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陈正清:事业灿烂辉煌 仍须快马加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0日 22:54  中国电子报

  陈正清:教授,高级工程师。1960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1989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班)。1960年7月分配到电子工业系统工作。上世纪60年代起,在四机部第二生产技术司任技术员,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计划处副处长,国务院电子振兴办计算机组组长,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副主任,电子工业部计算机与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电子工业部信息中心、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国信办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专家组成员。1988年荣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任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常务理事,兼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航天工业701所、706所研究员。

  1956年,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下,制定了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算机事业的五十年来,是联合、协作的五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充分验证了“先集中,后分散”原则的正确性。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水平,已挤进国际先进行列,计算机产业成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不仅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而且大力推进了我国信息化的进程。

  先集中 后分散

  1956年,二机部十局(即电子部的前身)派出了总工程师王士光、副总工程师兼科研处处长罗沛霖等一批著名专家参加了规划工作,他们分别担任了无线电电子学规划组的正、副组长。规划选定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原子能等项作为科学规划的几项紧急措施。这几项紧急措施分别由华罗庚(计算机)、罗沛霖(电子学)、王守武(半导体)、钱伟长(自动化)、钱三强(原子能)执笔,几项紧急措施的说明材料由阎沛霖、罗沛霖、王正执笔完成。

  中国科学院派钱之道同志到十局找罗沛霖同志商议按“先集中、后分散”原则开展工作。经十局领导刘寅同志同意后,决定大力支持这项工作,派出十局科研处副处长王正,工程师莫根生等一批科技人员参加中科院计算所的组建和103、104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确定苏联援建156项中的738厂为电子计算机的生产厂。

  计算机事业的五十年,是我国计算机工作者联合、协作的五十年。说起联合、协作,不能不提到当年中科院和十局提出的“先集中,后分散”的组建原则,以中国科学院为主,集中了当时几个方面干练的科技力量共同筹建了中科院计算所。通过103、104等计算机的研制,出了成果,支持了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人才,组建了一批计算机研究所;高校成立了计算机专业;工业部门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以738厂为中心的电子计算机工业的生产配套体系。

  为了贯彻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电子工业要“天下为公,两个积极性,统筹安排,军民兼顾”和“要广泛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的方针,四机部于1973年1月召开了电子计算机专业会议,会上明确了计算机工业发展的几项政策。其中包括:计算机要大中小结合,以中小为主,着力普及应用;发展系列机,实现一机多用,多机通用,各型联用;积极采用集成电路,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在这些技术政策的指引下,工业部门组织了两个集成电路系列计算机的联合设计。一个是100系列集中在清华大学,另一个是200系列集中在华北计算所。在著名电子专家罗沛霖院士主持下,这两个系列计算机的联合设计,集中了当时所有的计算机生产厂(738厂、734厂、830厂、北无三厂、天津电子仪器厂、上无十三厂、上海中兴厂、华师大科仪厂、江苏无线电厂等),和十几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哈工大、成电、华东师大等)、研究所(华北计算所、401所、沈阳计算所、4所等)的力量,历时3~4年。当产品设计研制成功以后,由工厂直接投产,缩短了产品试制周期,做到了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与国际接轨,产品能够兼容,改变了当年二代机生产数量少,实现了工业化大批量投产,100系列为国民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大量装备。200系列装备了国防基地,成为当时我国“航天测控网”的主力机型。特别要指出的是华北计算所研制的260机和240机,为我国远程导弹发射、同步卫星发射和潜艇导弹发射的精确测量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工业部门组织的这两个系列计算机的联合设计和研制,也是运用了“先集中,后分散”、联合、协作的原则,不但出了计算机成果,推动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应用,也培养了许多高水平的计算机研制的人才,使我国计算机工作者的科技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引进、消化、开发、创新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五十年,也是中国计算机工作者自主创新的五十年。上世纪末我们研究第二、三代计算机,就是在前苏联停止了对我们的援助,西方又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条件下,发挥了中国人民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主开发,独立研制成功的。例如中科院计算所的109乙机(晶体管)、华北计算所的108乙、320机(晶体管),哈军工的441B机(晶体管),清华大学和北无三厂的112机(晶体管),738厂、830厂的121机(晶体管),华东计算所和上无十三厂的X-2机(晶体管),北京大学和738厂的150机(集成电路),华东计算所的655机(集成电路)等,这些二代计算机的科研成果,四机部(即后来的电子部)采取广为包容的做法,绝大部分都安排了工厂接产。再如磁芯存储器和外设方面,在技术上、工艺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为计算机提供了配套,这些都是我们自主创新成果的代表。为了显示我们自立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和决心,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曾把自己生产的计算机产品称为图强(TQ)机。

  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闭关锁国状态,我们有机会直接学到国外计算机技术最新成果,银河、神威、曙光、联想深腾等一批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使我国计算机的科技水平提升了一大节,这是我国计算机挤进国际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之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以北大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代表的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在四机部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在计算机总局郭平欣副局长的关心扶植下取得的卓越成就,占领了国际上这一领域的皇冠宝座,这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此外,我国开发生产的汉字处理、财务、企业管理、杀毒等软件,全文检索软件,以及磁盘存储器的垂直磁记录等科技成果对世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产用结合 相互促进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五十年,也是计算机产用结合、相互促进的五十年。翻开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从第一台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起,哪一项更高性能的计算机不是为了两弹、为了国防、为了国民经济建设而进行研制生产的?可以说,应用单位的需求,引导了研制生产单位的发展方向、决定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方向。应用是产品研制、生产的动力和归宿。今天,在市场机制下,产与用的关系,已经从当初的对立、供求、买卖关系,变成了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上下游关系,友好关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和谐相处的关系。产、用相互适应,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十五”末期,我国的微型计算机共生产8083.3万部,包括计算机产业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之一,联想、长城、浪潮、北大方正等早已是国内知名的名牌企业,联想集团已经是世界第三大PC计算机制造厂商。同时,产、用相互促进,推动了我国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计算机应用,从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应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电子商务等各类各种信息化工程和系统的建设,大力推动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铁路运输管理系统、海关信息管理系统、金税工程,国家统计局经济普查数据处理系统,气象数据处理系统,工行数据集中工程等等是举世公认的成就。

  五十年的光辉史,五十年的经验,需要大家来认真总结,作为这条战线上的一个老兵,愿斗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一,国家主导,统筹规划是我国计算机事业取得巨大发展、获得长足进步的主要原因,计算机五十年的发展充分地证明了这点。今后我们更要毫不动摇的在国家主导和统筹之下,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在社会主义优越条件下大力协同办大事,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世界计算机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走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路子,这条路是正确的,是一条光明大道。在这种结合的机制中,“产、学、研、用”应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有分工有合作,“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各尽其能,相得益彰,共同把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手中的重要法宝。当年在东、西方双重封锁、压力下,我国的计算机事业没有压跨,而是获得了茁壮的成长,今后我们更要高举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旗帜,把计算机事业迈上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当前要集中力量攻克CPU芯片、系统软件等难关,创造更多具有自主版权的系统、硬、软件成果,为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增色、添彩。

  第四,市场竞争、市场法则、市场经济是我国计算机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飞快发展、兴旺繁荣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一定要更好的依托市场经济的大好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善于利用市场竞争规律、法则和机制,不断激发计算机事业向前发展的动力,推动前进的航船,一往无前,到达胜利的彼岸。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