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柳传志:中国式“妥协”哲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 10:04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谢扬林 当《联想风云》的作者凌志军谈到这家企业和企业的创业者时,其评价是:“这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 环境妥协 23年前,一群人在街头倒卖旱冰鞋,中科院计算所简陋的传达室是他们的总部,它的名字叫联想。那一年,柳传志40岁。 “我们所冒的风险有两类,一类是商业风险,一类是政策风险。”14年后,联想已经成长为中国IT业的标志性企业,柳传志遇到当时的总理朱镕基,深有感触地说,“今天我们回过头看走过的路,会有高兴甚至自豪的感觉,而回忆当年面对风险的时候,每一次都是战战兢兢,甚至会吓出大病。” 这并非危言耸听,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给关系户送礼、去黑市换外币,默许采购走私品,甚至为了逃避当年300%的奖金税,拿支票到异地套现,然后装上整箱的钞票回北京发放,这都是柳传志在经营过程中不得不选择的道路。 “鸡孵蛋的最佳温度39℃,我们创业那时的温度大概有42℃,因此,只有生命力极强的鸡蛋才能孵出鸡来。”在柳传志的经营理念中,企业发展状况首先取决的就是市场生存环境,而企业则要不断地创新,在特定的环境中寻求突破。 联想的股改之路是柳传志在特定环境中实践的典型案例。 在股改时机的选择上,联想曾反复等待。1987年曾有工作组到中关村进行股份制改造,但那时时机不到,联想并不参与。直到1993年,四通的段永基率先对公司股份制改造后,柳传志才开始出手,而采取的策略是“拐大弯”。因为柳觉得,“开汽车到一个地方急着拐弯,就要翻,如果提前知道要拐,就能拐过去”。 拐大弯的第一步是对“员工持股”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让创业者和主要员工在联想国有大股东中科院的蛋糕中得到35%的分红权利。又过了7年,才将分红权转化成了直接股权。彻底解决了新一代管理者与创业者的更替后顾之忧。 这是中国式的策略,中国的商业环境有中国的规矩。 如果大环境不好,就求助于小环境;小环境不好,就试图改造小环境,改变不了,宁可不做也不当改革的牺牲品。这是典型的柳传志的思路。 战略妥协 从创业起,这位企业家就流淌着变梦想为现实的血性。这一血性缘于其军校出身。 “那些战士根本不怕死,一个个往上冲,就是那种劲头,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这是柳传志学生时代辅导员讲给他听的一个故事。2000年,记者在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采访柳传志时,柳告之这是母校最影响他的事情。 “企业做什么事,就怕含含糊糊,制度定了却不严格执行,最害人。”柳传志认为,立下的规矩是要遵守的。 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痕迹同样被引进。联想的大会必唱《联想之歌》,新员工要集训喊口号,做早操,处处流露着军事化的训诫和誓师。 从柳传志的“企业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也能看出其军校出身的痕迹。 在柳传志的管理风格中,还可以看到其变通的商道。 联想选择接班人的过程,是一强有力的佐证。2000年,联想拆分,当时有一说法,杨元庆的联想代表着现在,郭为的神州数码代表着未来。其实,那是说给股市听的。事情的真相是,柳传志当时打算让杨元庆接班,郭为做杨元庆的副手。可“一山难容二虎”,而柳传志“又舍不得让郭为走,所以才要另外搭出一个舞台”。 这种因为人的原因将公司分拆,实属战略妥协之道。柳传志在决定前曾请教高盛公司,遭到高盛的反对,管理顾问诧异地说:“美国人要是知道你分拆的理由,会说你有毛病。” 但这并不能改变柳传志的决定。 不管如何,今天的联想成为了中国IT业的一面旗帜,特别在两年前跨国并购IBM PC后。 你可以对历史做出无数种评价,但不得不承认柳传志的商业智慧。 柳传志语录 作为公司的法人代表,我的工作是艰难的,最难的地方在于冒风险,冒商业的风险和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政策法律在不断地演变、完善。企业要理解在转轨期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不严密。 领军人物好比是阿拉伯数字中的1,有了这个1,带上一个0,它就是10,两个0就是100,三个0是1000。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