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发布会专题 > 正文

图文:信产部知识产权中心赵天武发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 10:26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信产部知识产权中心赵天武发言
信息产业部知识产权中心赵天武

  新浪科技讯 2006年12月15日,第八届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发布会暨第三届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和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标准化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会议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的大力支持。新浪科技进行了直播。以下为信息产业部知识产权中心赵天武发言。

  赵天武::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把信息产业部科技司,近年来跟踪的2006年的信息产业、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利态势和大家做一个介绍。

  因为时间关系,我介绍的内容比较宏观。但是从整个内容来看可以反映出产业知识产权的基本状态。

  从整体情况看,我首先想就我们了解的情况介绍一下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一些特点。首先信息技术领域它的发展受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的传统产业,而且这种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刚才韩司长的致辞中也提到了这样一些很现实的问题。信息技术因为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和知识产权相关性就非常的高。因此在市场化、全球化的进程过程当中,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变成非常深刻。

  另一方面,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很大,风险很高,对于融资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效力和力度,以及宏观环境的要求也高于其他产业,这一点从我们这么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已经有所反映。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高科技投入是非常高的,芯片厂的建设,其他的高技术的研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们都知道TD-SCDMA这样的国家的技术标准,他们在研发过程中投入了巨额的研发资金,它也承担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应该说知识产权保护对它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第三个方面,信息产业不断有新技术涌现和新业务出现。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很多知识产权问题正在引起全球的关注。我们今天举办的这样一个知识产权的论坛,也请了很多跨国公司和我们一起研究、探讨和分享,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所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第四个方面,通过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借助标准的实施,实现知识产权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信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利益实现的手段。这一点也是现在各方面都引起了高度关注,除了知识产权本身的保护,知识产权结合以及产生的重大的市场空间都引起了很大影响,各方面都在积极讨论,怎么更好利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颁布的过程中推动和创新技术创新和发展。

  第五个方面,互联网技术、以及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引发的知识产权新问题,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这一点将对整个信息服务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涉及到文化层面、涉及到经济的层面甚至涉及到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的长远发展。这方面的问题也引起了产业界、法律界方方面面的关注。

  以上是我们对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的特点做的分析。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或者更共性的特点。比如说知识产权的巨大利益,对市场深刻的影响,这和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产生发展紧密相连。

  下面就我们统计的数据给大家做一个宏观的状况介绍。一、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数据统计。二企业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情况统计。三是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态势简析。

  图)目前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总量的比例,蓝色是其他技术领域的专利构成,紫色部分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利构成,现在涉及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利已经占整个技术领域的30%以上。由此说明信息技术是发展非常快速的,知识产权渗透非常深,而且专利技术迅速增长的态势,在这样的领域由于知识产权的快速增长也引起了很强烈的竞争。同时我们看到在信息技术领域,国内的专利申请,包括发明和试用先行以及国内和国外的比例,国内占55.8%,国外占44.1%。

  图)左图可以看出,信息技术领域里,实用新型专利占34.89%,发明专利占65.11%。从技术领域的专利构成可以看到,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大概的比例是1:1,各占50%。从信息产业领域来看,发明专利的比例明显的高很多,说明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它的保护周期更长,这样一些专利我们认为它的质量更高,

  对于产业、对于技术发展和市场的影响更深刻。

  图)我们对1996年到2005年,我们国家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的一个增长的情况,从这张图可以看到,蓝色是国内专利申请情况、红色是国外的专利申请情况。从2000年开始,国内的专利申请总量开始超过

  国外专利申请的总量,但是由于国外申请总量的基数很大,目前仍然在绝对值上还是占有相当优势。图里的实线在最近一两年是下降的。专利申请还有一个公开周期,申请18个月以后再公开,我们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信息里检索到相关的专利,我们预计专利申请的曲线还是会保持很高的增长。

  图)信息技术领域国内和国外的专利申请比例。国内的专利申请,最近一两年增长很快。刚才的那张图我想讲一下。前不久我和美国一个企业高级的专利法律专家交流,他在介绍美国专利情况的时候讲到一

