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放弃医疗 柯达艰难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0日 11:02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罗小卫

    放弃医疗,柯达希望更专注在数码领域有所收获,如此庞大的一个集团能作出如此的决断着实令人钦佩。不过数码领域的大环境低迷却让人们对于柯达的未来充满担忧

  伊士曼也许不会想到自己创办的百年老店——柯达公司如今转型会如此痛苦。

  虽然柯达将最终的目标锁定在数码影像与商业印刷上,但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柯达已经为此付出了四年的时间,不过最终结果依然还是个未知数。

  出让医疗集团

  2007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不久,柯达就传出惊人消息。占其全球总收入达五分之一的医疗集团以25.5亿美元的价格出让给了加拿大Onex公司的子公司。

  据悉,如果顺利获得监管和其他机构的批准,该项交易将在2007年上半年完成。

  柯达表示,将利用这笔收入全额偿还其总共约11.5亿美元的抵押定期负债,而剩余款项将在2月8日召开的投资者会议上讨论其用途。

  “柯达不是因为要还债才出售医疗集团的!”柯达中国区公关经理田耕对《财经时报》记者强调。

  田耕介绍,受全球胶卷产业大幅下滑的影响,柯达从2003年提出向数码转型,而出售医疗集团实际上是转型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更集中发展核心业务——数码影像与图文影像,后者即商业印刷。

  “医疗影像本身是不错的产业。”田耕表示,不过这块业务的发展中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而柯达未来的发展中心并不在此,因此决定放弃。

  截止到2006年9月30日,柯达医疗集团年度销售收入达到25.4亿美元,在信息技术、分子影像系统、医疗及牙科影像,包括数字放射成像系统、医疗成像仪以及X光胶片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此之前,柯达的医疗影像在中国市场与通用电气、西门子公司的同类业务呈三足鼎立之势。

  柯达内部人士透露,此交易具体包括从事医疗影像产品生产的生产运营部门,以及位于纽约州罗切斯特的一幢办公楼。

  据悉,柯达医疗集团在华的近千名员工以及厦门工厂、上海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将同期转交给Onex公司。

  根据该协议的条款,交割时Onex将支付23.5亿美元现金;此外,如果Onex能够从该投资中实现某些特定财务回报,Onex将来还会向柯达另外支付最多2亿美元(如果Onex医疗的投资者能够实现超过其投资额25%的内部收益率,柯达将获得相当于该额外收益25%的付款,最高额为2亿美元),如此的话,柯达将从这个交易中取得25.5亿美元的回报。

  专注数码领域

  “数码时代”来的太快了,这是柯达人没有想到的,为了跟上数码时代的步伐,柯达人用了四年时间调整。

  让柯达惊醒的是其2000年至2003年的销售利润。

  据悉,从2000年到2003年柯达各部门的销售业绩虽然相差不大,但销售利润却急剧下降,尤其是影像部门,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

  这让柯达开始反思。

  2003年9月26日,随着柯达前任全球CEO邓凯达的推动,柯达正式开始转型,向新兴的数码产品转移。

  “这次转型是柯达120多年来面临的第二次激烈变革。”邓凯达曾对外感叹道。

  2005年11月,为了能更好地做好转型工作,柯达更启用了具有数码影像业背景的惠普老将彭安东接替邓凯达。

  “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彭安东在刚刚上任3天后发出感慨。

  在柯达转型策略提出之后,公司动作频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组建了图文影像集团。其先以2.5亿美元收购以色列赛天使集团旗下的数码印刷公司。到了2005年,又花费9.8亿美元并购全球最大的商业印刷公司克里奥。在这些业务的基础上,柯达组建了图文影像集团。

  “这四年中,柯达在收购上花了40多亿美元。”田耕介绍。

  在收购新业务的同时,柯达同时开始了业务剥离,甚至裁员,以此调整自己的业务结构。

  2006年8月,柯达宣布将其全部数码相机制造所需业务出售给总部位于新加坡的伟创力集团,柯达仅保留数码相机业务中的高端研发和终端销售。

  “这是柯达旨在进一步提高消费数码业务运营模式中数码产品利润率和效率的尝试。”柯达公司一位高层对外称。

  同时,柯达也在加速自己的“瘦身计划”。

  在2004年1月,柯达宣布裁员20%,即从当时70000名员工中,裁掉在生产和行政部门的1.2万到1.5万人。2005年7月又宣布在原来裁员计划的基础上再裁员1万人,从而使总裁员人数达到2.2万至2.5万人。

  前路漫漫

  “柯达计划用四年时间完成转型计划,今年是柯达转型的收尾期。”田耕介绍,“转型的成效是明显的,2006年柯达数码业务收入历史性地超过了传统业务。”

  虽然如此,对于柯达来说要想实现昔日的辉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该公司去年7-9月财报显示,营业收入32.04亿美元,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净亏损3700万美元,据悉这已是该公司持续第8个季度出现亏损,即两年时间,柯达依然未曾盈利。

  “柯达的数码相机业务在中国市场出现下滑,第三名的位置被三星替代。”赛迪顾问消费电子业务部高级分析师黄丹向《财经时报》记者透露。

  黄丹介绍,赛迪统计的数据显示,2005年柯达以14.3%的市场份额排在佳能与索尼之后,列第三。2006年,柯达的市场份额则降为10.2%,三星则冲上第三的位置。佳能与索尼的位置不变。

  “在美国,柯达的数码相机排在佳能与索尼之后。这对于谋求数码翻身的柯达来说不能说是一个好消息。”黄丹称。

  “我们不会对调查机构的统计数据做任何评论的。”田耕如此回应。

  无论如何,柯达在数码相机市场的现状令人担忧,毕竟这与其数码战略息息相关。

  “放弃医疗,柯达希望更专注在数码领域并且有所收获,如此庞大的一个集团能作出这样的决断着实令人钦佩。不过数码领域大环境的低迷却让人们对于柯达的未来充满担忧。”黄丹表示。

  首先,数码相机市场整体的低迷让柯达难有大作为。也让柯达的复兴之路蒙上了阴影。2006年初,同样是影像行业的另一巨头柯尼卡美能达宣布将在未来一年时间内彻底退出包括胶卷和数码在内的全部照相机和胶卷业务,将经营资源集中到复印机等办公自动化事业上。柯尼卡美能达的退出无疑对转型中的柯达来说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另外,胶卷领域中的长期竞争对手富士对转型中的柯达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与柯达的亏损不同,日本富士胶片一直处于赢利状态,其2006财年半年报(4月1日—9月30日)显示,上半财年实现销售收入117.5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7%,营业利润达4.41亿美元。

  由于转型较早,富士影像事业2006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26.70亿美元,营业利润较去年同期激增336.4%。据悉,盈利大多来自数码影像部分的收益,包括数码相机的生产重心向中国转移以及对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开拓。

  “不过柯达毕竟是个老品牌,有大量的忠实客户,如果能抓住机会,也完全有可能重回三甲之列。”黄丹进一步分析认为,“柯达应该发挥好其现有的渠道以及零售终端优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