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寻找内地企业未来黄金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4日 15:46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媛

  编者按

  涵盖内地、香港和台湾企业的《中国1000大》排行榜首度在内地发布。2007年,《全球商业》首次对在香港、台湾、上海、深圳上市的中国企业进行调查,按照 2006年度营收公开数据进行排名,评选出前1000名的企业。此前,这项调查已连续6年,深度调研内地、香港和台湾近4000家上市公司,拥有横跨大中国地区四个股市交易所资料。为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排行榜内在玄机,本期特别邀请了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台湾《商业周刊》社长俞国定和我们共同分析亚太最活跃的经济区域所蕴藏的财富机会和风险,触摸这张表格之下的经济脉搏。

  中国经济还存在哪些变数?

  主持人:总的来说,从1000大的榜单当中,所呈现出的2006年中国经济特点是怎样的?因为这个榜单已经在台湾做了6年的时间,那么从近几年榜单的变化,能够看出的两岸三地的经济有哪些变化?未来的趋势又是怎样的?

  俞国定:从1000大企业里面过去的变化,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脉络:第一,内地、台湾、香港这三个地区的产业各有特色。如果拿2004年跟2006年的榜单比较,我们发现,第一,香港在2004年那年企业呈现的特色与2006年是一样的,这表示香港企业对于财务杠杆的操作更灵活。第二,内地市场越来越重要,2004年我们就发现,台商获利比2001年多了很多倍,可以看出,这都是在内地市场成长的业绩。同时,台湾的企业在内地市场的获利已经占总公司的5成以上,而且内地的市场还在不断扩张中。所以,尽管台湾的政经形势不稳定,台商仍然在经济方面呈现两极化走向:依靠台湾内需的企业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大,比如台湾的金融业;另一方面,面向全球化市场的企业,像鸿海这样已经进入国际企业生产链的企业,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事实上,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内地就像一架波音747飞机,它有两个强大的引擎,一个台湾,一个香港,而像印度这样的国家是没有的,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左小蕾:从中国的宏观经济来看,近几年低通胀、高增长是非常理想的宏观经济环境。正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我们才对将来的1000家企业的发展很有信心。

  但是,我们注意到中国的经济也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的状况。这其中有三“过”——过剩的流动性、过度的投资增长、过大的贸易顺差。比如,近期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其中投资推动的因素非常大。如果在目前经济增长的模式下,想保持这种增长速度,必须要不断地加大投入。假定目前如果是三个单位投入支持一个增长,在将来的状态下,可能是四个单位的增长才能维持10.7%的经济增长,再往后就是5个单位的增长才能维持,这就是经济学上的解读。显然,内地的经济发展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的状态。

  保持竞争力需要市场化

  主持人:1000大排行里面,前10大有7大是内地的银行,众多的国内银行通过上市和金融业的崛起而崛起,银行的规模和营业额远远超过一些香港和台湾的银行。但是我们第一批开放的四家外资银行已经开始涉足人民币业务,内地的银行都面临着外部的竞争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我们内地产业的优势还有多少,可能会面临哪一些挑战?

  左小蕾:从1000大榜单中明显看出,企业的规模和营运能力是不对等的。赚钱能力是香港公司的强,规模是内地的企业大。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内地企业做大很多是行政性的。像宝钢和鞍钢的联合,但是这样的做大不是市场行为。那么,国有企业的盈利在这样的情况下,盈利能力能不能持续?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几个月之前,内地的前10大银行年报公布的时候,85%至90%盈利来自于利差收益,像建行甚至是90%以上收益来自于利差。盈利主要来源于利差,说明内地的银行没有太强的竞争能力。外资银行进来之后,我不能保证这样的状况还能不能持续。

  即使在一些外资银行成为国内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之后,国内银行业的整体状况也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地提升。问题在于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必须在组织架构上、观念上、管理上落实到位,包括风险控制。内地银行的很多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但是这样看起来比较完善的机制并没有运转得很协调。

