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张直中:电子产业迅猛发展 推动中国走上强国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0日 20:44  中国电子报

  张直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科技顾问。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学会第二届主任委员;江苏省电子学会第三届理事长。

  1983年后,先后兼任北京理工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以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指导8名硕士生和3名博士生,均已获得学位。

  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4本。

  1994年被聘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获中国工程院科技进步奖。

  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科学奖。

  现从事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研究。

  1956年春夏,我去北京参加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又称“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当时我的重点是规划中国雷达技术的长远发展,但也涉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与电子信息发展有关的多种元器件研制的问题。

  这个长远规划是全面的,例如我在浙大读书时的系主任王国松先生就参加了中国电力的远景发展,回国不久的钱学森先生主持了中国今后的航天技术发展等等,对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当然,由于“文革”受到了一定影响。

  我1940年从

浙江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毕业后,即去重庆化龙桥电讯厂做技术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后去英国两年多,学习了他们当时已有的三种超高频雷达(警戒、探照灯和炮瞄)。依靠这些雷达,
二战
中他们在伦敦空战中打击了德国希特勒对英伦轰炸机的进攻,并在后期和美国在法国登陆打入德国本土。由于我在英国学过雷达,1950年第四季度,接北京调令,于1951年1月到今天的十四研究所(当时称第一技术研究所)报到。1953年左右,我领导的团队研制成功中程对空警戒雷达,其后生产了数十台在全国布防;1964年,我领导团队研制成功当时只在杂志上看到原理性探讨但并未看到国外有实样的单脉冲雷达,它比当时苏联援建的工厂生产的苏式圆锥扫描雷达的测角精度高出3倍。

  1962年,我提出研究脉冲压缩技术,领导了研制体声波和表面声波及其配套电路,后用在我所研制的两台超远程雷达上,观看了美国天空实验卫星和苏联核动力卫星坠落的时间与地点。

  1980年4月,我作为团长领导团去美国参加第二次国际雷达会议,讲了这两颗卫星坠落的时间和地点,使美国人大为惊异。6月,美国组成10人雷达和微波高级代表团,来访的第一个就是十四研究所。1986年我开展了美国禁让的机载雷达空对地多普勒锐化8倍技术的研究,写了多普勒锐化技术的原理和实践方法的文章,现十四所机载雷达的多普勒锐化已远超过8倍。

  我1940年浙大毕业至今,67年的时间均是研究电子方面技术,先是通讯技术,后转至雷达技术,亲自体验了我国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和计算机化已在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对强国富民起到了奠基作用,这是

中国电子信息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电子学会45年凝聚全国电子工作者一起努力的结果。上面写的一些个人经历,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