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中国信息化杂志:整合2006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15:36 《中国信息化》杂志

  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底洁 屈涛 逯阳 穆琳琳

  2006,一个新的起点。

  “十一五”的序幕从这里拉开,中国信息化的新篇章从这里翻开。

  信息化大潮在中国沸沸扬扬了几年后,成果可谓丰硕。《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发布,让信息化更加红红火火起来。

  信息化无本可依,无章可循。从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至今,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了近10个年头的信息化,终于在2006年有了一个明确的战略指引。信息化有了准确的官方定义: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信息化是一个进程,它肩负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使命,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赋予信息化更加艰巨的任务:信息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 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如何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成了各地区、各部门共同思考的问题。

  整合,成了这一年信息化建设中的最强音。

  整合,就是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最终目的是实现对已有资源更充分、更合理的利用,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2006年,从领域信息化建设到区域信息化发展,都高唱整合之歌;IT业界随风而动,也掀起了整合大潮。

  化分散为集中

  2006年,

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出台,明确了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重点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与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的目标。

  互联互通需要统一的标准,资源共享必须有统一的平台。

  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各行业各地区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已有的平台上,信息化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是各地区各自为政、各部门自行其是,信息化的便捷被框定了范围,超越这个范围非但不能简化,甚至会更加复杂。怎样使这种便捷成为共享,是2006年信息化在各地区各行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劳动保障信息化中的五保合一,就是要把原有的几个数据库整合在一起,在一个统一的大平台上实现共享。几个险种统一,操作平台统一,原本分散的几个数据库集中成为更加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力。

  同时,不同行业间也在力求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业务流程的互通。切实落实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真正实现信息化的方便快捷。

  以电子政务发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建“服务政府”、“透明政府”、“效能政府”,是实施电子政务的目标。2006年,政府网站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公众参与的渠道建设受到普遍重视,网上办事成为热点,在线行政审批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跨部门业务协同稳步推进,更是将“服务政府”、“效能政府”落到了实处。

  这其实就是将原本分散的业务职能,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在一起,化零为整。因此说电子政务建设是创新政府管理模式,规范行政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政府效能的有效方式。

  化独有为共享

  近年来,中国经济区域化日趋明显,信息化发展也相应呈现出区域化特点。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诸多方面,你有你长处,我有我优势,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从泛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东三省,区域经济优势借助信息资源共享得到巩固,形成区域强势。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带来的资源差距,要用信息化手段来缓解。信息化是资源传输的通道,是资源共享的平台。远程教育,借着信息化的桥梁,将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优质资源与落后地区共享。这是适应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方针下的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为缩小东西部信息化水平差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远程医疗,借信息化渠道传递信息,“你检查我诊断,你看病我开方”,即使在偏远地区,只要信息化可及之处,同样能够享有先进的医疗服务。

  化旧为新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之快,总是让我们追赶不及。信息化建设项目,个个都是复杂的大工程,要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从最初的大手笔、大投入到如今的冷静思考、谨慎行事,这应该说是中国信息化建设步入成熟的标志。

  早期大投入购置的设备,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各行业政府,没有全盘淘汰,而是认真评估,结合本行业信息化项目实际,对旧有设备与新增设备进行整合。在耗资近百亿元的金税三期工程,针对原有投资制定了合理的设备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原有硬件设备的作用,提出了关键业务设备新购、已有设备推向边缘使用、不满足上一级应用要求设备下推使用的解决方案。

  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人才问题是各行业各地区最重视的问题之一。如何让工作人员适应信息化的新环境,胜任信息化环境下的新要求,各部门各地区采用的共同对策是,旧员工培训和新员工引进相结合,对在职人员定期进行系统的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使之逐步适应新要求;同时不断引进信息化人才,不断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这也是信息化环境下整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化零散为系统

  信息化需求不是单纯的“硬件+软件”,它需要系统全面的分析,针对性的设计方案。随客户之需,应市场之变,IT厂商摇身变成IT服务商,不再是提供单纯的产品,而是顺应客户需求,提供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服务支持的全套解决方案。为适应中国行业用户需求多元化、方案差异化的特点,作为服务提供商,更是从自身内部整合做起,将原本分散的部门,按照客户需求进行重组,以便适应多变的需求。

