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信息周刊研究部编辑谈冶祯回答现场提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 11:57 新浪科技 | ||||||||||
![]() 图为:信息周刊研究部编辑谈冶祯回答现场提问。(骆磊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11月10日上午消息,《信息周刊》在北京召开秋季大会,并于会上正式推出《2006年中国商业科技100强白皮书》,公布了2006年“中国商业科技100强”榜单。其中,海尔公司名列100强榜单榜首。该白皮书显示,“商业科技”在中国企业中的定位正在发生本质性变化。 图为:信息周刊研究部编辑谈冶祯回答现场提问。(骆磊 摄)
以下为问答全文: 贺寅宇:首先我想请Aaron Ricadela对美国500强企业以及他们在18年中是怎么参与企业调查,而企业是怎么看待调查结果的发表意见。 Aaron Ricadela:我只有七年的信息工作历史,我不能讲那么长久的历史,但是我还想讲一些新的变化,我把它分成三类:第一,愿意使用新技术是500强的特点,全球化在进一步扩大,这跟美国的现状有关系,合规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像安然这样的丑闻,也要求IT有更好的问责制,这是强调的。我可以给大家一些统计数字,这是我们对500强的调查。第一,愿意采用新技术的调查数字显示,我们发现所有的500强中,差不多95%的公司都在使用网络技术、一些新的软件,90%都提供他们员工直接上网,使用电子邮件的权利,还有90%给予了员工网络电话的使用权,还有很高比例的企业使用了无线通讯的使用设施,有82%的被访问者有LINUX技术。全球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60%的被调查公司在使用海外外包软件开发商。我们发现,问责制在2005年被强调,2%的500强用平衡计分表,IT基础设施图书馆和6希格玛手法都被应用到工作中。 记者提问:各位《信息周刊》的同仁、各位嘉宾,上午好,有一个问题,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信息化逐步发展的世界,美国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在美国发布500强榜单的作用是什么?请问贺总,在中国发布这样的榜单有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方便,请就中国和美国的榜单作一比较。 Aaron Ricadela:首先,为什么搞500强调查?我们特别想谈这样的话题,我们喜欢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给企业带的益处。在美国,我们也知道,只有最高层的、最好的公司才有效地使用IT,IT部门在全球的名誉很多是老套、僵硬,不愿意让他们的用户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但是500强代表了美国最好的公司,最能说明一些问题和趋势。 贺寅宇:榜单在中国的意义,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参与问卷调查,可以对你过去12个月的工作进行“回顾”,梳理你取得的成绩。看这份榜单,更多的是“比较”,看一看目前的创新程度、利用信息科技在同行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但是更重要的是“借鉴”,通过 我们的调查、研究报告,你拿到的数据,包括我们加入的深入分析,你可以看到,别人是怎么做的,有哪些最佳实践,我能够借鉴什么,以便于为我们明年制订更好的IT规划、制订更创新地应用商业科技的方法做准备。 发布这个榜单只是一个渠道而已,只是一个方式而已,目标是这六个字的,帮助大家“回顾、比较、借鉴”。 中科院数据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提问:我的问题是,随着信息化的比较,企业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每年还在成增长,所以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成为信息化后期的一项关键技术。在榜单的评比中,对数据挖掘及知识管理这方面给决策支持带来的应用技术占有多大比例?是怎样评价这个指标的? 贺寅宇:关于数据挖掘,我们的榜单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包括问卷设计、权重体系设计,在美国有18年的历史,我们是全套进行了引进。