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数字”点燃心灵之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 16:16 《中国信息化》杂志

  “数字”点燃心灵之火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信息化建设扫描

  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胡雪琴

  翻开历史,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春秋。其前身是始建于1914年的成达中学, 创办者唯愿中国青年“成德达才”以昌国运,故以“成达”命名。从诞生那天起, 她就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几代人的忠诚勤勉铸就了“自觉、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而今,在信息化浪潮中,她能否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时俱进?10月26日,记者走进了首都师大附中,感受她那悠久而又时尚的血脉。

  “数字化”校园

  上语文课了,李老师讲

唐诗,只见屏幕上出现了李白送别朋友汪伦的画面;

  上数学课了,常老师讲解析几何, 每个同学手中的图形计算器都变化出不同的图形;

  上化学课了,何老师要讲元素周期表,首先介绍一下发明人,结果门捷列夫穿越时空,翩然而至;

  上英语课了,张老师要上听力课,怎么没拎录音机呢?原来教室内电脑,连通了校园网,张老师一点即得。

  ……

  当记者走进首师大附中时,恰逢上课时间,走过每个教室,都能看到连着电脑的投影仪灯光闪烁。如同若干年前,教师上课用电脑新奇一样,现在,首都师大附中老师们上课如果不用电脑,那就少见了。 现在,首都师大附中不仅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而且也逐步建成了全校教育教学全方位的

信息化环境。

  老师们不能忘记这一天——2000年8月30日,那是同年5月建成校园网后的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也是即将开学迎接学生入校的头一天。校长石彦伦宣布道:“过去,我们通知都由校办打印出来,分发到各办公室,从今天起,我们所有的通知都放到校园网上。请各位务必养成‘天天上校园网看看’的习惯,今后校园网就是我们的办公平台。” 的确,在首师大附中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这一天值得记忆。

  校长石彦伦告诉记者:“从最开始,我们就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则和目标始终如一,那就是不求配置最高,但求用得最好。”不仅全校教师把信息化作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信息时代丰富多彩的信息滋养。

  就在今年初,北京市教委还在此召开了“首师大附中数字化物理实验室应用研讨会”,来自全市很多中学教育专家济济一堂,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2000年,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准该校进入示范性高中校的建设行列。2001年12月,通过专家组评估验收,首都师大附中正式成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校,并于2002年接受颁牌。

  课件大赛的落幕

  教师信息化水平是一所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没有一支信息化素养很高的师资队伍,很难形成校园信息化的新生态环境。如何构建教师信息化的培训体制?首都师大附中曾经走过这样的历程。 副校长梁宇学告诉记者:“我们大体分为两步走,开始全员培训,后来重点考核,而且,信息化培训方式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一步步变化。”

  那还得回到1999年。当年,全校计算机配置不多,也谈不上校园网建设。机器数量有限,但师资培训丝毫也不放松。开始,制定全校教师培训计划,将教师分成很多组,每个组分配一定时间集中到学校网络中心去上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大家信息化水平都有所提升。但随着时间推移,校方发现这种方式有点落伍,因为教师信息化水平都已提高,而且本身自学能力也很强,再把大家集中起来学习显得多余,于是,网络中心干脆把需要学习的内容挂到了网上,让大家下载自学,这样一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为了调动大家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从1999年开始,同期开展了教师课件制作比赛,按年龄段分为两个组:中老年组和青年组。一年一赛,梁宇学介绍道:“课件大赛是学校的一件大事,也极大地推动了大家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教师们教学信息化的进程。令人难忘的是发生非典的2003年,即便疫情紧张,赛事也未中断。我们将大赛教室的门窗全部打开了,保持通风,确保教师安全。”后来, 制作课件已经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无需再用竞赛的方式了。从1999年到2004年,一共进行了五届,教师课件制作大赛终于淡出校园。

  至于重点考核,是和配置升级联系在一起的。开始老师们配备的是移动PC,后来学校要配置笔记本,先进行水平考核。如果你通过了学校的考试,那就说明水平达到了要求,换发电脑。考核内容是学校自定的,比一般中学的教师资格上岗证的标准要难,尽管如此,老师们照样能过关。迄今为止,老师们都人手一台笔记本,人人技术过关。

  老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是否很困难?面对记者的疑惑,网络中心老师李斌笑道:“并非如此,这得益于学校的‘师徒’制。”原来,年轻教师刚进校参加工作时,为了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给每一位都分配了老教师作为师父。没想到,这也给老教师带来了帮助,因为老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年轻教师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 ,于是师徒二人相得益彰。你帮我提高教学水平,我帮你提高信息技术,不知不觉,二人就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物理导学”网站就是这种师徒制的结晶。