  创新型政府的要求,对IT服务商来说也是一项挑战。IBM为了适应客户需求,将“随创新之需,应服务之变”作为服务的口号。一向以合作制胜的英特尔更是将其勃勃雄“芯”植入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之中,在合作中寻求共赢。

  领域:资源何以共享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整合运动正在各行各业兴起,由内到外、自上而下,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如何使行业内和行业间信息互通互联,走出“信息孤岛”实现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减少重复建设,已成为业界最受关注的话题。

  无论是医院信息化有关标准统一的问题,还是高校如火如荼的管理机制建设,都在为信息资源共享做着准备。围绕“整合”大主题,如何重塑机制、应用、系统、平台等,信息化的先行者在探索着。整合才刚刚开始,但毫无疑问,有关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却是一道备受瞩目的风景。

  统筹规划 机制创新

  长期以来,机构和体制问题是造成“诸侯割据”和重复建设的根本原因。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重要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必须有一个机构从整体上协调管理,有一套体制保证信息化建设能自上而下统筹规划。信息化工作“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如果管理问题不解决,信息化永远只是浮在表面。

  机构方面,专门的、统一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技术力量整合在一起,统一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管理、协调和组织实施。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机构,不仅能够集中各部门的技术力量,形成合力,更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完整和统一。河北省邯郸、邢台,以及山东省青岛、淄博,都将体制创新作为金保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借此重构和优化业务流程。例如,邢台市打破部门分割,重新规划成立了统一的稽核征缴中心和基金管理中心,结合实施全省统一的社保核心平台软件,优化了业务流程,全面提升了管理服务水平。

  体制方面,信息化整合工作的运行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体制作保障。体制是保持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信息化必须坚持的方向。要健全各机构CIO体系,在CIO体系中要坚持“一把手”的原则,坚持行政驱动和技术支持相结合的原则,以此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中山大学走的是一条数字化校园管理机制,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实施小组”三个工作组,这样保证了对各院系的号召力。

  人才培养 注重全面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复合型信息化人才队伍既是信息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尽管领域不同,但人才培养问题却有着很多的共性。所谓信息化人才,其实是指两大群体:一部分是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的具体推进者;更大的一部分则是业务人才,信息化的应用者和实践者。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即融合业务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人才。浙江省审计厅厅长谢力群这样介绍道:“我们一方面引进IT人才,让他们到业务部门锻炼交流,熟悉审计业务;另一方面,从审计业务人员中选拔苗子,使他们快速的熟悉和掌握计算机技术。通过双向努力,使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和审计事业发展拥有一个较为坚实长效的基础。”

  人才不均衡,也制约着资源整合。一些偏远地区,人才“三难”(难请、难留、难用)已经成为摆在当前相当多行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而人才的均衡从发展的观念来看,不仅仅关系到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好与坏,更关系到信息化建设能否可持续运行。例如,安徽省内各地发展很不均衡,就信息化人员队伍来说,像省会合肥市就有16人之多,但在某些偏远地区,甚至连一个专业人员都没有。可以想象,在人才匮乏的地区,即使把它的硬件做得再完备,软件如何统一,那都是枉然,这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

  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和分层次技术培训,是人才资源整合的另一道障碍。近年来,各地将人才工程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同步实施,注重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锻炼和培养。技术在创新,整合将不断地渐进,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必须紧紧跟上。安徽省厅去年组织各市参加了劳动保障部举办的多期金保工程建设培训班,成效斐然。今年,针对首批启动统一软件实施试点的市,省厅开展了软件实施前的实地培训,学习统一软件系统架构;此前,还举办了数据库软件和中间件软件的基础培训,提高了全省技术队伍的业务水平。目前,安徽省社保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比较熟悉劳动保障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队伍。

  资金投入 厉行节约

  在本刊对教育、卫生、社保、检察、审计信息化的采访过程中,几乎都能听到同一个声音,那就是资金不足。尤其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如何开展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并不是一项形象工程,也不是一场小成本的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建设同样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整合就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一起,尤其是在有限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条件下,整合更加重要。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能否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资金投入是前提。信息化工作既要有项目建设资金,又要有系统运行维护资金。在许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如果没有专项资金,信息化建设根本无法运行,许多地方的信息化工作也因此而停滞不前。政府无疑是信息化的主要推动者,但是只有政府的推动在许多地区却是举步维艰,或者见效过程要缓慢得多。企业参与则是一种催化剂,通过资金问题的解决或缓解,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链条就将开始启动,信息化建设也将“加速”向前。