另外,也做了一定的本土化优化,对有一部分不适合中国的问题进行了筛选,加入了一些和中国本土情况相关的问题,对权重体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这次的研究看到来自35个行业的6000多家企业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的确有一个数据挖掘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出版《2006年中国商业科技100强白皮书》,我们是希望尽可能地把对数据的分析写入书中。 另外,我认为更多的是拿到这份白皮书后更多的交叉数据是需要CIO自己做的,因为你可以从自己的业务需求、自己对数据的理解去做一些交叉分析,同这些基础数据的图表进行比较后你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然,如果大家需要非常具体的数据,我们的研究部也愿意提供具体数据。下面请谈治祯给大家谈谈这次白皮书的撰写情况。 谈治祯:我再补充一下刚才的问题。这位朋友可能想了解一下数据挖掘对于现在中国企业的重要作用在我们的调查报告中会不会有体现。因为我们的调查是整个一套系统性的问卷,里面肯定会涉及到数据挖掘的内容。我们在事后数据收集回来后也进行通过我们自己的分析系统进行了交叉分析,我们可以在会后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大家如果看了去年的榜单和今年的榜单,会发现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去年很多上榜的企业,在今年的榜单上都没有看到,或者有一些去年排名靠前的今年有所退步。应该这样理解,我们的评选标准是看企业应用创新性科技进行流程的改造和商业成功的能力,评选的标准是看企业在过去12个月中创新实践的成果如何。这样,对于想要持续在榜单上榜或排名靠前的企业来说,就具有更强的挑战性,它必须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去年排名很靠前,它会担心今年再参加排名会下降,于是没有参加今年的调查。 可以这样讲,我们不可能因为企业一年的创新很有成效就颁给你一个“终身成就奖”,这个排名有上下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做榜单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有这样一张榜单,为了有这样100家企业的排名。之前提到调研可以提供给企业的一些价值,所以,我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调研和排名来推动企业自身的创新性能力建设。 还有一些原因,大家也看到,我们的调研样本量今年增加了很多,由去年的4000多家企业增加到今年的6000多家,行业覆盖由去年的20多个扩大到今年的35个。经过去年一年的举办,杂志的影响力提高。更重要的是,企业也很认可我们的榜单提供的价值,所以有很多企业和我们联系要求参加评选,如果基础样本量增加了,好的企业数量也增加了,排名有一些变化也很正常。 贺寅宇: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有更多的企业假如到榜单中,我们的研究报告对企业的借鉴意义就更强? 谈治祯:这是毫无疑问的。 提问:我来自南京大陆产业,有两个问题,第一,国外的报告提到了CIO和CEO的交流,和中国这份报告的交流数据显示差距非常大,我希望研究部能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么大差距?在国外CIO和CEO每天的交流是12%,每周的交流是40%,也许他们的CIO和我们的CIO定义不一样,我们的CIO在企业发展战略和地位还没有到这个地步,是不是这样? 第二,请Aaron Ricadela先生解释一下,你刚才提到一个“IT的信心指数”指标,希望能介绍一下细节。 胡语方:您的提问非常对,在中国和美国,包括欧洲,CIO这个职位的工作范围定义还是有所区别的,汇报机制也有所区别。在中国市场,企业的CIO很多的汇报条件有可能是ECO,也有可能是CFO、COO。我们在采访和调研中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首先,从CIO这个主体来看,在汇报条件上他们离CEO还有一定距离。其次,从企业的最高商业决策者CEO来看,他们对商业科技的理解也确实有有待于提高的地方。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存在,就导致CIO接触CEO或CIO找CEO沟通的机会比美国、欧洲市场少一部分。 Aaron Ricadela:感谢您的提问,我想谈谈CIO在美国企业中的角色,在过去几年CIO需要向CEO报告,通过这样一个趋势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IT部门不光是一个花钱的部门,实际上它也能够参与创建新产品,进一步参与推动公司的发展。既然我们这么说了,我们在美国不应该低估这样一个事实,实际上,不只是由于审计方面的原因,或者是安然公司诉讼的事实,CIO现在要向首席财务官报告,主要是由于在美国会计师所出的一些丑闻造成的影响。的确有很多公司又回到了原来的做法,CIO向CFO报告。从CIO的角度来讲,这的确是一种不利的 趋势和变化。 