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级国际化产业化体验式
国际数字城市大会9月开幕
目前筹备工作加速推进,招展工作进展顺利
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局获悉,第三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大会将于今年9月21日至23日在我市召开,目前筹备工作已进入加速推进阶段,招展招商工作初见成效。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大会是一次国家级、国际化的城市信息化年度盛典、数字城市建设者的年度盛会、数字城市建设技术与设备的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大会由建设部和深圳市共同主办,有关部门正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高水平策划、高起点组展,确保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数字城市大会意义重大
“数字城市”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近年来受到了政府、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2006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并将城市信息化作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优先主题。近年来,全球数字城市技术日新月异,我国的数字城市产业也取得蓬勃发展,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人们对数字城市及城市空间信息应用的认识更加理性化、科学化、合理化。
随着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被列入信息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发展战略重点,北京、香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数字化建设的启动,许多省市已将数字城市作为实现区域信息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圳是国家首个电子政务试点城市,信息电子产业发达,数字城市技术产业化条件好,具有毗邻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缘优势。专家表示,本届数字城市大会对于推动“数字深圳”建设及提高我市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级城市信息化盛典
目前,第三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大会的筹备工作正加速推进。今年3月,我市两次召开会议,协调数字城市大会总体策划书及深圳筹备工作方案。4月6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数字城市大会筹备工作方案及总体策划书,会议指出,举办数字城市大会对于推动深圳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建设,尽快建设“数字深圳”,提高我市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5月9日,由建设部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科学技术司司长赖明在会上表示,本次大会以“体验数字生活,引领城市未来”、“加快数字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和谐发展”为主题,是一次由中外政府官员与各界精英参加并共同探讨如何推进中国城市数字化进程的盛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家测绘局等部门给予大会有力的支持。
副市长闫小培在会上介绍了大会的总体思路。她说,本届大会将定位于国家级、国际化,是一次国家级、国际化的城市信息化年度盛典、中国数字城市建设者的年度盛会和数字城市建设技术与设备的洽谈交易会。高规格、高水平则是本届大会的目标,第三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大会将为国家及城市政府与建设界、科技界、金融界、教育界等人士搭建起互动研讨平台,在政府宏观决策指导、政策法规配套、建设运作机制、科技创新攻关、行业应用实践、产业发展思路等方面,交换想法、启迪思路、商议对策。初步预计,参加大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高层代表,注册与会专业观众代表等将达到3000人,会议参观人数将达到150000人次。同时,计划邀请约50个城市参加,展示近百个数字城市解决方案。邀请国外技术企业约60家,国内企业约240家,参展企业总数量超过300家;展览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
闫小培说,产业化、体验式是本届大会的特色。大会将发起成立中国数字城市产业联盟,打造数字城市产业链,邀请国际知名的数字城市方面的专家学者专题演讲,组织国内外数字城市政府和企业展示国际化应用案例,推进我国数字城市技术的研发、生产、应用,为数字城市的技术研究项目提供产业化和成果转化服务。同时,大会将突破传统的展览模式,以体验式、参与式为特色,让参观者能全景式感受数字城市的未来与数字生活,以院士及科学家报告会等形式,向公众展示和描绘数字城市的发展趋势。在展览内容与形式上突出数字城市的特点和特色,采用电子标签、数字门票等数字技术手段。
市民将可体验数字深圳
据了解,第三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大会主要由数字城市建设技术主题论坛与系列研讨、数字城市建设技术与设备博览、数字深圳体验专线三大部分组成。
在主题论坛与系列研讨方面,本届大会将组织数字城市与百姓生活院士报告会、国内外数字城市应用经验交流会等、邀请欧美、亚太地区、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到会,在会议组织上体现国际性,在学术上展示和介绍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生活等领域最前沿、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在技术与设备博览方面,大会将邀请数字城市建设技术与设备等领域的科研机构及知名企业参展,展示国内外数字城市建设的最新技术与应用成果。主要有以下展区:数字中国成果展区、国际与港澳台数字城市展区、国内数字城市建设应用示范展区、数字深圳展区、数字社区与数字生活展区、数字城市建设关键技术与设备展区、智能交通展区等。展览为期3天,借助展览的直观可视性,展示中外数字城市建设现状与成果,技术创新最新动态,推介相关数字城市建设技术、设备及产品,促进中外城市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在数字城市领域的广泛合作,培育数字城市产业链,促进建设行业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为体现深圳特色,加强数字生活的体验与参与性,大会将特别组织设置一条“数字深圳体验专线”,包括市规划局(全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城市仿真、交通仿真展示)-市城管局(数字城管)-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市交警局(城市道路数字智能交通体系)-市劳动社保局(金保工程)-市工商局(数字工商)-深圳广电集团(数字电视)-深圳大学(数字校园)-罗湖区、福田区(数字社区示范小区)等。通过“数字深圳体验专线”,让与会代表、嘉宾和市民可以亲身体验深圳数字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所带来的便利。
