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借力奥运和小罗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1日 02:47  第一财经日报

  杨国强

  1988年,IBM全球代理商大会上,穿着一件旧西装的柳传志坐在最后一排,看着坐在前排演讲的周炜焜,柳传志当时心里想:什么时候能像IBM这样,做成一家有全球性品牌影响力的公司,我就满足了。

  那时候,联想还很小,柳传志想做IBM的代理,却最终被IBM拒之门外。柳传志退而求其次,代理AST。直到1994年,联想集团才有了联想自己的品牌电脑,1997年,联想做到了本土市场第一,成为中国本土第一品牌。

  从那时起,柳传志创立的联想集团再次思考联想品牌国际化的问题,但直到收购IBM为止,联想国际化都没有找到突破口。

  三大力量助推

  按原计划,联想集团的国际化还应晚上几年。联想分拆后,联想集团首先尝试的是多元化,向手机、数码、存储、咨询等领域进军。柳传志认为: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在每一个细分的IT领域,联想都能赚上大钱。

  2003年,联想除PC之外其他业务增长乏力,柳传志不得不考虑除业务多元化拓展之外的发展方向。联想内部讨论的结果认为:在地域上拓展,即进军海外是最好的方向,同时,向海外拓展的业务应是联想具有核心

竞争力的PC业务。

  另外一件事也加快了联想国际化步伐,这就是北京

申奥成功。柳传志认为: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将给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联想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此前,柳传志接受采访时说:“韩国、日本的企业都是借助举办奥运会的机会开始国际化的步伐的。想象三星在1988年没有布局国际化,三星还会是今天的三星吗?”

  最大的推力来自IBM。IBM一直想出售自己的PC硬件业务,专注于IT服务,原因是PC业务的利润越来越薄,而IT服务的利润却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IBM找到惠普、宏碁。但这些厂商与IBM的分歧太大,特别是在价格方面的分歧太大,最终没有谈拢。

  IBM同时找到了联想,正寻思国际化的柳传志当时眼前一亮:借力IBM不正是一条捷径吗?回想起20多年参加IBM代理商大会的经历,柳传志更是踌躇满志。

  柳传志最终决定与IBM合作的原因在于,联想业务与IBM业务互补:联想的PC业务主要针对普通消费者;而IBM的PC业务主要针对企业级用户。这两类业务的交易方式也是不同的:普通消费类业务是交易型业务模式,而企业级用户是关系型业务模式。

  在三大力量的推动下,柳传志最终下定决心收购IBM PC业务,以此进行国际化。

  大拐弯战略

  方向决定之后,联想具体实现路径是典型的东方智慧,即大拐弯的方式,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渐进式的。

  第一步是宣布联想全球换标。2003年,联想全球换标,由“Legend”换为“Lenovo”。杨元庆当时称:联想之所以换标,是为联想国际化作准备。“Legend”在海外许多地区已经注册,“Lenovo”则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那时候,联想与IBM还在秘密接触中,并且最终能否成交还在未定之中,但那时候柳传志的决心已定。

  第二步是向全球宣布收购IBM。柳传志认为:“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收购IBM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世界震惊的消息,这是对联想品牌的一次宣传。”宣布收购IBM之后,联想的任务就是整合全球业务,达到协同效应,然后准备实施第三步战略。

  第三步借力奥运。对于奥运会,联想寄予了厚望。柳传志说:衡量联想收购是否成功,就得看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是不是成功,具体的说是看联想奥运战略是不是成功。

  2004年,联想宣布实施奥运战略。事实上,联想在启动奥运战略之前,已经在海外实施了小步快走的战略:即借助NBA、冬奥会将Lenovo品牌向海外推广;其次是在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试行销售,建立自己的销售体系,包括关系型客户、销售型客户与交易型客户;再次是在发达国家与地区复制交易型业务。上述小步快走的策略在海外已经有一定成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