  俞国定:台湾有很多公营银行,经营也很保守。很多人考进去之后一辈子就待在里面。但是台湾的金融业一开放的时候,台湾的银行就立刻显得没有竞争力。而台湾比较好的企业,像鸿海、宏基、广达等,由于没有受到保护和政策的优惠,只能到全世界去抢市场,现在却发展很好。未来,两岸三地、大中华经济圈都要面对最核心的挑战:市场化了之后,企业能不能独立地生存?尤其是全球化浪潮之下,企业有没有能进行全球竞争的能力?企业有没有能提供国际规格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要走的路是很长的。

  跟香港公司学赚钱

  主持人:从这一次调查中我们看到,在获利能力方面香港公司表现突出,其背后原因如何解读?

  俞国定:的确,香港公司特别会赚钱,也可以说是最会赚钱。从榜单可以看得出来,香港企业在过去一年表现来看,获利能力是最强的。而仔细看一下香港的产业结构,大部分香港公司都在金融、服务业贸易业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核心竞争力非常强。

  有一个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香港人做制造业、做工业、做服务业的概念。和记黄埔几年以前到欧洲收购了一个手机公司,收购完了之后,突然发现收购之后的企业是当时的全欧洲第三大手机生产企业,就立即找当时的第一大、第二大企业询问:谁来买我?结果两家都去抢,和黄就把它卖掉了。从买第一家公司开始,到它卖出去,一来一往是2000亿港元的盈利。做生意的方法不一样,经营事业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这是香港人非常让我们敬佩的地方。

  而台湾在近20年来,基本上以IT技术为本,将它的制造工厂设在内地,面向全世界出口,这样的产业链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因此,在这个榜单中的前20强里面,表现比较好的公司都是由台湾来做研发,在内地生产,输出到全世界。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凡是做台湾内需市场的企业,表现都非常得差,台湾内需产业衰退比较多。整个看下来,三个地区是有互补性的。内地有广大市场,提供广大资源。香港有大量金融服务、贸易服务的经验,台湾是以技术为本IT制造业,创造了全球代工的产业链。这一切构成了蓬勃发展最关键的环节。

  寻找自己的竞争力

  主持人:获利能力最强的企业里面以地产企业最多,其次是银行。这里面能够反应出什么问题?未来两岸三地的经济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左小蕾:台湾、香港跟内地相比,从经济规模来说,第一,发展不在一个层次上;第二,将来发展的规模也非常不一样。香港没有别的太多的制造业,就是金融业和服务业。台湾则是IT业的地位比较强。而在内地,将来一定是多元发展的,包括增长模式转移,也不完全像台湾、香港、美国那样产业转移得很彻底,劳动力密集向资本密集转移,资本密集向IT转移,这在内地是不可能的。在内地,未来会是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高科技产业并存的情况。

  赵晓:内地地域辽阔,同时有13亿人口,这不仅仅是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洲的概念。庞大的人口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跟台湾、香港也会不一样。

  香港以地产、金融作为获利最高的企业,这一个情景在内地会不会完全的拷贝?我相信不会。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特点不会像香港、台湾那样单一。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的是,地产和金融业未来在内地会不会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内地挣钱的行业包括银行、零售、保险。金融业占了很大的比重,也是内地居于主导型的产业。

  而地产行业在内地的情况就稍有不同,原因是内地面积太大。房地产在内地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各个地方都会产生出房地产巨头,这一些巨头会跟当地的政府或者官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像万科这样的最大房地产企业连1%的市场份额都占不到。而香港的几个地产巨头就可以把香港地盘瓜分得差不多。

  然而,在内地富豪榜里最富的富豪里面,有很多却是房地产商。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来,房地产业在内地也是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主持人:那么中国企业如何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项兵:我一直以来倡导的一个观点就是以“市场换股权”的方法。这个策略要求借用下游订单的力量,来促使中国民族企业持股甚至控股上游顶级跨国公司,实现全球合资而非中国合资。