城市和企业踊跃报名参展
目前,招展招商工作初见成效,已经有一些省市政府单位来电或来函表示将积极参会。已经报名参加研讨会的单位有: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济宁市规划局、广州城市建设信息中心、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淮海工学院、杭州奥维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圣地英才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深圳方面,除各政府职能部门外,深圳各区政府及广电集团、报业集团、深圳大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等几大通信运营商也都踊跃表示要组团参展。目前整个深圳展区的展览面积初步规划有2200平方米,极大地体现了深圳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
企业也踊跃报名参展。目前已有中视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伟景行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桂能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清华斯维尔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汉默地理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南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天地英特软件(北京)有限公司、上海杰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单位报名参展,其中IBM、ESRI、中地数码、北京灵图、深圳中视典、国研、数字政通、伟景行、广西桂能、超图等行业内知名企业均以大面积展位来展示。
此外,筹委会通过与数千家的行业内企业进行沟通,不少企业对本届大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将考虑参展参会,意向性客户较多。
规划传真
市规划局“双年”工作受肯定
【本报讯】市信访督查专员李建平日前率市“双年”工作检查组到市规划局检查“双年”工作情况,对该局高质量地完成“双年”工作和长效实施机制给予高度肯定。
市规划局副局长洪海灵向检查组汇报说,2006年,市规划局确保了新建小区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办公用房得到落实;全力推进了“固本强基”社区建设工作;完成了《深圳市户外广告设置指引》的编制和报批工作;稳步推进了城中村(旧村)改造工作;提升了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积极推进了中小型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部署的各项任务。
检查组高度评价了市规划局“双年”工作,认为该局不但高质量地完成了“双年”工作的规定任务,还将“双年”工作制度化,形成了长效的实施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局、分局职能配置,实现了重心下移,特别是在推进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中采取的服务优先、程序优先、用地优先、配建标准落实优先及追缴欠账优先这“五大优先策略”,有力地保证了“双年”各项任务的完成。
我市开展地下空间资源规划研究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局获悉,我市地下空间资源规划研究已经展开。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在不扩大或少扩大城市用地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空间的三维式扩展,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节约土地资源。而且地下空间的利用将缓解深圳前25年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土地和交通压力,为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是实现城市精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地下空间的开发也可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把更多的绿地、广场留给城市,为缓解城市活动与资源环境提供良好的途径。
有鉴于此,市规划局积极开展了地下空间资源的研究。市领导日前听取了该局关于《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策略研究》的汇报。会议就加快地下空间资源研究工作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要加快政策法规制定和推出工作,下半年推出政府规章;二是要加快地下空间重点片区、项目(新城、轨道、重点商业街、共同沟、地下蓄水等市政设施)的实施进度,列出近期建设重点,放入规章推出;三是要加快整体地下空间的规划。
快速公交1号线方案通过专家评审
【本报讯】按照市交通综治工作的统一部署,市规划局负责组织开展快速公交(BRT)1号线工程前期方案设计工作。目前,该项工作进展顺利,《深圳市快速公交(BRT)1号线工程方案设计》成果已通过专家评审。
在开展方案设计前,该局组织编制了(BRT)1号线详细规划。规划方案已于2006年5月进行了公开展示,并获市政府原则通过。《方案设计》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完善,(BRT)1号线主线西起西丽、东至火车站,沿龙珠大道、侨香路、笋岗路、人民公园路、建设路布设,通过支线连接车公庙地铁站、梅林关,线路全长32.9公里,平均间距830米。
专家组对《方案设计》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专家组认为,该方案设计理念先进,贯彻了“公交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规模、主要技术标准和工程方案合理,其总体思路、方法对今后BRT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特别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BRT)1号线方案设计结合城市发展策略、空间布局与客运需求形态,以形成结构合理、整体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为目标,综合考虑与轨道、常规公交高效衔接,按网络运营要求进行BRT线路布设和场站布局。二是充分考虑现状道路交通状况,按近远结合,局部改善与网络改善相结合的原则,提出区域交通配套改善方案,尽量减少BRT建设对社会交通的影响。
本版撰文记者 董超文 通讯员 郑广翔 王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