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专访深圳迈瑞创始人:我有世界工厂成本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 10:2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丘慧慧

  3月12日,去年9月16日登陆美国股市的中国第一支医疗企业——迈瑞医疗((NYSE: MR)发布2006年度财报:全年收入增长40.5%至15.15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外收入同期增长62.9%至7.35亿元,占总体收入近50%。

  这个在深圳被称为“微型华为”的医疗设备公司有着与华为相似的气质,以及比之华为过犹不及的低调:一出生就遭遇残酷的竞争环境,在GE、飞利浦、西门子等巨头的包围中求生存,员工戏称公司为“上球场对手就是乔丹,刚上拳台对手就是泰森”;连续多年销售年增长在40%-50%间,净利润年均增长超过20%;令对手生畏的产品渗透能力:在一个此前完全没有中国人的高技术行业推出了中国第一台血氧饱和度监护仪,迅速降低了超过一半以上该产品全球价格,并成为全球监护仪领域第一;正在以相似的进攻能力,进军欧美高端国际市场。

  鉴于全球化的市场拓展需求,迈瑞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华为的资本道路——快速到美国上市。它带给投资人的惊奇和疑虑还没有完全打开:10年前从代理商转型产品研发,2000年全面国际化,行业最高的利润率,几近完美的现金流……以至于上市之初,美国机构投资者发出这样的感叹,“You are too good to be ture”。

  迈瑞创始人之一,迈瑞医疗董事长及联席首席执行官徐航的表述颇有意味,他说迈瑞的成功,“一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中国公司;二是我们与中国绝大多数公司都不同”。

  《21世纪》:迈瑞早期从代理销售到研发,这个过程如何转变?

  徐航:这是很自然的。我们办公司的目的本来就不是定位代理,代理只是一个过渡。在做代理之前我们是做研发的,得过国家科学进步奖,这是给了我们信心的。但是至于做什么可以满足客户需求呢?我们不知道,再加上财力人力都不够,为了生存必须先做一部分代理。

  《21世纪》:你怎么看行业生态与企业选择研发、创新道路之间的关系?

  徐航:风险投资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尤其是迈瑞上市后,但是好行业好公司不多,现在投资者问我们,你们有这么多钱为什么不去收购,但是我们反问,“你说收购哪一家?”在品牌、销售渠道,或者独特专有技术上,国内好公司不太多。

  根本原因在哪?就是因为行业太好做了,只要有一个产品,仅凭代理都可以过得不错,利润高得很,造就国内企业实力基本比较弱。

  《21世纪》:深层的原因在哪?

  徐航:有一部分深层原因是国内的工业基础和研究机构太薄弱,这个行业需要的技术没有一个集中、重点、长期的投入,没有四、五年的培养,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你没有很强烈的对行业的信心和远见,没有人才,你敢投这个钱吗?事实上,这个行业规模总体上比较小,GE一年也就一百多亿销售额,但是这个行业对几家大公司来讲,大家都非常重视,因为人人离不开医疗。

  《21世纪》:似乎迈瑞的产品还是基于性价比优势来取胜,那么迈瑞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哪?

  徐航:都说中国的东西以性价比取胜,这中间隐含一个认知前提:就是因为我们东西做得不好,所以才便宜。迈瑞不是这样的。很多人说“你们就是靠便宜”,可是他们不懂“便宜”背后的含义是什么。我们有50%的产品出口国外,出口产品中又有35%以上是卖到欧州,欧洲是一个成熟的市场,非常关注性能。

  最近十年来看,全世界像互联网这样颠覆性的创新很少了,大多数都是渐进式。我们所从事的行业,从产品类型来说,已经是成熟的类型,打个比方,汽车有四个轮子一个发动机,我们肯定不会造出五个轮子的汽车来,但是无论是从性能还是安全性来看,现在与过去的汽车那又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做的监护仪现在还叫“监护仪”,但是里头的东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有很多自主知识产权,目前专利申报已经有几百项。过去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专利策略,现在考虑到国际上参与竞争,正有意识地做这个事。

  《21世纪》:与跨国公司竞争,作为后来者,迈瑞怎么确保自己在高附加值产品竞争获胜?

  徐航:我们在做高附加值产品,但是相对其它厂家又有相当的价格与成本优势。我们的策略就是,比他略好或好,价格有相当诱惑力,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但这不是那么容易的。

  为什么我们能做到?一是因为我们是中国公司,有非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才,有世界工厂的成本优势;二是因为我们与中国绝大多数公司又非常不同。

  《21世纪》:具体到进入产业策略而言,有何不同?

  徐航:我们的策略是,中端切入向两端扩展的方式。

  为什么不从高端呢,高端一下子创新成本太高,再加上我们销售团队支持力不够;为什么不从低端呢?低端附加值又太低,别人很容易跟上。所以我们从中端切入。这也比较符合大树定理,从国际上看中端的用户是最多的,购买力也是最大的。当然也有特例,美国50%以上是高端产品。比如说做生化,我们一开始做了全自动的,而不是半自动的,为什么?半自动有太多厂家了,如果我们能做全自动的话,就是中国第一家,事实上我们为此做了五年投入,大概一年就把全部成本收回来了,说明这个策略是成功的。但是如此你据此认为,谁都可以使用这个策略,那就错了,为什么?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跨过技术和资金的门槛,要不没钱,要不没人才,要不没胆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