  另外,电信、银行等服务型企业,可借助利用现有的高市值以换股方式,与行业中的顶尖跨国公司通过交叉持股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全球市场的收益。现阶段,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与人均GDP不断提高,中国服务业与本土服务公司将在未来几年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一方面,现有中国服务业市场已经促使中国移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本土服务型企业跻身“全球500强”等;另一方面,从发达国家市场发展来看,服务业已成为GDP主要组成部分。

  由于服务型行业往往与一国语言、宗教、历史、习惯等文化有着较强的内在联系,国外企业进入后将面临较为突出的本土化问题。这一方面决定了在许多服务业领域,庞大的中国市场尚可支撑中国本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良好的增长。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会加速本土化,尽一切办法挤进中国服务业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我们注意到,众多跨国公司已通过参股方式进入相关行业的中国公司。事实上,交叉持股已是全球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特点。

  此外,客观而言,中国服务型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依然较低。与跨国公司换股形成交叉持股的利益共同体,将有利于激励跨国公司更有诚意为中国的本土服务企业拓展服务视野,提高内部管理能力与效率,进一步提升在国内及全球市场的服务水平与竞争力。

  而从投资角度看,中国外汇投资结构需要以专业化、多元化和战略化来重构。在我看来,外汇投资也可以用于助推中国民族企业全球资源整合策略的实现。

  尝试创新新路径

  主持人:台湾IT业在全球运作上有哪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内地企业参考?台湾的企业创新经验、香港服务业的经验,又有哪些可以来帮助提升内地企业的竞争力?

  俞国定:迈克·波特说国家经济发展有四个阶段:

  第一,生产要素导向;第二,投资导向的阶段;第三,创新导向;第四,富裕导向。在大中华经济圈里面,建立创新型企业,台湾这方面是领先的,但是放在全世界市场来看,我们创新方面面临挑战是非常大的。比如,大家现在都说日本经济不好,但是日本人很会创新,他们是创新又富裕的社会,整个看起来,比我们要高出一个层次。因此,在不同的阶层,我们有不同的挑战。

  至于谈及台湾的经验,过去几年台湾在IT产业里面最重要的创新是做价值链的创新。以前我们叫OEM,现在不是。现在戴尔电脑连设计都不设计了,是鸿海和广达公司设计好了拿过去给戴尔看,问戴尔要不要这一个东西,这就变成了价值链的创新,这一方面台湾特别得强。为什么价值链创新比单一创新更加强?因为价值链创新比单一创新容易得多,产生的附加值也比较多。内地的企业如果要创新,首先要思考怎么样找到你的核心能力,把它转化成附加值。

  赵晓:台湾的创新跟内地不一样,内地TFP(全要素生产率)占30%至40%。就是说内地GDP增长10%,有3%至4%是由创新带来的,这是很高的比例。这是一个衡量指标。对创新还有一个衡量指标是投入回报率,创新不是一切,而是看有没有投入回报,目前内地的投入回报率就很高。

  从这两个指标来看:第一,内地是有创新的。但是这一个创新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硬的创新,肯定是软的创新。不能笼统地说内地没有创新,而是说没有哪一类创新,创新是分很多种的。

  链接

  全球企业500强最新排行榜

  根据美国《财富》杂志11日公布的2007年度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以3511.39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超过美国石油业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再度跃居榜首。

  《财富》杂志是根据各企业2006年的销售额进行排名的。位列前十强的企业依次是:美国沃尔玛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和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

  在前十强企业中,从行业来看,石油公司占据了6个席位,汽车公司占据了3席。从地区来看,美国公司占据了5席,欧洲公司占据了4席,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成为唯一进入前十强的亚洲企业。

  在全球企业500强中,美国公司占据的席位数依然遥遥领先。美国共有162家企业上榜,日本有67家,法国有38家,德国有37家。

  此外,在上榜企业中内地共有22家,香港地区有两家,台湾地区有6家。其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以1316.36亿美元的年销售额,由去年的第23位升至今年的第17位,成为500强中排名最靠前的中国企业,在亚洲仅次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