  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厉行节约、提高各部门资金周转率。例如,有些地方通过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有机结合,采用“以网养网”的模式,政府部门开展信息增值服务,通过建立信息网为相关企业提供有偿服务。浙江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在五年内累计投入约3亿元,但是他们认为这是值得的。拿医院来说,在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前,各种跑、冒、漏的现象占医院收入的5%左右,有的医院达到10%。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后,加强了各项管理,不仅大幅度减少了各种跑、冒、漏的现象,还减少了药品等物资的库存和损耗,增加了资金的周转率,提高了医院效率。

  统一标准 长效应用

  信息标准是纲,纲举目张。应用的整合要求我们通过统一建设,将过去分散、独立的系统整合起来,将各业务部门、各地区通过网络互联起来,实现各项业务间信息的充分共享,建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力。核心应用软件的统一,加快了各地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了全国数据标准的统一,推动了各地业务流程的规范,也加速了系统的进一步整合。

  安徽社保力争做到“四统一”,即硬件资源集中统一、技术资源集中统一、数据资源集中统一、交换区集中统一;辽宁省农业信息化工作将以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共办共享为基本原则;重庆市检察机关二级专线网建设坚持“三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和统一应用软件;最高检察院的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对检察机关应用的业务软件进行统一规范,然后再将规范作为一把尺子,去衡量各种软件;卫生部正在进一步规范《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理论》《国家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电子病历应用基础与标准》等,标准统一后,医院间的资源共享可以避免数据不统一造成的浪费,从而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在信息化项目运行中要消除信息阻挡,提高应用水平,必须整合应用,打通各大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各项整合要按照信息一体化要求,运用先进技术整合系统平台。在统一标准前提下,统一核心应用软件,然后在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推而广之,是实现应用整合的必由之路。

  均衡资源 信息对称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呈现明显的资源不平衡态势,东西差距、城乡差距较大,形成了所谓的“数字鸿沟”。往往最需要信息资源的地方,却最缺乏资源。今年,信息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尤其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教育要想均衡发展,必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我们要培养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优质资源的核心要素就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必须做到有效传播。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教育信息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和科学技术知识源源不绝地送到广大农村,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平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从经费投入和政策上继续给予重点支持。

  当前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城市大中型医院集中了大量高新医疗设备和优秀医护人才,而基层卫生资源却严重不足。国家把卫生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农村和城市社区,重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统一平台 服务为先

  回首国内20年的信息化历程,我国政府和企业购置的硬件设施总投入超过了万亿元,然而广大政府和企业用户并没有充分享受这些信息资源所带来的益处,甚至反受其累。推进信息化的关键是应用,统一平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应用。

  金保“一个工程”的内涵就是信息化要统一建设,要涵盖劳动保障的各项业务,要搭建一个统一的平台,不再分散建设。农业“一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农业信息化要大发展,就必须要进行资源的大整合。电子口岸作为“大通关”的统一信息化平台,实现了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港口、港务等16个成员单位互联,贯穿的交易、监管、物流、支付四大环节,企业通关信息“一次录入、全程通用”,既方便了政府监管又便利了办事企业。“一窗式”办公系统是北京市公共卫生领域里的一项新举措,它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工作流程,其运作模式是:“一门受理,全程代理式服务,在线办公,限时完成。”

  整合是一个历史进程,它本身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包括整和合两方面内容。整合中的两大要点应该是数据共享和功能集成,围绕着它们开展工作将是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整合是多方面、多层次、延续的历史过程,2006年,这场围绕整合的战役正在进行着。

  区域:内涵渐丰 外延见伸

  “长白山区五市州”、“长三角”、“泛珠三角”、“闽浙赣皖”、“环太湖”、“川渝携手”、“海峡西岸经济区”、“川黔渝金三角”……区域符号被一遍遍重复,内涵却在发生着变化。其中“信息资源整合”成为了2006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强音。

  资源整合 迫在眉睫

  二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使中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政府、企业的决策者们,对于以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去提高效率、增进效益深信不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曾经高额投入、工程浩大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在中国特有的体制框架下进行,因而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普遍较低,并带有明显的条块分割、信息分散特色,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更为数字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