  些数据,美国从1920年开始到50年代中期,30多年的时间,美国的专利也不是很受重视,这一段时间美国专利申请增长量非常小。从5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是美国专利申请高增长的阶段,但是这一阶段专利申请积累很多,但是专利的获利不高。到了第三阶段,从70年代中期到2000年这段时期,专利申请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专利的利益开始得到体现,大量的专利许可费由权利人获得。这段时间由于专利大量申请、积累以及专利许可费的收取。美国专家认为这阶段有一些负面作用。

  进入21世纪以后,基本上是进入了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专利申请总量在美国不是很高,保持了平稳增长,但是追求的是更多的开放和更多的合作和技术的相容性。这个阶段开始逐步的进入了正面的状况。

  我根据这个分析,我觉得我们国家目前处在美国的第二个阶段。从后续各个国家的发展来看,这个阶段的周期不断缩短,美国第二个阶段大概经历了25-30年,从后续发展国家来看这个时间缩短到10年内。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目前专利的申请量,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的申请量增长非常快,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渡过这个增长期,进入下一个阶段。

  图)这是我们统计外国在中国申请专利的。前10位国家包括日本、美国、韩国、德国、荷兰、法国、英国、瑞典、瑞士。红色的线是这些国家申请专利涉及信息技术领域的情况,蓝线是所有专利的综合。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利总量在各个国家在中国申请专利里面占的比例相当高,平均超过50%。在这些国家我们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到,居于前6位公司所申请的专利占国外在中国申请专利的90%以上。从数据构成可

  以看到,目前在信息技术领域,主要的技术集中在日本、美国、韩国、德国、荷兰、法国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他们是这样技术的拥有者,也具有市场的竞争和控制能力。

  图)这是国内企业申请专利的排序,排在前十位的是中科院、华为、清华大学、上海博德等,在这个排序里面可以看到有五家是科研院所,有五家是企业。我们统计的结果发现更多专利是科研院所提出的。

  图)我们将信息产业分成了九个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电子元件、信息材料、通信、基本电路、家用电器、电子器件、电子测量、广播与电视。在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增长不是很快,近几年是

  一种下降趋势。但是在现在很热或者很重要的技术领域,专利申请仍然保持很高的增长度,通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图)我们统计目前在国内的各个省市专利申请的排名,不包括港澳台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目前排在前面的基本上是直辖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排在后面的基本是西部地区,说明目前在信息技

  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的拥有、分布还不是很平均。

  图)我们对国家“十五”计划和“九五”计划期间知识产权专利申请情况的统计。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图上做一个比较,上面的图是“九五”期间的专利统计,信息技术领域专利当时占28.6%,其中国内的申请占46%,其他技术领域占71.3%,到“十五”期间信息技术领域专利已经占36%,这个成长是很快的,国内的专利技术申请占55%,这里面的统计是包括实用和发明,从实用新型看还是比国外少一些。

  图)这张图是对这些年来的增长量的统计。

  图)“十五”期间国内国外发明专利的变化。左图是“九五”期间国内外发明专利的比例,国内当时只占20%。右图是“十五”期间国内发明专利的拥有量达到37.9%。但是我们也对国内专利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国内所拥有的这部分专利里,有四分之一是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申请的。还有四分之一是属于非职务发明,是个人申请,还有50%是企业专利。但是在企业专利里有很多或者说大部分是三资企业和外资在华企业申请的专利,真正国内企业拥有的专利申请比例很少,目前我们的压力很大。

  图)“九五”“十五”期间信息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的分布情况。

  图)目前国内企业专利申请统计。根据2006年第20届电子百强企业排名,对他们的专业申请做了统计表。排在前10位的是表上这些公司。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企业专利申请的总量、发明的申请量、实用新型所占的比例以及科研经费的投入情况都列在这里。通讯类企业专利很多,发明专利占的比例很高,这些企业的科研经费和专利申请量或知识产权拥有量基本上成正比,这是对企业综合情况的统计。

