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视二号年内面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11:09 中国电子报 | ||||||||||
本报记者 安勇龙 瞄准产业化进行研发 2005年1月22日,“中视一号”通过了由教育部主持,国内微电子、通讯和广播电视领域的六位“两院”院士和三位知名专家组成的技术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芯片基
回首研发历程,复旦大学科技处处长龚新高表示,2004年,学校自筹经费启动了“中视一号”项目的研发,当时下了很大的决心。一方面是基于对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老师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基于对数字电视产业的看好。芯片的研发开始就是瞄准市场的。 “中视”系列芯片研发带头人、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副院长曾璇教授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芯片设计来说,如果研究别人已经从事的领域,必然要滞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她说:“因此,我们找到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作为突破口。如果有中国自己的标准,可以从系统开始,用中国自己的芯片,并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动新的产业链,这是我们当初选择这一研发项目时的最初考虑。” 复旦微纳表示,“中视一号”的批量生产之时,正是中国市场酝酿着每年4000万块芯片的需求之际,巨大的芯片需求将为上海微电子制造业提供约15万片晶圆的年产能需求。此外,集成电路引发数千亿元的整机市场,是数字电视产业增值链的关键一环。目前,公司已经有2万块芯片走向市场,并将继续流片。 事实上,复旦微纳的成立本身就是研发瞄准产业化的产物。复旦微纳由复旦大学和上海科技投资公司共同投资,创立于2005年6月。周本根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公司瞄准的不是实验室的东西,而是商业化的东西。‘中视一号’已经进入市场,‘中视二号’也可以很快就进入市场。”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科的带头人、“中视一号”研发团队的创始人周电教授一直认为,在完成芯片设计以后,复旦大学需要把芯片的技术向公司转移。复旦大学做出芯片原型,需要利用公司的运作方式解决大批量生产以及售后服务的问题。前沿的和以后几代的技术研究要在大学里完成,但是当代技术的产品转化需要由公司来完成,必须要由公司来解决产业化的问题,资金等问题也都需要社会力量来解决。 作为“中视一号”和“中视二号”芯片研发的带头人,曾璇表示,“中视二号”芯片研发打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科研和市场的分离。“系统设计需要瞄准市场的需求来进行,要有一系列面向不同层次终端用户的产品,要保证芯片设计完成后系统马上能用。我们的长处在于整个电子系统设计和芯片设计在一起做,系统设计和芯片设计在一起,可以很快地实现产业化。” 跨越芯片和系统鸿沟 曾璇认为,以前中国的芯片设计和系统是脱节的。芯片开发出来以后没有系统应用,这是导致很多科研成果不能产业化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制造企业研发实力偏弱,必须要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才有利于产业化。 她进一步解释说,“中视二号”根据新颁布的国家标准,不仅涵盖芯片级设计,还包括系统级设计。在系统仿真以后,接下来就是进行芯片设计。以前的问题是系统和设计分离。在系统设计和芯片设计之间架设桥梁,根据芯片设计的需求进行系统架构和算法的优化,有利于芯片的实现。 针对系统设计和芯片设计之间存在的问题,2006年,复旦微纳与我国台湾的知名系统设计团队一起成立了上海复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复业公司”),复旦微纳是该公司的大股东。 复业公司总经理许光铭认为,学术单位基于标准进行芯片开发,但是对芯片在产业链上如何应用则不是很熟悉,这也是双方合作的最主要原因。复业公司要完成“中视”系列芯片与周边IC的结合,搭配性价比最好的外围电路。理想的结果是芯片出来以后,复业的解决方案也马上出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工厂制造。 复业公司主要协助符合国家标准的芯片实现产业化,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许光铭说:“我们将对软件和技术部门进行逐步完善。有时,芯片流片后还可能有缺陷,这种缺陷是跟周边芯片的搭配造成的,例如数字验证。我们会在芯片初始设计时给予建议,有助于设计过程更加快速和节省成本,这样在产业化方面才更有竞争力。我们跟欧洲的设计工厂也有这样的磨合过程,产业链是比较难把握的过程,芯片厂不知道怎么支持我们,不利于我们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在最初就发展方向等方面给予芯片厂支持,芯片出来两三个月以后就能到工厂流片。” 高校VC共破资金难题 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复旦微纳是由复旦大学和上海科技投资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 上海科技投资公司的项目经理周晓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复旦微纳的注册资本是2000多万元,我们投资了1200万元,占将近60%的股份。此外,还有复旦大学校方和管理团队持股,这主要是考虑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的结合。同时为了规避风险,除了技术入股外,学校和管理团队也出了一部分现金,这样可以将利益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曾璇也证实了这一点。她说:“我们在转让‘中视一号’著作权时以无形资产的形式投入,复旦大学以技术入股。” 然而,虽然当初的研发是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但是通过持股并进而获得收益并不是复旦大学和曾璇等管理团队成员唯一的或者说最大的收获。 龚新高认为,复旦大学最大的收获是围绕“中视”芯片这个项目的开发,建立了一个机制。那就是先找到国家发展所需的专项,然后围绕这个专项做学科交叉、组织研发队伍,接下来在学校的强力领导下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利用这个机制,复旦大学希望在微电子以外的领域,例如生物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说:“我们在怎样利用社会资金和学校的科研力量、技术、强有力的管理以及企业的支持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局面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学校并没有太多的行政干预,各参与方由利益纽带结合在一起。” 复旦微电子学科实现了“五位一体”,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全国重点学科、2003年成立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隶属于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的微电子系以及在产学研推动下成立的面向微电子产业重点项目的微电子研究院。曾璇表示,复旦大学很早就开始了产学研的结合。此前曾经成立复旦微电子公司和上海华虹公司,研制身份证卡和公交卡,而数字电视芯片则是更高层次的结合。 曾璇认为,从学校的角度来讲,“中视一号”是培养学生的很好载体,包括芯片的测试和流片。项目组里有很多老师和研究生。对于研究生来说,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一部分研究生培养就是面向应用的,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曾经有参与“中视一号”项目的研究生在毕业后获得了很好的职位。 众所周知,芯片设计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中视”系列芯片也概莫能外。据周本根介绍,到目前为止,这一项目的直接投资已经接近2000万元,后续产品的市场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 “中视”系列芯片的开发在资金方面似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这与周晓所说的“产业的发展是如接力赛一样棒棒相传的,每个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无关系。 在“中视一号”芯片的初始研发阶段,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支持和学校的投入。曾璇介绍说,芯片前期的研发经费来源于复旦大学“985”科技创新平台,芯片在流片时也得到国家“863”多芯片计划项目的支持,对于实验性的芯片以比较便宜的价格流片。上海市经委和信息委也有扶植资金投入到芯片的研发中,所以说,前期主要是政府和学校的投入支持研发。但是,要想变成产品就要靠社会资金,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主要做芯片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的投资。 周晓表示,上海科技投资公司对这一项目进行投资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数字电视芯片市场肯定非常大,公司做了很长时间的调研;另一方面,公司认为,复旦微纳做出第一块民族品牌的数字电视解调芯片很有意义。进行投资并没有上海市政府的明确意愿在里面,主要是市场前景决定公司进行投资。 为了将市场做大,1200万元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周晓称公司将“本着开放的心态”吸引海外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他说:“现在我们正在和海外投资者进行谈判,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工作也正在做。因为芯片设计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我们希望将来复旦微纳可以进入资本市场,一方面要吸引战略投资者,另一方面资本市场资金实力雄厚,流通性也好。未来为了将市场做大,应该走资本市场和产业集团结合的道路。” |