  信息资源的缺乏、割裂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顽症。多年来形成的“重建设轻应用”、“重硬轻软”、“重技术轻资源”,已严重影响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影响了国家实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也对信息化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同时指出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很不平衡,城乡、区域和行业的差距有扩大趋势,成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因素。 城市要建设,区域要发展,信息资源整合迫在眉睫。

  紧密“联姻” “借船出海”

  记者在互联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贵州省赤水市与四川省合江县九支镇仅一河之隔,而一座赤水大桥将原本属于贵州和四川的两个城镇连成一个整体。1990年,随着赤水撤县建市,赤水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黔北小城迎来了城市化建设的高潮,同时也带动了河对岸的四川九支镇的发展。

  遇到旅游高峰时期,许多贵州省内来赤水的游客都会被安排到九支的各大宾馆住宿,两地的宾馆旅店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所以,许多初来赤水旅游的游客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是住在贵州还是住在四川。

  在赤水街头,悬挂四川牌照的车辆往来穿梭,许多四川游客也把赤水当成了“本省”。华灯初上时,游客只需花市内的出租车钱,就可非常方便地“出省”旅游一趟。

  以上这些成为了西南区域合作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过去的数年里,由于行政分割的客观存在,两个近邻的城市同处在一个发展时期,要加速工业化就都加速。现在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以往那种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必然受损的竞争,最终对谁都没有好处”,现在,城市的许多领导干部都这样说。

  浙江省嘉兴市与上海科技合作和交流,找准载体实施有针对性的区域科技对接。嘉兴市基于上海浦东新区科技信息网链接实现资源共享,征集200多个企业技术难题,通过网上技术市场与上海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在线对接。嘉善县组织“院士嘉善行”活动,邀请上海等地的专家教授为当地经济发展“搭脉会诊”。秀洲区以博士后工作站为纽带,与上海复旦大学、二军大等进行频繁的科技合作交流。同时,以当地企业为主体,找准项目主动对接。海宁广福电子器件厂与上海大学合作开发陶瓷新品,王店镇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博士后联谊会合作创建王店小家电科技开发中心等,均以互惠互利互动,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成功地拓展了主动融入上海的深度和广度。

  沪嘉两地科技接轨,让信息资源在互动中产生作用,沪嘉两地各类科技对接活动逐渐走上了有层次、有规模的台阶,资源整合、市场运作能力也在层层递进。通过科研立项等方面的综合扶持,帮助嘉兴市企业“借梯上楼”、“借船出海”。

  随需而动 特点鲜明

  信息化、区域经济、全球化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产业的发展。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东三省、西部等地区的经济区域化日趋明显,信息化发展呈现区域化发展的特点也逐渐明朗起来。

  中国西部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城市数量偏少,以山区为主的农村面积广阔,却土地贫瘠,致使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相对较弱,经济、科技、教育发展水平滞后。

  因此,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是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

  成长中的城市群牵引西南经济快速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一个个城市群,并由此带动城乡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

  德阳市市委书记李成云说:“德阳市愿意主动承接成都的辐射,进一步融入成都的经济半径,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现在,一个以成都为中心,包括德阳、绵阳、乐山、眉山、雅安等城市的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这些城市间交通发达,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所用的时间都在2小时之内。据预测,未来10年,成都都市圈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以上,经济总量将达到四川省的60%以上。在西南的广袤大地上,南宁城市群、昆明城市群、贵阳城市群都在快速成长并紧密合作,形成了活力四射的南贵昆经济区。

  “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创建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一覆盖川、滇、黔、藏、桂、渝六省区市的经济合作组织自1984年创建以来,已经成为西南地区联合开发和对外开放的平台。“无障碍边界贸易”是西南六省区市区域合作的内容之一。目前,西南六省区市正在寻求更大范围内合作,合力共谋无障碍经济圈的形成,并表示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一步打造无障碍合作经济圈,推进大西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完善西南主骨架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旅游、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西南贫困地区发展,整体提升了“大西南经济圈”的竞争能力。

  东北三省属于一个地域经济单元,在经济结构、市场体制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尤其是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重任和发展机遇,建立东北三省信息化区域合作与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以东北区域合作发展的理念为基础,打破区域壁垒,推进要素流通,加强区域合作,东北区域经济更高程度的融合与发展正展示出广阔的前景。“整合是信息化建设永恒的主题,也是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地处东北三省腹地的长春市有关负责人说。

