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龙芯125万奖金诱惑:中科院四招推动技术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6日 10:3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侯继勇 北京报道

  “在我们计算所新修的大楼里,一些房间深夜还亮着灯,大家在加班。”在张华平看来,在龙芯项目有关人员被重奖之后,中科院计算所的许多员工不一样了。

  龙芯是中科院计算所主导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3月28日,中科院计算所与意法半导体签订合作协议,意法半导体对前者旗下的龙芯2E产品包产包销5年,其每销售一颗CPU向中科院计算所支付2美元的授权费用。而与意法半导体签订合约后,“龙芯项目组员工获得了125万元奖励”。

  “125万元让大家都动了起来,大家再也不按部就班地上班了。”张华平认为,中科院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探索了许多,直到龙芯,才找到了一条比较成熟的道路。

  据记者了解,就在龙芯带动科技成果转化热潮前后,中科院计算所已经悄然成立了旨在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中科院计算技术转移中心(下称转移中心)”。

  “为了保持此中心的运营的独立性,这个公司采取完全的公司化运作。”身为该转移中心信息智能与信息安全事业部总经理的张华平向记者透露,目前该中心已经探索出四种科技成果转移模式。

  公司化运作

  据张华平介绍,设立转移中心的想法早在2005年就产生了,目的是利用市场力量推动计算所内的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但由于当时中科院计算所内部对如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并不统一,一度进展不快。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出台之后,大家才统一认识,快速行动起来。去年10月,转移中心正式运营。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隋雪青兼任转移中心主任。

  据张华平透露,今年6月,转移中心将组织一次创新大赛。该创新大赛的形式是让高校学生、中科院内部的研发人员将自己的创新成果拿出来展示,获得大奖的成员将获得10万元至20万元的创新基金,同时获得中科院的技术支持。同时,中科院计算所也希望以此让转移中心正式高调亮相。

  张华平表示,转移中心的任务是将中科院技术所内的技术通过授权等方式向所外转移,最终面向市场,完成产业化。

  四种模式

  据张华平介绍,经过半年来的探索,转移中心初步确定四种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

  首当其冲的是龙芯模式。“龙芯模式”就是中科院计算所利用自己的技术,做出比较成熟的产品,但其本身不负责生产、渠道和销售,而是寻求一家合作伙伴,交给其代理,然后双方进行收益分成。分成可能根据营收,也可能根据利润,还可能是依据授权费。

  据了解,龙芯选择意法

半导体为合作伙伴,初步测算每年可获得2000万美元的收益。这种商业模式促成了中科院计算所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收益。

  张华平认为,龙芯模式解决了渠道问题、生产能力问题和后续投入问题。这些问题以前一直是制约中国芯片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消息人士透露,龙芯每年2000万美元的收益将投资于龙芯的继续研发,提升龙芯进一步的

竞争力。此前,龙芯主要依靠国家863项目支持。

  第二种模式是成立中科院参股的独立公司。目前,在北京已经有这样一家公司。这家名为北京数字桃源的公司主要从事互联网安全方面的工作。张华平没有透露中科院计算所在这家公司中持有的股份比例,只是称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是中科院以技术入股,渠道、资本、人才各持有一部分股权,成为一个产前联盟,然后利用这个产前联盟,推广中科院已有的成熟技术。

  第三种模式专利授权。据介绍,中科院计算所内部就有一种名为“专利搜索”的技术,计算所只提供核心技术,不做服务,不做用户界面,不定义接口,不开发用户需求,由客户自己在中科院授权的核心搜索技术上开发自己的应用。

  目前,深圳的任子行公司与中科院的合作就属于这种模式。在中科院的专利搜索技术平台上,任子行公司开发出了自己的产品,即I3搜索。I3搜索能对网吧、校园网进行管理,实现的功能包括网内搜索、不良信息过滤等。据张华平透露,中科院计算所每年向任子行公司收取专利费几十万元,“已经签订了三年的合同”。

  第四种模式是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共同运营、共享利润。目前,中科院计算所已经与某电信运营商进行合作,向后者提供名为搜索日志挖掘的技术。这项技术用于分析114用户查询记录以及用户的搜索记录,通过搜索记录,发现用户的喜好,然后向用户共同推广商品。目前,中科院计算所与该电信运营商希望合作的方式是利润分成。

  “回来的激情”

  过去,从中科院涌现了众多优秀企业,其中包括联想。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认为,联想等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是由于市场的力量,特别是市场给柳传志等联想创业者的压力。

  柳传志出来创业时,中科院的9万名科技人员分布于123个研究所内,同时面临着“每年花3亿元却不给国家带来多少收益”的质疑。

  张华平认为,今天的中科院与当年柳传志创业时的环境已经不一样了,当年柳传志们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而现在中科院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大家呆着也不错,没有生存压力,没有那么多的创业冲动”。

  另外,国家也有许多科研项目。计算所的一些技术人员按部就班,生活过得井然有序。

  张华平表示,转移中心成立之后,特别是龙芯人员被重奖之后,计算所的许多员工不一样了。他们会主动去找隋雪青或者张华平:“我这个技术不错,能否通过你们中心去推广,或是帮我找合作伙伴?”

  据张华平介绍,中科院计算所目前有一个博士生,专注研究三维照相机,这种项目以前无法立项,没有课题,不可能做,“现在,计算所放手让他去做,他把自己关在家里已经半年了,也许他的科研成果最终不会被市场接受,但通过上述激励制度,大家的激情又回来了”。

  在张华平看来,这种激情来源于市场的力量通过转移中心进入了计算所的高墙之内,在这种激情的催生下,大家会对技术创新保持兴趣,就可能产生像Google那样的公司。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