  图)对于这些企业从1998年2005年发明专利申请的变化统计。这里面不太确切,因为有些专利还没有在专利局公开,我们统计的是公开以后的数据。

  在前十位的企业发明专利的拥有量差别很大,排在第一位有4600多件,排在第十位的只有100多件。目前的企业专利申请很不平衡。

  图)国外在中国申请专利前十位企业统计。这些企业中他们的发明专利都占90%以上,而且总数量也很高,排在第十位的企业,他们的发明专利总量达3000多件。这方面可以看到国外企业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发明专利的拥有量,不是说实用新型专利不重要,应该说申请发明专利或者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是申请知

  识产权的技术问题,但是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和保护周期要远远强于实用新型专利,它对技术的控制是很强的。我们都知道标准里包含的专利基本上百分之百是发明专利。

  对于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情况。目前已经有了一些骨干企业,他们对知识产权已经比较重视了。并且开始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的积累。同时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并不重视,我们这次对今年百强企业做的统计也发现有接近10%的企业没有发明专利的申请。并不是说企业一定都要有发明专利或者一定要有专利申请才表示它的能力和强势,但是从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产业发展、市场发展和国际化进程来看,知识产权是技术、市场、生存、竞争很重要的资源和手段。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资源,我们讲的持续发展可能就会遇到很多的障碍。所以我们还是觉得有知识产权的企业的发展应该比没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有优势。

  跨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知识产权积累上与国内的差距很明显。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处于相对弱势,国内企业还应该迅速适应国际化的环境。我们的企业应该尽快的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这也是目前国家强调的要做创新型国家的条件,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型主体,一方面加大研发力度,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和管理。

  统计结果的分析。第一,信息技术确实是现在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知识产权积累最多的领域。我们看到的信息技术的专利已经占三分之一以上,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发展情况。

  第二,国内国外的专利申请都在迅速的增长,国内的专利尽管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国外,但是从质量上、发明专利的拥有上,还不容乐观。同时我们看到,国外特别是跨国企业依然在迅速的加强在中国的专利布局。我们对一些比较热或者比较重要的技术领域做的统计可以看到国外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

  第三,国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需要继续加强。从百强企业的统计里面可以看到这方面存在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这和将来的

竞争力有直接关系。

  第四,从企业拥有专利的情况可以看出,国内企业之间以及国内和国外企业之间的差距很大。包括百强企业的统计,从拥有4000多件专利的排名第一和没有专利的最后。说明在百强企业里面还存在这样的差距,在其他企业里的情况可见一斑。

  第五,专利授权比例,平均比例是53.2%,这个平均比例包括了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应该说从目前我们国家专利的制度,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只不过是实质审查的,因此基本上是申请就能批准。但是发明专利授权的比例只占27.4%,我们看到国外的发明专利授权比例在30%以上,国内的发明专利授权比例不超过20%,这一点可以看到,专利申请质量、授权前景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差距很明显。我最近接到一些电话,有些企业急着申请专利,目的是要报奖或者通过技术鉴定,这样的专利一定会在自身的技术状况上留下很多瑕疵,这样的状况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专利。

  第六,日本、美国、韩国及欧洲等国家的跨国企业,继续加强在我国的专利布局,并在许多技术领域形成控制。中国具有非常大的市场、中国具有非常高的发展速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一定会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国外跨国公司有能力也一定愿意进入中国这个市场,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对他们来说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这并不是一种冲突,而是市场博弈、市场竞争的正常进程。希望企业正确认识这一点,不要觉得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依照他们的优势怎么样了。在市场化的大环境下,这种博弈、这种竞争是非常现实的。我们国家的这些大型企业,特别是一些排在前列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知识产权积累上有效果,在国际竞争中有他们的位置,其关键是他们能够正确看待这样一种竞争,而不是回避或者是抱怨或者是其他的方式。

  第七,专利申请数量国内排名中,进入前10位的只有5家企业,这表明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八,从国内各地区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统计数据反映出,专利申请量的地区性差异十分明显,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优势明显。

  以上是我对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情况的基本统计的介绍。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设计的材料比较宏观,有关进一步的信息,如果大家需要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交流。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