  不久前,随着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规划的颁布,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领域已有合作基础之上,信息资源整合显得更加紧密。在长三角区域内生活的人们,正在享受着信息化与区域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融合后带来的便利生活。

  长三角区域结合自身特点整合区域社会信息服务资源,构建区域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大型数据库,建设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信息应用系统,加快形成区域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机制。推进长三角城市交通卡联网通用,在交通卡使用上力争形成同城效应,交通卡基础好的城市主动提供成熟的技术和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便捷服务;推动区域内高速公路拥堵、突发事件、气象等相关信息资源的共享与联合发布;借鉴社会保障卡的成功合作经验,探索区域内异地提取养老金、就医结算以及办理其他相关事务的技术解决途径,促进城市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为构建区域大社保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银行卡跨城市联网通用的合作力度,优化银行卡发展环境,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各地金融部门合作,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泛珠三角区域以信息网“区域合作的权威官方门户网站”为定位,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信息交流网络平台,不仅为各成员方提供权威的专业信息服务,为知识界、企业界和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深入研究和全方位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窗口,而且将向全世界动态展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这将进一步促进各成员方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向世界整体推介泛珠三角区域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商机,增强泛珠三角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从而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积累经验 共筑蓝图

  有人说,信息化深刻改造并提升了传统产业,从而引起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的巨大变革。在工业化之后,信息化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并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东北、中部、西部等每个区域内部的各省区市之间要发展,必然存在竞争。任何一个区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寻找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信息化正是构成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伴随信息化进程,当信息技术融入一个区域体系并与其要素资源发生集成和融合的时候,信息技术的助推作用就会贯穿于区域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在大幅度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时,信息化逐渐成为了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三角地区信息化整体水平经过长时间的持续推进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城市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内在信息基础网络设施、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区域信息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率先协调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开展区域信息化的合作,长三角区域内各级政府要把握国际信息化发展方向,遵循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抓住战略机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区域整体发展要求出发,进一步完善区域信息化合作机制,克服行政区划形成的合作阻碍,在战略和政策层面营造一个资源共享、技术携手、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区域信息化协同发展环境,推动企业有效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抢占全球信息化制高点。

  泛珠三角区域逐步成为我国信息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经验积累证明,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建立区域信息化发展交流、互助、互动的长效机制,更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以信息化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信息产业研发和制造基地而努力。

  一个城市群的竞争力从全球经济范围来讲,它主要表现为一种资源整合的能力。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会促使生产要素冲破区域限制自由流动,形成战略联盟和经济共同体,整合区域资源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选择。目前,国际竞争在许多情况下表现为地区之间和区域集团之间的竞争。我国只有整合区域内信息资源,形成区域整体竞争力,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IT:平实成为可能

  2006年,IT业进入到一个新的起点。IT企业不再将自身束之高阁,而是随着中国信息化实践的深入,朝着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2006年,IT企业表现出的平实特质,不仅是因为世界正在变平,还是因为IT企业要融入到中国信息化的大潮中。

  2006年,IBM将其全球采购总部迁往中国深圳,同时,IBM在全球范围内发动的合作伙伴行动,旨在彻底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限,实现渠道计划的整合;惠普将全球85个数据中心整合成6个位于美国的大型数据中心,更加扁平化的组织架构让惠普和客户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内部管理架构也更精练;英特尔中国区的调整,为使组织架构更加优化,并向着高效运营的方向发展;联想正在进行艰难的国际化进程,挖来竞争对手戴尔的众多高管,为其国际化保驾护航,并且在渠道上加强集成分销,通过强化产品组合和客户群拓展全球行销网络;东软在迎来产业化15周岁之际,致力于国际化突围的同时,更加注重“融合之道”……2006年IT业的发展似乎在告诉我们:一切都成为可能。

  从IT市场规模来讲,中国位居世界第二的重要位置。2006年,中国处于”十一五”的开局之年,《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颁布实施,中国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

