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产业只是信息化的一个维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0日 16:32 光明网-光明日报
各位专家在赛迪网与网友座谈国家信息化战略,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徐祖哲、方美琪、陈禺、吴克忠、胡小明、杨谷。 主持人语:世界经济论坛今年3月底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我国信息化水平在全球的排名已连续两年下滑。本报据此于4月22日发表了题为《信息产业大国不等于信息化强国》的文章,引起较大反响。日前,本报与赛迪网、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合作,邀请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小明、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陈禹、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方美琪、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吴克忠、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就信息产业大国与信息化强国的关系、以及我国信息化的成效和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研讨。 主持人:近年来,关于“我国信息化形势喜人、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与这种声音有很大不同,这该如何看待? 吴克忠:衡量我国信息化搞得好不好,不能仅仅看产品。我国手机生产数量很高,电视机生产数量也很高,中国成为世界的生产工厂,大家要想想为什么这些外国的东西拿到中国来生产,因为中国人工便宜。有人评论说我们是人力资源透支和环境透支,并不是生产得越多越好,主要看生产什么东西。如果能够持续发展,这当然好。评论是不是信息强国,并不是说生产得多就好,要看生产什么,要生产高科技和别人没有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 陈禹:简单地说,信息产业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我想补充一点,对于信息化概念的理解还需要更科学一些。信息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它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基础的,但更重要的是社会作用。我们要考察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主要是从社会应用普及,对社会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水平来判断,而不是单纯从某个产业来判断。如果我们把信息化看作社会大变革的进程,那么讨论评价的标准和指标,就不能简单地用一些设备的生产量、拥有量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现在大学的计算机普及程度相当高了,基本上都有了功能比较强的网络系统,中小学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但是客观地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水平还相当低,比如说现在很多课程的内容、学生学的方法、老师教的方法,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差距极大。 方美琪:对信息化强国的评价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工作的渗透作用。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变革,现在才刚刚开始,我们很多人对这种变革是不认识的。比如教育,过去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后来可以做一些PPT演示。现在我们做了很多模拟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一边试验一边学习,而且是主动地学。还有不少人习惯在网上查商品、付款。“五一”长假网上的交易数量是很大的,这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技术和实际生活的互动是分不开的,法制、道德观念、文化、习惯都发生了改变之后,周围的信息化才能启动。所以大家都要有积极主动的精神,向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推动信息化,我觉得每个人在这中间都会有所作为。 胡小明:我们是信息产品生产大国,但不一定是生产强国,生产强国不一定是信息化的强国。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说,信息化是全社会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我觉得不要随便就说我们是某种产品的制造大国,所以就是强国,跨国企业是逐利的,万一它的工厂都搬迁了怎么办?我们不能把使用计算机说成是信息化。对中国来说,距离信息化强国还差得很远,不是十年、八年,我认为是几十年。 徐祖哲: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不等于系统思想的进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构成完整的体系,才能成为信息化强国。 主持人:有网友问,世界经济论坛今年3月份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权威性如何? 陈禹:笼统回答,像刚才几位谈到的,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说,每种角度都有一定的道理,很难用一个单一的综合指标、一个数字来衡量。衡量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是不是要有一个定量的指标?我想应该有。比如在一定的时期里,我们的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可以用电视机的普及率来衡量,现在再比电视机的普及率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我另举一个例子,欧盟在2002年信息化指标体系里有一条每千居民公共互联网接入点的数量(PIAP),我觉得这个指标一定程度上能反应信息化的水平。但是也不能说就拿这一个指标来衡量,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 主持人:简单总结一下,就是不能把信息产业的发展当作我们国家整个信息化事业的发展。那么我们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进行信息化工作价值衡量指标应该是什么样的? 吴克忠:信息化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日本的一些学者在刊物上提到了,但是影响并不是很大。到了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要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又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核心是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在其带动下,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信息基础建设。我国在1997年4月正式提出了信息化目标,其中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6个要素。胡小明:信息技术能做什么呢?信息化就是把考虑成熟的东西自动化。所有的东西都是计算机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全社会的支持。我们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信息化,用计算机系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信息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各行各业知识的发展。 陈禹:信息产业对于社会提供的服务是它的作用之所在,离开了服务,离开了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来谈信息产业大国就没什么意思了。信息化强国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种是国家成为信息化强国,“强”是形容词;另外一种理解是把“强”字当做动词,通过信息化加强国家的能力。我们这些年来信息化工作的成绩、进展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前面的路还非常长。 徐祖哲:综合化的组合应成为信息化的方向。就像当年的寻呼,是将固定电话网和无线电技术组成新的服务。现在虽然3G的讨论很热,但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基础设施较少引起重视,应引起警惕。即便是发达国家,多数情况下也会充分利用现有的系统,例如“铱星系统”,就没有轻易放弃。发挥现有信息化设施的使用价值,这也是强国的体现。 吴克忠:所谓强国就是要有竞争,我的价格比你便宜,大家用得多,我就比你强。比如电信,强还是不强,要看有没有竞争。 方美琪:信息化的发展,我认为一直在对抗中发展。拿预警飞机来说,它可以迅速根据军事需求,把不同军兵种战斗单位连成一个数据链。军事上已经做到这个程度了,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反而还没有做到。信息化的目标是人、系统和资源的统一和谐。这种和谐是根据你的需求和发展随时建立的。做一个系统也好,做成千上万个系统也好,要看能不能跟社会发展的需求配套,这种配套能力才能真正反映我们到底是不是信息化强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