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知名品牌为何屡陷质量门危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 19:04 通信信息报 | ||||||||||
当然说竞争有序的市场,品牌是可以信赖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品牌危机屡屡发生,除了说明品牌本身的问题外,恐怕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挑选品牌、考核品牌的市场机制出了问题。 本报记者 雷宾建
近一段时间来,IT行业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了柯达、佳能因为产品质量受到消费者和媒体的质疑后,索尼更是接二连三地出现产品质量问题。 国家质检总局近日敦促索尼公司召回八种数码相机,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鉴于索尼公司的相关产品及元器件多次发生质量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表示将加大对其相关产品及关键元器件的检验监管力度。 这是索尼公司继去年免费更换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像器件活动的又一次召回。其目的是解决部分相机在拍照/拍摄状态下,其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取景器会出现图像扭曲或无图像的故障。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知名品牌到底是怎么了? 消费者屡受伤害 虽然法律规定消费者享有商品知情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被随意侵犯。比如此次索尼公司对退市已达两年之久的相机免费更换CCD极有可能是一种市场策略,目前包括DSC-F88、DSC-M1、DSC-T1、DSC-T11、DSC-T3、DSC-T33、DSC-U40以及DSC-U50在内的8款数码相机于2003年9月到2005年1月销往日本和海外市场,目前早已退出销售两年之久。 而两年的时间对于数码相机这种技术快速更新的产品来说,基本上已经是使用极限了,而在这个时刻才宣布免费更换问题CCD对消费者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柯达LS443相机有缺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广大的受害者维权一年多,可遗憾的是,柯达方面无视大陆消费者的权益,拒不召回缺陷产品,仅给出了以旧换新的升级方案,而升级换新的费用和新机的价格不相上下。2006年9月底,柯达公司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给出了最新的解决方案,将换机费用进行了适当的降低,不过广大的受害者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在柯达LS443维权联盟的QQ群里,500多人中有400多人到目前为止未得到满意的解决,而柯达在与北京用户的沟通会上,也仅有一位用户得到妥善解决。且现在依然有人不断加入到维权联盟中来。 产品不合格,带来消费者是无穷的烦恼以及漫长的维权路,有时候不仅仅耗费精力和金钱,甚至还面临身体上的伤害。比如去年闹的沸沸扬扬的SK—Ⅱ事件。江西一位女性消费者听信SK—Ⅱ关于“连续使用28天细纹及皱纹明显减少47%”的广告宣传,购买了一支SK—Ⅱ紧肤抗皱精华乳,结果使用28天后,非但没有出现上述效果,反而导致皮肤搔痒和部分灼痛。 “质量门”必将损害品牌价值 近来,索尼数码相机连续出现质量问题。先是其索尼数码相机CCD零部件存在缺陷,然后索尼6个型号30个批次数码相机,在成像均匀度、自动曝光、白平衡等多个项目上存在问题,在国家照相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报告中被认定为不合格,而此次其8款型号由于CCD零部件问题又出现问题,以及最近的“电池门”事件, 这都增加了消费者对索尼的信任危机, 而最终损害索尼的品牌价值。 要知道索尼一直是高质量的代名词,由于其高质量和设计创新吸引着消费者,让其心甘情愿地为高品质的索尼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但是现在索尼频繁的质量缺陷必将使消费者对索尼的高质量的品牌形象产生质疑。且这种怀疑的态度甚至会延伸到索尼电视和数字音乐市场播放器等其他领域产品上,其电视产品已经在中国市场出现了计时软件错误,而且其在三星电子和日本本土的松下和夏普等电视厂商打压下,已经处于弱势地位。至于索尼的数字音乐市场播放器,已经被苹果远远抛在后面。所以,愈演愈烈的质量问题会对越来越脆弱的索尼品牌造成致命打击。 事实证明:一个无法善待消费者,甚至以傲慢方式来对待自己“上帝”的公司,其品牌再知名也将会被消费者所抛弃。 市场需要的不仅是自律 有业内专家坦言,以前这些知名品牌就存在诸多质量问题,因当时是卖方市场,信息渠道又不通畅,质量暴光力度不够。现在,随着媒体对民生的日益关注,以及网络的普及和深入,使越来越多知名洋品牌露出庐山真面目。 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使索尼这样的大公司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相对滞后。当今,已步入“快餐式消费的年代”,一些新技术、新科技的推出,使终端产品的制造企业积极走在前头。由此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实验室产品过早地进入工业化生产。 但当前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仍是“质量门”事件屡次上演的关键因素。一般情况下,竞争出来的“名牌”节省了消费者逐个去自己亲身试验的成本,所以质量比较可靠。但如果在一个监管不严格的市场上,厂家很可能通过虚假广告的手段获得胜利。 当然说竞争有序的市场,品牌是可以信赖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品牌危机屡屡发生,除了说明品牌本身的问题外,恐怕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挑选品牌、考核品牌的市场机制出了问题。 市场需要的不仅是品牌的广告宣传力度,企业的自律行为,更需要的是市场机制的健全、完善。 当前关键应是加强产品质量检测,严把市场质量关,同时加大对违规厂商的处罚力度。加大企业违规成本,使其对产品不敢马虎,从而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