面看,要鼓励和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还要引导实施“走出去”的企业扎实练好过硬内功,切实从战略、管理、技术、人才、市场等多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一是要明确走出去的目的,分析已经具备的条件。首先,企业绝不能为走出去而走出去,走出去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和配置产业发展资源,从而做优做强核心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其次,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够成功地走出去,可以肯定地说,在国内市场尚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是很少能够成功走出去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 二是要制定科学而切实可行的国际化战略。科学而切实可行的国际化战略,是企业跨国经营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一方面,企业应对国际市场、资源状况、竞争态势及经济、技术发展趋势等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前瞻性和持续性、符合企业自身实际与资源条件的国际化战略。没有战略而盲目地走出去,或以错误的战略指导企业的走出去,以及战略规划实现的可行性过低等等,都会给企业的走出去发展带来极高的风险。 三是要确定符合企业实际、适应东道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成功的商业模式来自于企业对市场规律的深刻了解与准确把握,来自于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不断创新和经验总结。对商业模式的选择,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国际化运营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产业资源状况等,同时,还必须考虑东道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等重要因素,兼顾员工、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 四是要积极培育有竞争力的自主核心技术与国际化品牌。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如果没有自主核心技术作支撑,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就必然会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缺乏竞争力,在国际化运营中流失大量利益。 五是要建立一支有国际化运营经验和能力的管理团队。企业走出去,人才是关键。企业要取得跨国经营的成功,就必须加快建立、完善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与激励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追求、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国际规范与国际惯例、具有较强国际化运营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和国际化人才队伍。 建立防控体系,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是培植国际一流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重要保障 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加强风险管理,也是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重要保证。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风险将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应用到公司企业战略制定、治理结构、投融资决策、财务管控、各项业务运作流程和操作等各个层面,形成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 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尤其要坚决杜绝在企业并购重组与国际化运营过程中不顾自身整合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的盲目扩张行为,以及为走出去而走出去的盲目国际化。要高度重视并购重组与跨国经营中的文化整合问题,避免因文化冲突而导致的经营风险。要不断建立、完善国际化运营风险防控体系及境外资产监管机制,切实增强公司对境外企业及资产的控制力,有效规避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或遭遇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财产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类风险因素,确保境外资产的安全运作和保值增值,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奠定坚实的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打造国际一流的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系统谋划企业发展战略方针的同时,着力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强化科技创新和国际化运营能力建设、建立风险防控体系,是我国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适应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来源:《学习时报》第406期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