  行业用户资源整合的需求对IT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面对的客户群有了更多新的业务需求,这对我们的销售人员在销售和支持方面如何满足客户创新的需求提出了挑战,这需要不同的技能,而且需要不同的资源来支持,要有很多思想理念和好的方案提供给客户。” IBM大中华区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总经理范宇如是说。因而,这种转型,对企业的管理部门和员工都是很大的挑战。在新的转型过程中需要各种技能,包括解决方案、服务、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整合。

  2006年,“整合”成为IT业的一道风景。竞争的加剧,行业用户需求的变化,IT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对内部组织架构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成为一种必然。

  跨国企业刮起“整合”风

  正如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周伟在《世界是平的》一书序言中所讲的,全球化的新趋势无疑将对现有的商业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将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006年10月,IBM将其全球采购总部迁往中国深圳。全球首席采购官约翰•帕特森将在这里管理IBM在全球60多个国家400多个城市的7500名采购人员。此次采购中心的迁移是IBM总部首次搬出美国本土,也是“世界变平”、主流跨国企业全球整合资源传递出的强烈信号。

  从硬件到软件和服务,从IT产品生产厂商到解决方案提供商,从跨国企业到“全球整合企业”,IBM一直没有停止其整合创新的脚步,IBM追求能给客户带去很有竞争性的业务模式。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转型是一次业务的转型,但IBM更重视的是公司架构的转型。IBM CEO彭明盛认为,“新兴的全球整合企业就是一个为追求新的目标而改革其战略、管理和经营业务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生产和交付价值”。

  这种全球资源的大整合,在另一家世界著名的IT公司表现得更加明显。惠普在5月17日宣布,将全球85个数据中心整合成6个位于美国的大型数据中心。这一整合将帮助惠普在未来几年内节省10亿美元左右的IT开支。2006年6月,惠普宣布把全球运营部门所承担的工作,分别融入IPG、PSG、TSG三个独立的业务集团。一位惠普员工如此评价惠普今年的调整:“更加扁平化的组织架构让惠普和客户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内部管理架构也更精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IT公司之一,惠普在打印及成像领域和IT服务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庞大的产品线也同样造成了惠普公司竞争对手太多,譬如在大企业用户市场上面对IBM,消费市场上遭遇戴尔、联想等对手的多线竞争。面对竞争带来的压力,2006年,惠普的局势已经开始扭转,整合之道助惠普正在走向复兴。

  新联想宣布并购IBM的PC业务后,一直在整合中前行。联想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陈绍鹏介绍,联想的整合战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稳定的阶段,保持国外的业务和中国业务相对独立的运行,同时加强两边业务团队、文化之间深度的交流、分享和融合,联想快速地整合了采购,逐步在整合总部的职能,为业务部门的整合打好基础;第二个阶段,把业务部门进行全球的整合,完成全球产品系统,全球供应链系统和全球各个地域经营、营销和服务系统等核心业务部门的整合;下一个阶段就是在选定的市场中加大投入,实现主动式的、盈利性的高增长。

  新兴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是可以直接参与到全球化的角逐中,问题是国际化进程同样要求对各个地区的本土市场要高度熟悉,这对尚未或者刚刚迈出国门的中国IT企业而言,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联想、华为、中兴的海外拓疆历程也在证明着这个道理。

  合作方能共赢

  在过去的一年中,合作与共赢的观念获得企业的认同。2006年,为建立企业共赢的生态圈各大厂商所走的每一步都显得更加平实。

  2006年,作为世界芯片产业的领导厂商,英特尔在全球范围内遇到的挑战及重组举措,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业界的关注。

  在AMD的攻势下,英特尔CPU大规模降价,同时在寻找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进行整合调整。业界还有消息称,从下一财年开始,英特尔计划把中国内地和香港从亚太区分离出来,并直接向美国总部汇报。

  2006年,英特尔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重组计划,重组策略使英特尔向着高效运营的方向发展。对英特尔中国区2006年所做的调整,英特尔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副总裁、亚太区联合总经理兼中国区总经理杨旭表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IT的需求快速增长,因此是英特尔战略重点市场。这次调整,更多是组织架构的优化,更多地把我们的力量放在专注客户需求,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更好地服务于客户、服务于市场。这个过程推进得非常顺利。接下来英特尔会专注于进一步支持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围绕英特尔的核心竞争力,把工作重点放在业务上、技术上、产业合作上。”