提问:我的问题是,我想从研究的角度来讲,从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的联系性来看,在座各位都知道,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周期性,当然行业不同可能有些须变化,基本会呈现5年或稍长的时间,甚至有的企业生命周期会短一点。在作报告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考虑到经济周期性的发展问题。还要考虑到,IT本身也存在技术发展阶段的现状。从研究的周期性来说,我们应该考虑5年或再长一点。我注意到这份研究报告考虑的是两年的时间,05年和06年。这样,对于中方在座的企业来讲,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可能企业看这份报告更多的是着重于看报告对企业发展有有什么益处来考量IT技术对企业发展有什么价值。这种数据的周期性,作为一个企业家,可能会有更多的借鉴意义。请在座的主持人解释一下,这样一个周期的数据能够给我们的企业提供多大的参考价值? 由于美国的企业和中国的企业不一样,我注意到,榜单中涉及的行业比较多,针对不同企业,他们怎么样解读这份报告?怎样让企业从报告中找到针对自己的参考价值? 贺寅宇:的确,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技术发展也是有周期性的,但是我们认为,企业的创新是没有周期性的,不应该随着经济到了低谷而不创新,也不随着技术发展过了一个槛之后而不创新。创新不仅是每年的事,而且也应该是每个月、每天的事情。所以创新是不具有周期性的。而且我们的榜单不是关注在你用什么技术,或者说哪个行业好我就关注哪个行业,我们关注的是创新,从这个角度讲,这份榜单是不存在周期性的问题,因为创新是没有周期的。 关于第二个中美比较的问题,的确,中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有一些数据是共性数据,比如我们认为,CIO和CEO应该多交流,这样才能使真正的商业科技为企业目标服务,这个数据的高和低,我认为是有参考意义的。 对于一些由于个别的技术应用或IT管理工具上的应用不同而导致的数据差距,可能会由于企业和企业不同、国情与国情不同,我们做了批判性吸收。他们为什么高?我们为什么低?我们做了比较。我们的报告是提供给大家一个客观性数据,至于怎么解读,我希望各位CIO自己去挖掘,这样才能找到更大的价值。 胡语方:在今年调查的时候,我们也做了数据挖掘的工作,最后有两个问题不得回避,一个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商业科技创新的应用情况。其次,从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国内有七个行业非常值得关注。 中小企业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这个群体也在快速成长,但是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不一样,大企业抗风险的比较比较强,中小企业可能每天都要考虑创新、成长,这样才能避免朝生夕死的结果。从这点上讲,中小企业要开拓更多的商业机会,更新管理模式,在竞争中变得更灵活,更具有比较优势,我们发现他们在商业科技的创新上下了更大的功夫,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经验,比如在调研中发现纽根斯康公司、广华电子等。中小企业在整体上的商业科技创新应用上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投入规模小,但回报很高,即投入产出比例很高;第二,投入方向大部分集中在改善客户关系、加强客户关系上;第三,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入遵从了适用的原则。在调研中有很多技术选项,比如SOA,在中小企业考虑得比较小,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企业作商业科技部署;第四,外包在中小企业里被选择的比例,与100强企业相比还是很低,这也呈现的行业的特点。 刚才我碰到了大中电器的CIO,他进门的第一件事就去找永乐的CIO,因为他们是同行,同行在商业管理和科技创新上有很多共性。我们所选择的这7个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每个行业都有一项或多项非常核心的业务是基于商业科技能力的提升,比如在3C制造、汽车制造、医药、零售分销等行业,每个行业都呈现出不同特点,在同一个行业中,特点体现是相同的。比如在汽车制造行业,目前大家都在关注于供应链、IT技术的集中化管理。在服装纺织行业,大家都在拼供应链的速度。我认为,做这样一份行业的榜单研究,做一份中小企业的研究,可能对中国的中小企业更有借鉴意义,更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