  网络导学的新模式

  任伟然,清瘦的身材,透出物理老师的那种睿智,“物理导学”网站的创始人。1999年进校,其师父王邦平老师,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现已退休。

  在校园网上,最早建立“物理导学”网站是2001年。任伟然告诉记者:“最开始,我师父王邦平老师一直有这样一种理念:‘能否从事一种导学式教学,将教师变成导师?’想让我能否借助网络将这种理念付之行动?”于是,任伟然开始了探索。

  所谓导学式教学就是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提前预习,一般以一章为单位。每章课前,老师会在网上给出“预习指导”:要预习哪些内容?要注意哪些事项?同时,会布置提前测试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带着问题去思考。预习结束,可以通过回答测试题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就避免了过去的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上到哪,学生跟到哪;现在,老师提前放个线,学生提前去学习,比课堂教学先行一步。同时,这也是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因为接受慢的同学,可以在这一章多逗留一会;接受快的同学,可以直接跳到下一章,吸取更多更新的知识。

  除了“预习指导”外,另外重要的一块就是“师生论坛”,是老师和学生的网上交流社区。有了这方天地,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上网发帖子,这样老师和同学都能看到。同学会解答的,同学就揭榜解了;没有同学揭榜的,任老师每晚下班都会上网给学生答疑。这样,预习遇到问题怎么办?今天上课那个问题,老师讲的没听懂怎么办?所有这些都能通过论坛迎刃而解。师生论坛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突破了一对一的答疑模式,突破了师生交流的面对面局促,创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创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

  据任伟然介绍,这个网站在寒暑假特别是非典期间,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不一样的物理实验

  当走在漆黑的楼道有点恐惧时,我们可能不自觉地都会拍一下手,结果头顶上的灯就亮了,带来了光明。你知道吗?这就是传感器的功力,它将声音信号变成了电信号。传感器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了解传感器的知识,这是首师大附中老师的理念,也因此他们将传感器带给了自己的学生,从而在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方面,走在了北京市重点中学的前列。

  现在,首师大附中拥有一个物理数字化实验室,共有20多台计算机,每2个学生都能拥有一台。每台计算机都与多种传感器相连 ,如果说传感器将其他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话,那么计算机则将电信号转变为图像信息,也就是说“传感器和计算机”的联手,将过去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变成了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像。

  过去做电学电流物理实验,可以慢慢一点点测量电流大小,但在合闸的一瞬间,电流究竟怎样变化,怎样才能知道?

  现在,有了“传感器+计算机”,我们就可以将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一破解。这在物理学教学上是一大突破,譬如在合闸瞬间,电流变化就可以在电脑上以波形呈现,而且在那个时刻,会出现波峰或者波谷,这样学生们不仅看到了,老师还会提出问题思考,让学生来回答。

  物理学科很难,因为很多物理现象难以直观阐述,也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过去是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听,甚至老师讲得不准确,学生也懵懵懂懂,反正都看不见、摸不着。有了信息化手段,上物理课时,老师怎么说,孩子就会亲手去做实验来验证。这样自然会提高他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信息化就这样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物理课。

  “非典”那永恒的一幕

  2003年,曾经是非典的灰色时期。4月,因有学生家长感染了非典,只好全校学生放假回家。首先,假放到何时结束,谁也没底;其次,学生在假期中的学习怎么办?特别是面临高考毕业班的高三学生们 又怎么办?

  尽管开始已经在网上建了一些网络社区、导学网站之类的,但都是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是预习或者答疑,不能代替主体的课堂学习部分。 怎么办?校领导研究作出果断决定,通过网络来解决。将老师的授课录像上传到校园网,让在家的学生们上网去下载、学习。这一决定比北京市教委后来组织专家远程授课要早上半个月。

  于是,马上就组织老师到学校来上课,地点是教学楼四层的演播室;授课对象没有学生们,只有三台不同机位的摄像机在“看”着。于是,老师们认真备课,用粉笔、幻灯片和多媒体等等,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们就全天候工作。因为老师上好一节课,他们就录好一节课;上课的老师轮换上,但他们却无法轮换,经常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7、18个小时,从早上一直持续到很晚。蔡明春告诉记者:“每节课45分钟,我们在第50分钟就会放到网上,那5分钟是用来压缩打包上传的。”

  有些学生家里没有条件上网,或者网上传输很慢, 怎么办?校方决定刻成光盘,免费发给学生。于是,就出现了铭刻在首师大附中师生心中永恒记忆的场景:

  因为非典,

  学生不能走进校园,

  老师不能走出校园,

  于是,隔着校门的铁栅栏,

  里面老师的手递出的是光盘,

  外面学生的手接住的却是沉甸甸的关爱和厚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