  英特尔的合作哲学体现了当今时代IT业的精神。杨旭在中国信息化杂志《权威》对话中,曾这样说过:“英特尔是一个以注重长期打造产业价值链为显著特征的全球性公司,而不是投资一个区域、一个项目,英特尔投资合作的每个项目,带动的是产业结构和人才等一系列领域的发展。英特尔的合作,骨子里体现的就是产业链的合作,英特尔的合作就是应用的合作。”

  正如杨旭所说的,英特尔发动了将PC产业由纵向转变为水平及平台化产业格局的产业革命后,就奠定了英特尔必须与产业链上诸多合作者进行广泛和深入合作的基础。由于规则的改变,英特尔必须重新建立产业生态圈文化。

  2006年,一些IT企业也对渠道进行了整合。IBM在全球范围内发动了合作伙伴行动。 5月,IBM宣布启动蓝天、碧海战略,目的是为了整合IBM内部全部资源,为合作伙伴提供360度支撑体系。继续整合软硬件和服务资源不仅是IBM今年下半年的主题,而且是明年乃至未来几年的主题。这种整合为的是彻底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限,实现渠道计划的整合。可以说,在成为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后,IBM已经抛弃了传统的分销模式,并通过渠道整合以求建立共赢的生态圈。

  融合制胜

  2006年,东软提出了“解决方案的融合之道”的发展思路,要从技术、业务、组织体系等多方面与客户共生共荣。

  在东软产业化15周年之际,提出“融合”发展理念意义非凡。2006年,东软的人力结构和组织结构都做了相应的调整。目前,东软有电信部、电力部、社会保障部等业务部门,几乎所有的部门都依据客户类型进行垂直发展,每个事业部里又有很多员工是行业内的专家。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说:“东软要做一个服务型的企业。”与微软、甲骨文、用友等直接销售软件的软件企业不同,东软选择了一条软件与制造业结合、软件与服务业结合的发展道路。从“超越技术”到“融合之道”,东软表达出一个愿望,那就是与客户共同进步,构建一个和谐共存的生态圈。

  从整个集团战略上,东软用解决方案、外包和IT培训构建起了稳定的三角形企业架构。“我们必须围绕客户的组织分布来构造我们虚拟的组织体系,让客户感觉东软就在他们身边。”刘积仁表示。

  在过去的15年中,东软将软件技术应用到中国的电信、电力、社保、企业、教育、医疗、税务、金融

证券、交通、电子政务、烟草等10多个行业领域,东软在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也随着中国政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速成长而提高。

  在中国,IBM、英特尔、联想、东软等这样的大公司已经渗透到各领域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中。IBM大中华区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总经理范宇表达了这样的看法:“IBM希望能够快速地跟上客户的需求。中国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进程,也直接关系到IBM业务在中国的成长速度。”范宇介绍,2006年,IBM政府事业部在整合资源这块花了很多力气,比如对医疗行业的咨询服务资源,建立了强大的行业专家团队。

  IBM中国内部,往往将IBM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从1979年到1989年,是战略尝试阶段。自1989年开始,进入了战略投资阶段。1989年以后的10年才算是真正开始融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金融电信等重要的国民经济命脉行业。2000年以来被认为是IBM在中国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周伟将其称为全面融合阶段,即是把IBM中国跟中国经济融合起来,使IBM真正在全球运作起来。

  “现在政府部门提出的管理创新,难度非常大。技术上的实现方案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管理带来的变革。”IBM大中华区全球业务服务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总经理梅昕认为,“另外,建设跨部门的统一平台,也是非常大的变革。从某种程度来讲,它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超过一般意义上企业的创新。”

  梅昕解释,“可以说,跨部门的平台是新一轮金字工程的标志性要求。要做到跨组织机构、跨系统平台的一致性,又会带来很多管理上的变革”。

  用户原来的系统怎样转到新的系统,由老的管理流程转到新的管理流程中,业务人员要经过什么样的培训,包括系统的迁移、数据的迁移、人员的培训等等,像这样的项目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集成管理。这些都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整合并非易事,但整合又不得不应需而生。无论是IBM的转型、英特尔的重组,还是联想的调整,这些无一不在表明企业要铺平通往蓝海之路,需要将自身变得更加扁平,要使前方的路有无限伸展的可能。

  (中国信息化杂志2006年终特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