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全球研发合力初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 14:20 经济观察报

  突破数字家庭研发瓶颈

  联想全球研发合力初

  显本报记者 冯大刚

  实习记者 王然 北京报道 以“贸工技”路线图起家的中国联想集团现在准备把电脑卖到全世界,他们开始觉得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一家价值超过百亿美元的公司来说,这样的转变并不容易完成。

  1月5日,联想宣布了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这项名为RMCT(实时多媒体协同技术)的技术可以实现PC的远程高速输入输出,能够在家庭的电视机上实时播出PC正在播放的电影大片、3D游戏或在线聊天画面。该技术近乎完美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数字家庭”的技术难题——在此之前,如果用户要从PC传输一些视频到电视,无论使用哪家公司的哪种标准,都只能忍受那种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画面。

  这项技术的研发周期长达五年,投入超过千万元。这项技术是以联想中国研究院为主研发成功的,但也应该被看做并购IBM PC部门后,联想“全球研发体系”初见成效的成果。

  创新三角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热衷于把所拥有的专利数量作为宣扬自身实力的砝码,那些有志于全球市场的公司更是此中典范。仅仅一天前,

中兴通讯宣布,该公司在2006年的专利申请数量超过2800件。依据发明专利占所申请专利总量的比例排列,中兴居全国首位。

  两年前,联想宣布了对IBM PC部门的并购,并以此为契机开始重塑一个更加有“技术含量”的联想。联想认识到,两家公司的融合也是两个工程师团队的结合。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TO、联想研究院院长贺志强说,对联想来说,并购后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成为一家全球一流的创新企业。而现在看来,两家公司的研发体系整合相当顺利。

  贺志强说,现在联想位于中国的研究院与原IBM位于美国罗利的研究院和日本大和研究院构成了联想全球研发体系的创新三角。美国团队对产业了解更多,日本团队精益求精,而中国团队极富创新精神和激情。在这个相互信任乃至相互欣赏的“创新三角”支撑下,新联想的研发体系已经日渐成形。与国内企业相比,联想独一无二的优势是,联想并非单纯依靠本土研发,也不是某跨国公司的研究分支,而是具备了从中国出发的全球视野。

  投入与产出

  一组数据对比充分展示了并购前后联想在研发方面的变化:并购前,联想每年花在研发上的经费大约10亿元人民币,研发人员大概1000人,而现在联想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超过25亿元人民币,研发人员超过2000人(其中海外有六七百人)。

  目前联想拥有近5000项专利,每年给联想带来的专利授权费用就有两三千万美元。在并购之前,这方面的收入是零。贺志强说,并购后联想中国对技术专利的审核标准也严格了许多,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联想来自中国的专利数量也在以高于其他两地的速度大幅增加。不过,现在带来授权费用的专利仍主要来自原IBM。中国研发的专利要为联想创造直接的收益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因为“一个专利要产生价值可能需要十年时间”。

  目前联想的公司级研发技术的产品转化率超过60%,但贺志强说,这个比例过高并不一定是好事。他说,未来联想的研发投入将越来越长远,不以单纯的短期转化率为目标。

  联想努力打造自己研发体系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成为一家更伟大的企业。他们所做的事情,正在向那些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往往也是最乐于在研发方面投入的公司看齐。在联想中国研究院,拥有硕士学位以上的研究人员比例达到了63%以上。这样的比例比起微软中国研究院可能还不算高,但已经是少数拥有研究院的国内企业中数一数二的高比例。

  并且,与微软、Google等公司一样,联想现在也开始了两级招聘——面向全社会招聘学术带头人,以及面向各高校招聘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所有新招聘进来的研发人员都被告知,在联想中国研究院,没有所谓“中国一流”的说法,要做的必须是“世界一流”。

  新的研发给联想的本土研发人员带来了比两年前大幅提升的薪水,也让联想公司获得了宝贵的全球研发能力。这种能力为联想提供了用“专利战”替代越来越残酷的“价格战”、并最终战胜国际对手的另一种可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